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民间走来的一支笔:贺天健和他的山水画(组图)

民间走来的一支笔:贺天健和他的山水画(组图)

2012-09-19 08:55 文章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本报记者范昕

10月1日开馆的中华艺术宫,将同时向观众呈上五大展览,包括“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锦绣中华——行进中的新世纪中国美术”、“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以及“名家馆”专题陈列。本报记者日前走访了布展完毕的部分展项并参访了部分专家。从今日起,我们将陆续撷取其中的精华与观众分享。——编者

知晓中华艺术宫“名家馆”专题陈列之一贺天健(1891-1977)的人不算多,那么不妨从他赫赫有名的一位入室弟子说起。

当年徐志摩飞机失事之后,其妻陆小曼痛定思痛,拜入贺天健门下学习山水,从此掀开她谢绝交际、一心用画笔振作精神的人生新篇。陆小曼缘何选择师从贺天健,这与贺天健有着相当深厚的传统山水画功力分不开。而贺天健对待绘画十分严谨,这从他为了防止陆小曼学画偷懒与其约法三章中便可略窥一二:老师上门,杂事丢开;专心学画,学要所成;每月学费五十大洋,中途不得辍学。

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海派山水绘画史上,贺天健是不容绕开的存在。有评论家认为贺天健是继“四王”后三百年又一个山水画的整理者和集大成者,就连山水名家傅抱石也曾承认论笔墨功力不及贺天健。至于近年来贺天健画作在风起云涌的艺术品市场上表现得相对低调,大抵是与其流通于世的作品较少有关。贺天健去世后,其家属将贺天健300多件代表作捐给了上海中国画院。

 

既入网又要跳出来

贺天健以山水画闻名。这次展出的作品荟萃了其代表性的作品。山水画,历来分南北两宗,南派柔美,北派硬朗;难得的是,贺天健兼而得之。他将南派山水刚化了,又将北派山水柔化了,最终形成清新爽健的画风。这画风,是从传统中变通而来的,也是经受过市场检验的。

从四王入手,上追宋元,贺天健是一位从传统中走来的画家,深谙近千年各派山水画法。无论笔法中的直笔中锋、卧笔中锋、倒笔卷上、倒笔提上,还是画法中的勾、掠、劈、旋、斡、簇、啄、搁等,皆能笔随心运,下笔成章。这番追古不是泥古,在他看来,有了陈,才有新。他以鱼与网作比学画之人与绘画传统,认为传统是会像网一样网住人的,所以人要像鱼一样,既入网又要跳出来。

日后,他果然从传统中走了出来。讲究设色的层次,多用复色,创出青绿山水的“笼青法”、“螺青法”,这些可谓贺天健在传统中走出的个人风格。这次将在中华艺术宫“名家馆”展出的《宋人诗意》(见右图),便是贺天健创作于1937年的一幅代表作。画作以水墨、青绿设色结合,画山水间隐居之景,透着宋人山水独有的悠然与伟岸之气。画面采取的是全景式的构图章法:山上,缭绕的云雾加强了深远的空间感;山下,溪边楼阁中有畅谈、读书的文人;山腰上,亦点缀着亭苑,岩石以水墨皴擦和青绿罩染相结合,洋溢着生机的树丛中,山花烂漫而艳丽,气象万千。

新中国成立以前,贺天健就已经扬名上海滩了。这一路却走得不容易,他单凭一支笔从家乡无锡画到人生地不熟的大上海,进而一步步走通市场。刚来上海卖画那阵,他住在山东路上一位朋友的画店,白天画画,夜里便睡在画画所用的台子上。有阵子,因为画卖得不好,没过三四个月只能打道回乡。后来,再到上海,逐渐熟悉了市场和收藏者的喜好,才打开局面。贺天健这段人生轨迹似乎最能代表民国年间海派画家的生存状况:平民出身,自学成才,从外地来到上海,以卖画为业。既是卖画,就得考虑市场,这恰恰吻合了海派绘画的一大特征:雅俗共赏,勇于创新,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
 

 

 

贺天健

从学山水画到学画山水

贺天健画山水,有对画理的思辨。起初,他以为人世间的山水实境终究不如画中的山水,为了证实这一点,曾多处寻觅与画中相似的山水实境。一次,贺天健坐牛头车穿梭在重山叠岭里,发现大多数山是土肉重,石头少,从远处望去山头“折搭”扭旋处向四面络下去的形象像极了山水画技法中的披麻皴、解索皴,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古代画家对于山石形状的把握是有现实基础的,是从真山真水里学来的。于是,他意识到了学山水画不过是向古人的作品学习,而学画山水则是在有了理法上的修养之后将真山真水描绘成一幅画。由此开悟,贺天健从学山水画到学画山水,再到贺家山水,最终自立门户。

 

至于笔下山水真正彰显出锐意革新的面目,还得从建国之后,贺天健成为国家的专业画师算起。创作于1958年的一幅《九皇山梅山水库》便是贺天健尝试以传统笔墨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代表作之一。画面采取俯瞰式构图,画重叠的山岗、平远的河水,也画新时代的事物——深山中由钢筋水泥筑起的水库,获得了“咫尺千里”的效果。而创作于1960年的一幅《红旗无数上高峰》,一簇簇鲜艳的红旗插上了山顶,与青绿山脉透出的沉厚感形成强烈对比。这一时期,“松下弹琴”、“幽壑谈道”、“高饮图”、“宋人诗意”等闲散消极的传统山水题材在贺天健笔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现实生活。革新的不仅是内容,还有风格,只见他从西洋油画中学来大胆设色,为画面增添生动的气息和灵活的气机,哪怕运用的并非正宗的青绿格式。

贺天健(1891~1977.4.2),画家,宇健叟,别署纫的香居士,斋名开天天楼。江苏无锡人。

幼年家贫,八岁学画,十四、五岁时对从无锡到宜兴一带的山岭峰峦进行观察,始知古人画中的皴法皆来自自然。
 
1922年至1924年先后在无锡、南京艺专任山水画教师,1924年,任上海美专山水画教师。43岁时主编《画学月刊》、《国画月刊》,45岁起以卖画为生,1950年起任中国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后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丹麦康纳画会会员。

擅长中国山水画,偶写人物,亦作花卉,工书法。山水画风崇尚清代吴渔山、梅瞿山,后期重视写生,创自家风格。

书法得力于《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龙门十二品》。

曾在北京、天津、上海及丹麦举办个人画展。1982年在上海举办遗作画展。

作品《九月桐江桕子红》藏中国美术馆,《河清可俟图》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锦绣河山图》参加世界博览会后被印度国家收藏。《镇江象山》、《江南风光图》、《登庐山诗意》分别入选第二、三、四届全国美展。出版有《贺天健画集》多种,著有《学画山水过程自述》,发表有《中国山水画的皴法美》等论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