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画廊周期间,我们为您全面呈现此次“画廊故事”的讨论。
主持人:大家好!今天是画廊协会与雅昌艺术网共同打造的第二场雅昌讲堂,今天带大家来到的是北京东便门桥角楼上的红门画廊,由来自澳大利亚的布朗先生创始于1991年,旨在推动当代艺术、推动当代艺术家。
红门画廊所在地东便门桥角楼非常有名,是中国以前的古建筑,我们知道北京的古建逐渐被消失和拆除,当代艺术置身于中国的古建里边,像这样实现文化对撞是一个非常难得的事情,所以特别希望朋友有空都可以来红门领略建筑和艺术之间的碰撞。
今天来到红门画廊举办“画廊故事”雅昌讲堂正是红门展出的关于北京“买得起的艺术节”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展览开幕,在这样的古建进行展出,一边是新锐的年轻艺术家,另一边是自明朝以来古老的建筑,这种对话是特别有趣的事情,今天请到了红门画廊主布朗-华莱士(BrianWallace),买得起艺术节的创办人汤姆-帕金森(TomPattinson)与参展两位艺术家李金国、刘爱婧共同参与讨论,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买得起的艺术节”以及红门画廊这二十年的历史。
我们知道红门创始于1991年,91年到现在已经是21年的历史,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这21年,可以说见证了中国当代艺术整个发展脉络,见证了市场的兴、衰,见证了当下青年艺术的推动和发展,我特别想了解的一件事情,在这21年来,要坚持下来最难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BrianWallace(布朗华莱士):对于红门画廊最难的就是创始之初中国艺术还不存在,所以要花很长的时间培养和培育市场。我能够回忆起来红门画廊成立五年以后才有第一家当代画廊成立,又过了五年上海的当代艺术馆才成立。
主持人:最难的就是最开始的市场培育,那个时候没有市场,那个时候大部分的买家都来自于海外?
布朗:对。
主持人:海外藏家一般刚开始接触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他们更喜欢什么样的作品,艺术家和买家之间的交流是怎样的?
布朗:当时有很多艺术家群体正在形成,他们在城市之中,在不同的场所举办一些展览,当时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外国藏家特别感兴趣的是因为当时中国正处在社会剧变中,这些艺术家如何去反映这种变化以及艺术家自身在这种变化之中的成长。
主持人:红门画廊二十多年下来,后边的收藏家群体发生了什么样的一些变化?包括他们的审美,他们的品位,以及他们人群的构成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
布朗:最开始的藏家非常感兴趣的是艺术家如何反映社会的变化,包括物理层面的变化,社会层面、政治层面的种种变化,我认为对于这种变化的关注是持续性的,一直持续到现在,贯穿了二十多年的时间。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国当代艺术早期的一些政治波普,现在慢慢有新一代年轻艺术家出现,这个跟藏家之间的一个喜好是不是是一致的?红门画廊目前大部分的藏家是来自国外吗?
布朗:在刚刚过去的这几年中艺术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藏家有兴趣和力量呈现一种增加的趋势,对于红门来说,现在几个大的藏家都是中国的。从艺术家方面来说,其实存在两代艺术家,新老艺术家交替的情况,我们今天在这个展览中所看到的就是新的一代艺术家,他们所呈现出来的面貌。
主持人:我们知道红门画廊一直关注中国年轻新锐艺术家,你们也在有资助年轻艺术家的项目,为什么选择支持年轻艺术家?你做了怎样的一些尝试?
布朗:我对文化交流一直非常感兴趣,我对独立创作的艺术家也非常有兴趣,在中国这么多年来,充分的感受到北京,感受到中国的社会变化体现在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上。除了国外艺术家,同时我们也有针对中国艺术家的创作艺术项目,主要是生活在北京之外的这些艺术家,我们让他到北京来做一段时间的艺术创作,像陈文令都是我们驻地的艺术家。对于从别的城市到北京来的驻地创作艺术家而言,他们在北京的这段时间内有可能会遇到评论家、策展人,得到一些展览的机会。因为北京在这里可以不仅仅是跟来自中国,甚至是来自全世界的人发生机会,这是在其他的城市没有的。
主持人:红门画廊90年代和艺术家先驱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到现在这个合作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布朗:对于红门最初合作的艺术家而言,由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现在这些艺术家与当初相比得到的机会肯定是越来越多,包括在世界各地展览的机会。对于这些艺术家来说肯定是一件好的事情,我们也很开心,但是对于画廊来说,来管理这样一种关系,可能对我来说也是不小的一个挑战。总的来说,我们和最初的艺术家还保持着非常好的合作关系。
主持人:今天我们在这里展的是“买得起的艺术节”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我知道“买得起的艺术节”是于2006年创立的,对于所有参加的作品的价格是有一个上线要求的,今年是1.5万。我们看到今年开始青年艺术的扶植和发展越来越多,同类型的也很多,“买得起的艺术节”从2006年到现在已经七年的时间了,在这方面应该是资深,很有经验的,这一路走过来辛苦不辛苦?
