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组图)北漂农民工卖菜写家史 被评价为三代人的贫穷史

(组图)北漂农民工卖菜写家史 被评价为三代人的贫穷史

2012-09-12 12:27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北漂农民工卖菜写家史被评价为三代人的贫穷史

   每天早上,40岁的姚启中蹬自行车近8公里,到达北京西城的菜市场,从捡来的毯子底下翻出姜,摆好,然后翻出一个磨得掉皮的笔记本,这个在北京卖了15年菜的男人开始了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写文章。
   赶早市的人看着这个不吆喝的小摊贩,笑他:“你是不是在底下捣弄‘反革命’呢!”、“你个卖菜的卖一称记一称,是不是回去和媳妇交账?”
   这时候,旁边卖菜的同行总会嘻嘻哈哈地抢着替他回答:“搞创作呢,写剧本!”
   “边卖菜边写文,70后家史。”姚启中在笔记本扉页上,用蓝色水彩笔大大地写着。破烂的封面用捆绑青菜的蓝色胶带粘了一层又一层。
   个子不高的老姚脸上晒得黝黑,两只手长满了硬硬的茧,因为总去挖野菜,指甲又黑又秃。大家习惯了称老姚为“老姜”,因为他是菜市场的姜铺老板。在此之前,他还被叫过“咸菜”、“青菜”。他说当“青菜”的时候,日子最不好过,每天赶在天亮之前购置新菜,可等到太阳落山了,还赚不了几个钱。于是,老姚又成了“老姜”。
   “老姜”说,自己最愧疚的是一直没能让孩子过上好日子。3个孩子从小没吃过糖,没玩过玩具,每年只能在大年初一出去玩一天,还只能去抗日英雄纪念馆,因为那里不收门票。所以,他想写个剧本,留给孩子,如果以后他们成了明星要拍戏,就“可以直接拿来用”,拍自己家的故事。
   说这话的时候,老姚一直把手放在膝盖处,黑乎乎的手指捂着裤子上磨出的一个巴掌大的破洞,那是他十几年来仅有的一条裤子。
   虽然衣服脏兮兮的,但他却把“剧本”打理得有条有理。方格纸整齐摞在一起,没有一页折角,担心有错字、涂改,每一页纸他都誊抄过三四遍,封面还用透明胶带粘着,写着“剧本”标题:《爱的呼唤》,“因为我们这个家庭,特别需要爱”。
   虽然叫“剧本”,但里面写的却是老姚一家三代的真人真事。从老姚的父辈在安徽老家只住得起泥房子,到老姚在北京最难的时候全家只有11块钱,再到自己的3个孩子从小跟着菜贩父母长大,老姚的“剧本”被媒体评价为“三代人的贫穷史”。
   “剧本”一共有1000多页,摞在一起的手稿有一尺多高,这个不会打字也不会发短信的“作家”,从2009年开始,整整写了3年,大约有个20万字。

 


   在里面,他翔实地记着每天的经历。二儿子在北京学武术,获得了许多奖状,有“98份盖钢印的成绩”。他把所有的奖状用塑料纸包好,贴满房间的三面墙,每天晚上睡觉前“一直瞅,一直瞅到眼发酸为止”。
   为了参加儿子的家长会,老姚特意穿上唯一的好鞋——一双左脚“张了嘴”的16块钱皮鞋。进校门以后,他一直“使劲儿用前脚压着走,省得露出脚趾头来”。
   给儿子交学费的时候,老姚从鼓鼓囊囊的怀里掏出一大把“灵钱”(注:零钱),花花绿绿的纸币掺杂着大大小小的硬币,像是他每天摆的姜块一样撒了一地,“一屋子的学生哄堂大笑,我的脸热得发烫”。
   但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儿子并没有嫌弃卖姜的爸爸,还“很多次当着一大群城里孩子的面”,用手指着,大声宣布,“这就是我爸”!这让他“心里非常安慰”,高兴地回家破天荒地喝点小酒,不过,是超市特价的9.90元一桶的二锅头。
   “只要能给孩子打开一扇门,能在首都蹬一天三轮车,就不会放弃,更不会抛弃。”老姚写道。
   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的他形容自己是“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儿子的老师打电话告诉他,“影视发展机会对孩子是很好的平台”,他只在听筒里“嗯,嗯”。其实,“什么叫做平台、机会、影视,一点都理解不开”。
   “我只是个老粗,袖筒子里抡棒槌,直来直去,有啥说啥。”姚启中说。
   看不懂的东西,老姚就去翻孩子的字典,“字典都被弄破好几次”。“朴实:朴素踏实。不卑不亢:既不自卑,也不高傲。”老姚的笔记本里抄着这样的释义。
   为了让“剧本”显得有文化,老姚还跑到超市里,躲在书柜后面,蹲在地上看书,抄写着上面的句子。
   “一人若不敢向命运挑战,不敢在生活中开创自己的蓝天,命运给予他的也许仅是一个枯井的地盘,举目所见只是蜘蛛网和尘埃。”这是老姚抄下的句子。
   一家只有6双鞋的老姚说,动辄数十元的书对他来说太贵了。他家里唯一一件“高档服装”,也不过是趁着超市“拆迁大甩卖”的时候淘来的26元裤子。
   但在他8块钱从工地门口淘来的马甲上,每个口袋里都装着笔,随时准备记录。有时候忘带纸,他就抄在手心上,一路小跑回家,认真誊写在本子上。
   在路边餐馆的电视机里,在便利店卖的贺卡前,在路上随风飘的标语上,老姚记着各种“名言”,比如兔年广告里的“牛气冲天,兔飞猛进”。
   他活学活用,他这么写着,“看着咱们国家这几年多么牛气冲天、兔(突,编者注)飞猛进”,自己也希望姚家能把家庭“苦情”、“清贫”的标签,统统换掉。
   从那时起,老姚早上卖菜又多了一项任务:背诵这些抄来的词语。在近一个小时自行车车程的路上,老姚把巴掌大的小本夹在他那辆55块钱卖来的二手“老飞鸽”自行车的车筐前,一手翻着页,一手握在已经只剩铁架的车把上。
   北京地铁7号线在菜市场外面修建,轰隆的起重机声音混杂着菜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是老姚每天写字的伴奏。

