一场场如火如荼的拍卖会,一幅幅高价成交的名家字画,这些都无不显现出当代书画市场的热闹。但是,这背后,还有一个也颇为“热闹”的现实:全国各地的赝品字画市场。交易之后频繁出现的假画风波,让不少名家都曾遭受赝品的“如影随形”,无论是拍卖场还是画廊,无论价格高低,“李逵”与“李鬼”同台角力,专家、商家众说纷纭。
制假和卖假,是由来已久的艺术品交易行业问题。8月21日,画家赵建成状告拍卖公司拍卖假画一案,在北京朝阳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开庭。据记者了解,诉诸法律,这是当代书画家少有的举动。打假是书画家为了维护著作权、话语权,但更重要的也是为了收藏家的权益和行业的肃清。著名画家吴冠中生前是有名的打假专业户,从1993年开始到88岁高龄,他曾多次不遗余力地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打假,一直是书画界打假的勇士;在今年全国范围内的春拍到来之际,杨之光通过女儿杨红的微博进行打假,陆续列出了近40幅赝品的“黑名单”;而近期因为拍卖行强行拍卖个人伪作,史国良通过电子邮箱开展打假,免费为购买自己作品的藏家们鉴定作品……
一系列打假的背后,也说明今天艺术品市场制假造假行为不少。然而,书画家们能够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争取自身权益,却是少之又少。在以往的接触中,许多书画名家都曾向我们反映个人作品存在被制假造假的现象,但往往却因为个人精力和身体原因,或是相关法律条款的不完善等原因,让他们最终放弃了打假。所以,尽管书画家都知道自己的假画在市场出现,却常常选择了回避。
书画作品的鉴定,本身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缺少专业的人才和机构,到底谁具有权威的评价标准,一直以来都是让画家不胜其烦的问题。在国外,一旦发现假画,往往是作为欺诈罪进行查处,而国内对于制卖假画,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标准,因而,很多时候“明处在管,暗处却在流”的情况屡见不鲜。
假画不像假酒假药会致人性命。同时,也因为自古以来“买卖自在眼力”的行业内部规则存在,制假造假似乎是情理之中。近年来,当代书画艺术家维护个人权益,勇于站出来打假的情况,日益多见,这是一个好现象。我们提倡这样的行为,更提倡艺术家将这样的打假行为付诸于法律的手段。中国美协曾于2010年成立了专门的“著作权维权办公室”,以期更多、更好地帮助艺术家执行个人维权。负责审理此案的朝阳区法院知识产权庭挂牌成立于2000年,有关数据显示仅截止至同年5月之前受理的案件就较1999年同期上升86%,负责审理此案的法官苏志甫,同时也是前段时间“摄影师薛华克以侵犯著作权为由起诉画家燕娅娅”一案的主审法官,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更多拿起法律武器为自身争得权益,现当下涉及艺术品真伪的相关法律条文和标准相对模糊,这就更需要艺术家、评论家、鉴定家与法律部门携起手来,共同探讨此次问题的可行性和法规化。”
现阶段净化书画艺术品市场,一方面依赖于“艺术”良心,另一方面艺术品消费者应当擦亮双眼,对于价格远远低于正常市场价格的作品,不应贪图便宜。从吴冠中开始,不少书画家诉诸法律的途径,向业界示范了一条可行的打假之路。虽然打假之路,对书画家而言是困难且漫长的,但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书画家拿起法律的武器,坚持并精准有效地打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