汤姆:就像刚才红门画廊的布朗先生谈到的在红门画廊创始之初是没有艺术市场的,五年以后才有卖家,画廊要再过五年才逐渐的有这样一个市场,但是对于“买得起的艺术节”来说,我们创办在2006年的时候正是处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很火的时候,当时我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已经非常具有艺术品价值高,动辄要几千万。对于我来说是买不起什么东西的,艺术市场一方面是这种情况;另一方面我在工作中接触到中国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一些艺术群体,这些人没有足够的展览的机会,所以我想到了创办一个这样的项目。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年轻艺术家的群体他们没有展览的机会,不能把他们的作品展示给更多的人;另外一方面是想要进入到艺术市场中去的,想要去买艺术品,但是当时市场价格太高了的艺术爱好者,所以我就想可以有这样一个契机,把这两方面的人接起来。
在当时大多数的画廊他们所经营的艺术家已经是比较成熟,比较成功的,价格也是很高的艺术家,留给这些年轻艺术家的空间比较小,所以我会想到创办这样一个项目:一方面大家使能够买得起的艺术品出现在市场上;另外一方面也是要培育针对年轻艺术家的一个市场。在过去的这几年中我们也逐渐地意识到不仅仅把艺术品当做一种投资,而是作为一种审美,作为一种文化的修养,所以在过去两年中,我们中国买家这块是增加了一倍。
主持人:每次“买得起的艺术节”参展的艺术家作品会有选择标准吗?
汤姆:除了我们收到的很多艺术家的申请,我们也会主动出击跟画廊,跟艺术家的群体联系,主动的寻找艺术家。现在我们有这样一个在线申请的系统,不在北京的艺术家也可以通过在线系统来申请。
对于青年来说,我们收到了一万多份的申请,从中选择了600位艺术家,所以会看出比例还是很小的。对于这些申请审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总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是要有原创性,要有意思,他要表现出艺术修养,同时当然也要去看一下艺术家本人的一些教育背景、成长背景,还包括他的作品的价格。
主持人:从一万份作品中选出600位艺术家,这个选择标准会考虑买家的兴趣爱好这个因素吗?
汤姆:我们从事这个行业好几年的时间,一方面看出艺术创作的创作趋势的变化,另外一方面是藏家品位的变化,对于我们来说有这样一个市场的群体,这个群体可能不是说那么具有冒险性,他们更愿意稳定性一点的。所以青年的时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在几年的时间中能够看到很多藏家风尚的变化。
主持人:有关2012年买家的兴趣爱好,比如这次6月份“买得起艺术节”的活动之后,哪一类的作品更受关注?
汤姆:首先我们能够看得到摄影市场的增长,另外就是新媒体市场的增长,还有包括今天在座的艺术家新的雕塑作品,这些东西可能更抽象一点,相较之前会更写实一点。
主持人:还想了解一个情况,七年以来,整个“买得起的艺术节”的销售情况、销售数量变化是怎样的?
汤姆:过去的这几年中增长的非常快,最开始的时候受市场的影响,所以我预期比较低一点,但是发展得很快,明年在北京的“买得起的艺术节”我们的场地将会是今年的4倍,同时还要首次在上海举办“买得起的艺术节”。我们总的销售率是40%-50%,在开幕式上每小时就能够销售50件。
主持人:“买得起的艺术节”是走艺术消费的概念,画廊以往的经验概念偏重于面对固定的藏家,可能不是特别大众的一个情况,所以我想知道布朗这次和汤姆合作的一个原因和你的思考是什么?
布朗:我在过去这几年当中都参加了“买得起的艺术节”,对“买得起的艺术节”涵盖范围之广非常吃惊,我本人也在“买得起的艺术节”收藏一些艺术作品。我对今年“买得起的艺术节”看得非常仔细,我就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想从中选取一些艺术家在画廊里做展示,我在“买得起的艺术节”看到很多优秀、独特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在画廊这样的空间里边我也是选择了10-15位艺术家,所以我就选择了整个艺术节最好的这些。
主持人:相当于“买得起的艺术节”帮画廊也搭了一个选择年轻艺术家的平台。以布朗二十多年经营画廊和艺术家打交道的经验来看,像年轻的艺术家这么早进入市场,这么早开始接触藏家、买家,有没有可能会因为市场的品位或者是需求而影响他们的创作?经过年轻时期的铺垫之后,后面应该怎么去发展?