 


   虽然嘈杂,但似乎谁也打扰不到这位决心写文章的父亲。他把从两元店买来的方格纸拿出来,放在菜摊的台子上。那是一个用4块运输青菜的泡沫盒子搭起来的平台,上面盖着半块捡来的瓷砖。老姚用黑乎乎的手指敲着擦得发亮的瓷砖,咧着嘴笑着:“这就是俺的书桌台。”
   每天早市,老姚就会趴在“书桌台”上,握着孩子上课的笔,聚精会神地写字。只有有人来买姜的时候,老姚才会抬起头,放下笔,帮顾客抓起一把把的姜。
   除了记录自家的柴米油盐,老姚还会记录一些“大事”:“2010年北京高考录取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国务院网开通了‘直通中南海’栏目”,“1860年,英法联军毁圆明园”,“火车票实名制了”。
   他还会把日常开销记在笔记本的边边角角上。转悠了4个超市,淘到一件6.90元的老年款的衣服,穿了4年。虽然在西单卖了好几年的青菜,他却从来不知道,几步之遥的菜市场后面,是北京最繁华的购物中心。
   可有时,这个从未在菜市场买过一瓶水、一根冰棍的抠门父亲,又大方得惊人——儿子参加国际武术比赛单程机票6890元,学费7000元,动辄出国一趟,就能花去两三万元……
   在老姚家租住的北京郊区不足7平方米的平房里,早市结束回家的他继续写文章。他坐在小板凳上,床当书桌。小屋照不到太阳,可他还是不舍得打开那盏他站起身就能用头顶碰到的灯泡。
   他写给自己的孩子,“富裕家庭有七彩迷人的照明灯,可是咱家租住的小院上空有无数颗繁星”,“他们家有自己的私家路,咱们家门前有一直延伸的地平线”。
   有时候他还会黑色幽默一把:“他们家有私家豪华轿车,可是咱们家也有符合国家环保、绿色环保不烧油的人力三轮车。”
   在菜市场写“剧本”的老姚引来了不少记者采访,人们对他的称呼从“老姜”一下子变成“姚编”、“姚导”。老姚还接受了美联社的采访,可他不知道“美联社”并不是自己理解的“美丽联合的合作社”,而是一家国际知名通讯社。
   “俺写的这些事,在国外也能看到?”听到消息的他瞪大眼睛,“让国外也看看,在咱们中国,也能‘咸鱼翻身’!”
   老姚喜欢在儿子放假的时候,带着他在市场转悠,只要遇到认识的人,就扯着嗓门儿,用手比划着,大声宣布:“这是俺二儿子。”
   菜市场许多商贩都知道老姚有个了不起的儿子,练武术,拿过好多比赛第一名。在他对面摆摊的布店老板都能准确地背出老姚儿子去过的地方,“香港、澳门,美国,出过好几次国”。
   “你看咱们家和下棋子一样,走到这一步多不容易了。”老姚对孩子说,“我不会低调,就会男高音。”
   站在熙熙攘攘的菜市场角落,现在的老姚已经能像个大作家一样,面对着举着话筒的电视台记者,有模有样地说着自己的“创作计划”:“目前我写了20万字了,这是第一部分,以后还要写儿子的大学生活,最后能有50万字。”
   就在他说话的间隙,他身旁的同行高声吆喝着,“大葱便宜卖了”,还时不时会有背着购物袋的大妈皱着眉头挑选着老姚的姜,嘟嘟囔囔地要砍价。
   姚启中厚厚的手稿被记者和出版社翻了个遍,可最重要的读者却都还没有读过。3个孩子从没机会仔细读过父亲的“著作”。因为老姚说,“这是秘密”。
   而他的秘密,早已经被这位农民工父亲,藏在密密麻麻的日记里了:“我姚启中40岁的人了,从未穿过一双暖脚的棉鞋。我不奢望孩子成名,我希望,孩子每年冬天,到小摊上,买双棉拖鞋暖脚,行吗?”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