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反映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并利用钓鱼岛的文献——陈侃《使琉球录》(1534年)。书中明确记载了“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当时的琉球人认为过了钓鱼岛列岛,到了古米山(又称姑米山,即现在冲绳的久米岛)后才算回到国家,而钓鱼岛在中国的版图之内。中新社发张浩摄
钓鱼岛方位
中新社北京9月17日电(记者应妮)作为国家总书库,中国国家图书馆17日从馆藏中精选数十种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简称钓鱼岛)相关古籍善本、舆图、报刊等资料进行介绍展示,其中成书于明朝1534年的《使琉球录》是现存最早记载中国与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国官方文献。
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研究专家黄润华介绍,从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杨载出使琉球开始,琉球王均由中国皇帝册封,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向琉球王国派遣册封使,留下大量文字,证明钓鱼岛作为出使琉球海上必经之路的标志。1534年陈侃的《使琉球录》,是现存最早记载中国与琉球海上疆界的中国官方文献。书中明确记载了“过钓鱼屿,过黄毛屿,过赤屿,目不暇接,……见古米山,乃属琉球者。夷人鼓舞于舟,喜达于家。”当时的琉球人认为过了钓鱼岛列岛,到了古米山(又称姑米山,即现在冲绳的久米岛)后才算回到国家。“这个古米山就是我们现在地图上看到的久米岛,‘乃属琉球者’,就是到了古米山以后才是琉球领土,这个记录就明明白白记录了在此前经过的彭佳山、钓鱼屿、黄毛屿、赤屿都是中国的领土。”
同时,中国国家图书馆还展出了反映中国对钓鱼岛进行了长期管辖的文献。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李致忠介绍,1562年,明朝驻防东南沿海的最高将领胡宗宪与地理学家郑若曾编纂的《筹海图编》,将钓鱼岛等岛屿编入“沿海山沙图”,作为中国领土列入中国的防区,是中国对钓鱼岛实行有效管辖的最早记载之一,“《筹海图编》里就把涉及到钓鱼屿、黄毛屿、彭佳屿这一路放在了福建图中的第七图,意思就是海防中的福建区域属防御区域,据此当然可以证明它(钓鱼屿)就应该是中国的。”
与此同时,16世纪以来,随着陈侃《使琉球录》的问世,明朝的册封使每次回国都要提交中山国的国情相关报告以及个人诗文,迄今为止,曾被外派琉球一带的正副册封使的45人中,共留下了10部个人文集,这些诗文和政府报告彼此辉映,共同为钓鱼岛属中国固有领土作证。中国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王菡介绍说:“其中有一个齐鲲的《航海八咏》,诗写的是‘赤尾连黄尾,参差岛屿分’,过了赤尾屿就到了黑沟洋,‘大海无中外,浑然划一沟’,也就是说海水可能分不出国界,但是这里头恰巧有一条很深的沟,从此海水变得非常深,之后就进入琉球有古米山,古米山这里有一个小注:‘此山入琉球界’。无论是从册封使的官方报告还是个人文集,已经把他们的路线是中国国界还是外洋的琉球国界写得非常清楚。”
所有展出的历史文献证明,中国至迟在15世纪初就已发现钓鱼岛,并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进行管辖,纳入了中国海疆版图作为海上防区,绝非“无主地”。日本明治政府于1885年通过冲绳县当局调查后,发现其是无人岛,于是在1895年趁其行将取得甲午战争胜利之机,在清政府毫不知情的前提下,秘密将钓鱼列岛划归冲绳管辖,而在事后也未向世界宣布。日方偷换概念,用“无人岛”的说法取代“无主岛”,所谓依据“先占”原则取得钓鱼岛“主权”的说法纯属历史谎言。无论是19世纪末日本窃取中国领土钓鱼岛,还是20世纪70年代美日对钓鱼岛进行私相授受,都不可能也没有改变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事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