布朗:对于做画廊的人而言,艺术市场对中国艺术家的影响一直是很受关注和关心的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艺术市场特别是那些比较成功的艺术家,对他们所带来的巨大的影响。现在在选择这些新的年轻艺术家的时候,由于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生了这样一个巨大的变化,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现实。
主持人:布朗在选择这些年轻艺术家的时候,你关注的点是什么?
布朗: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第一,艺术品本身的品质,艺术家的技术、技巧;另外一方面就是它的识别度高。
主持人:与二十年前中国当代艺术家相比,如今中国艺术家更关注市场,更关注市场的变化,布朗对于进入市场的年轻艺术家的建议是什么?
布朗: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不要为艺术市场而担心,他们应该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创作,原创性,发展他们本身的技巧。他们应该专注于本身自己的艺术创作,如果你专注于艺术创作本身,艺术市场会找到你的,通过画廊、经纪人、展览的方式,所以艺术家只需要关注艺术创作。
主持人:话题说到年轻艺术家,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刘爱婧是国画系毕业的,她的作品更多是把中国水墨的理解和意义带到创作里边,产生了一些变化?爱婧加入“买得起的艺术节”是第几年了?
刘爱婧:应该是四年了,他们发现了我,我跟09年是第一次参加“买得起的艺术节”。
主持人:跟“买得起的艺术节”合作四年了,这四年你自己的销量情况变化是怎样的?
刘爱婧:在“买得起的艺术节”,所有的作品全部都卖掉了。
主持人:这四年来在“买得起的艺术节”跟你的收藏者有过交流吗?
刘爱婧:有过,有时候会在开幕式的碰到一些藏家,他们会问我的作品制作是怎么样的,或者是问做这个作品时候的想法,会有一些交流。
主持人:你跟他们交流过程中,你觉得这样的一批藏家他们是什么样的一个背景情况?他们在选择的过程中更在意什么样的一些因素?
刘爱婧:我个人觉得他们可能更在于喜欢,就是更在于一种感觉,因为买得起的作品的价格是大家可以接受得了的,他们可以凭自己的喜欢和喜好去选择艺术作品。
主持人:是不是能够说明“买得起的艺术节”是发现年轻艺术家市场的一个点?
汤姆:在“买得起的艺术节”的初衷是想要为买家找到艺术品、找到艺术家,现在它已经变成年轻的艺术家能够向专业人士展示自己创作的一个平台,所以是双方的。
主持人:我们知道画廊的作用是帮藏家进行选择和培育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画廊会把自己的一些判断放在艺术家和作品展览身上。“买得起的艺术节”相对在这个判断标准上没有那么复杂,可能是更多是一种市场发现机制,这种发现功能,对画廊有什么帮助吗?
布朗:对于红门画廊而言做这个展览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给这些特别优秀的艺术家提供这样的平台,在这种很正式的画廊环境中去展示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画廊的环境跟艺术博览会的环境还是不太一样的。以后有可能我们也会从中选择一些艺术家来加入到红门画廊中来,但是现在没有达到这一步。这个展览在红门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策展人、收藏家都有机会看到这些艺术品,对于这些年轻艺术家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就是在“买得起的艺术节”之外延伸的一个机会。
刘爱婧:也有过。
主持人:通过“买得起的艺术节”进入画廊展览,对你来说这种变化是意味着什么?
刘爱婧:首先我觉得红门画廊是一个非常好的画廊,可能没有很多很好的机会接触这样的画廊,或者是接触这个画廊的人,那么“买得起的艺术节”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把我带到了红门画廊做了这样一个展览,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未来你在这个平台之后,你会怎么做?
刘爱婧:我刚刚从学校毕业,在学校期间一直在画画,除了画画之外没有别的事情,现在基本上是在画画,我的希望就是一直画我自己的作品,也不断地展出来进行检验,但是我会坚持我自己的东西。
主持人:另外一位艺术家李金国一直有一些项目的制作,雕塑艺术创作的梦一直没有停过,现在重新通过“买得起的艺术节”的平台又回来,聊聊你自己的感受?
李金国:具体一点,毕业之后大家都知道雕塑来做创作成本相对高一点,对于刚刚起步的毕业生来说用雕塑做创作比较奢侈,所以我毕业也是做雕塑的时候会做一些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等于说我们把它叫做行活,就是挣钱;但我本人还是想回到一个艺术状态,因为从四川美院上附中开始,就一直学这个东西,想实现这个梦。真正创作的时候是2010年,2011年的时候跟隋建国老师做了一个师生作品展,那个算是个展了,是属于隋老师组织的一个展览。正式和画廊合作的这次是第一次,而且我是属于自己找上他们的。之前大概两三年我看他们的展览,对我来说很新颖,跟汤姆先生说的那样,很多画廊是忽略了所谓青年、年轻的艺术家,我是一直怀抱着这个机会的,所以今年有幸他们喜欢我的作品。
主持人:金国的作品在“买得起的艺术节”上买的很好,从专业这么多年做画廊经营的角度来看,布朗先生觉得是为什么?你对他们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是什么?
布朗:对于爱婧的作品而言就是她本身对于水,对于笔墨、墨韵的理解,从经典中来的,就是做得很好。对于金国他的特色就是他有识别度,我第一次去今年“买得起的艺术节”的时候,没有看到,错过了,后来当我看到他的作品的时候就非常夺目,我一下就觉得被吸引了。
主持人:这个就是刚才提到的亮点,一点是品质,一点是识别度高。
布朗:我去年买了爱婧的作品,今年买了金国的作品,我对这两个艺术家充满了信心,想一直持续地关注他们的创作。首先他们应该专注自己的创作,以后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画廊来找艺术家谈,艺术家需要有信心和经验来处理这些事情,需要这方面专业的意见,我很愿意去合作。对于艺术家而言重要的是要一个画廊、一个代理人,建立起一种持续的合作,而不是说在这儿展览,在那儿又做展览这样子。
主持人:其实我们看到从“买得起的艺术节”这个舞台上产生了很多有趣的艺术家,搭建艺术家和画廊之间的关系,接下来“买得起的艺术节”还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汤姆:对于我们“买得起的艺术节”来说,现在要扩展到北京之外的其他城市,今年10月份要首先在上海举办“买得起的艺术节”,明年还会到香港去,同时在北京明年的“买得起的艺术节”的规模会增加很多。我们的网站会逐步地完善,也会在网站上销售和展示这些艺术作品。毫无疑问有机会跟红门画廊合作是非常好,本身我们的平台是在一个短的时间内展示很多大量的艺术家的作品,所以能够通过跟红门画廊的合作,可以小规模地展示一些艺术家,是将通过“买得起的艺术节”选拔起来的艺术家带到更上一层的层次。
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也是吸引年轻艺术家持续的参与到这个平台一个很好的方式,对于年轻艺术家参加“买得起的艺术节”不仅没有什么风险和成本,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个平台,展示给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
主持人:红门画廊已经走过21年,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作为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中国为中国当代艺术做一些事情,我们很想知道你接下来的一些坚持和想法是什么样的?
布朗:首先我们会持之以恒地做我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跟艺术家去合作,举办展览,这个是我们事业的核心,同时我们也会持续地做国际驻地艺术家项目,这个项目对于国际上想要到中国来,想要到北京来的艺术家越来越重要。
主持人:作为二十多年下来的一个画廊,你觉得目前画廊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样的瓶颈和制约,希望在后面有所改善?
布朗:我们都知道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原因,整个艺术市场的衰落,对于很多画廊来说,尤其是对于中小画廊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时对于艺术家来说,对于经历了艺术市场蓬勃期、黄金时期的人来说是很难的事情。对于整个艺术市场来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更成熟了,对于画廊来说它必须要变得更加专业,必须要有长期的发展。
主持人:对于爱婧和金国这样的年轻艺术家想选择画廊合作,在选择的标准和角度上有什么建议?
布朗:首先他们必须要对画廊有一个了解,对于他的创办人,画廊的经历,还应该跟这个画廊的其他艺术家聊聊天,了解一下他们跟画廊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合作?艺术家需要跟画廊建立专业的关系,画廊也需要跟艺术家建立专业的关系。
主持人:今天我们的“画廊故事”在红门画廊的讲座以及“买得起的艺术节”的介绍就到此结束了,非常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一个21年的画廊,不断在中国坚持地做自己喜欢,而且自己愿意做,能够坚持下去的事情,同时关注年轻艺术家的成长,推动与年轻艺术家的合作,这也许是一个发现年轻艺术家、推动未来年轻艺术家市场一个很有趣的尝试,我也希望看到红门画廊和“买得起的艺术节”未来的合作可以不断为中国年轻艺术家和中国新的画廊带来一些新的方式。
下一次“画廊故事”讲述的也是在具有多年历史的少励画廊,我们也期待下一期的故事。(罗书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