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在画布之上的当代“造像”(组图)

在画布之上的当代“造像”(组图)

2012-09-29 09:54 文章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人称“陀爷”的评论家李陀,这几年是王子璇画室里不多的几个访客之一。他说:“观王子璇的佛画,无论是如来,还是菩萨、罗汉,无不是宝相庄严,神光内盈,有如佛经所说所述,并且和传统佛像艺术衔接得十分自然,其间有清楚的传承关系,足迹脉络清晰可辨;另一面,这些画像又是以与过去传统完全不同的现代画法来创作的——对熟悉现代油画艺术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特别的感悟和亲切:油彩、笔触、光影和造型,这些本来和‘佛’的世界几乎无缘相遇的材料、工具、技法和观念,此刻随缘转化,竟然一下子这样圆融无碍地融于佛界佛家,这真是奇妙,让人既喜悦又兴奋。”

从2008年开始,王子璇为自己的绘画找到了独特的方向
 
 

王子璇原是舞者和歌手,以现实的标准看,她全无来自学院教育的绘画基本功,也缺失艺术史的贮备。李陀对这样一个非专业画家的创作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十几年前游观敦煌千佛洞后生出的一个想法:佛像艺术有无可能在当代艺术里重生?今天的画家能不能用今天的技术和材料,重现“拈花微笑”的美丽和庄严?在他看来,王子璇的绘画试验已经部分回答了他的提问。

她的画,远观隐约显现一种拟浮雕的气象:细细密密,如斧凿石壁,又像木刻之刀痕。著名艺术评论家栗宪庭看她绘画的佛像,感叹:“给人一种经年累月、夜以继日,孤寂地在崇山峻岭中刀劈斧凿为佛造像的感觉。”

王子璇自言喜欢汉画像石和石窟造像,对中国古代雕刻艺术有的是一种纯感性的亲近和省悟。作品中那组春夏秋冬四联佛像,《春》白《夏》蓝,《秋》黄《冬》黑,明显的是在叙述她个人于绘画过程中的心性感受。这也是王子璇在技法和意象上都表达得较为完整的一组作品,呈示出她在艺术语言上的有了方向的试探,即运用油画技术中的“笔触”,来处理造像中关于写实和象征、“佛相”和“佛像”的关系。“形”和“像”在她的画面上受到了节制,抽象和简约给她的画布造像带来了区别于传统造像的当代质地:看似每一笔都随性而发,但最终,无数短促的碎笔不但完成了图式造型,也重构了画布肌理,甚至于形成一种错觉,油画布面好像被附着了中国宣纸拓片所有的那种叠加感,一层层渗入平面肌理。

 

 
 
作品《春》《夏》《秋》《冬》(2009年)
 
 
 

“从春夏秋冬四联佛造像看,王子璇除了斧凿笔触,作品其实开始探索一种象征和意象化的方式了。”栗宪庭这样评价。

她的各种意象并非来自概念,多半出于内心的原始推动。在王子璇的画室里,几乎看不到艺术方面的书和画册。她跟我说,朋友曾送过两本印象派画册,她翻翻就放下了,对补习艺术史没有发生友人所期待的兴趣。她只是很想画,并没有或者还未来得及为自己设定一条做艺术家的道路,这样的好处是无所负累:每天从家里开车到画室,把自己封闭在这个安静的空间里,自顾自地画了四年的释尊和菩萨像,对外面当代艺术的各种热闹无知无觉。她和我讲起画画时的那种感觉,就像清修一般,画室总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自己要穿得整洁舒适。“每天只要第一笔落在画布上,心里就安静下来。”画了好几十幅,把房间都堆满了。她说,也不知道拿这些画怎么办,直到今年春,身边几个朋友激赏她这一屋子画,要为她筹划个展。五台山的梦参老法师是最早提议她做展览的人,亲书四个字为展名——善用其心。栗宪庭看过作品后,应许为展览担任策展人。

即便如此,对于王子璇,选择绘画也并不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职业。“我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但一直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王子璇说。

她把从前的经历讲述得非常简单:很小就离开父母,从重庆考入上海舞蹈学校学习芭蕾,毕业后跟团演了几年,因为声音条件出众,被名师谷建芬收入门下学唱歌。做了多年歌手,并没有红,她也无所谓,仿佛事不关己。2000年,为制作概念唱片《最后的香格里》,她和几个朋友第一次到了香格里拉。她形如归家,来来回回,就此埋下日后静心绘画佛像的因缘。

 

 

有一次他们和当地的齐扎拉书记聊天,齐扎拉说起在香格里拉的边远地区生活非常贫困,不少家庭无力供养孩子求学,有些考上大学的也被迫放弃。其他人只是慨叹一番,王子璇听进了心里,她向齐扎拉提议,由她捐助个人存款70万元,香格里拉政府再拿出30万元,共同成立一个“白玛央姆教育基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上大学。据王子璇说,10年来,这个基金已经资助了上百名这样的孩子,他们中有很多人在完成学业后又回到家乡工作。2002年,王子璇又发愿筹款,在德钦县的雾浓顶修建了13座白塔,正对梅里雪山十三峰。按当地的习俗,在佛塔完工前,她和几个朋友赶去甘孜州的居里寺,从那里装运了两车经书和经幡置放在塔里面。如今,前去观仰梅里雪山的人,都会见到这13座庄严的白塔,那里已经成为当地藏民敬拜的地方。因为这样的热爱和付出,王子璇被当地政府授予“香格里拉形象大使”的称号。几年后,以同样单纯的心性,王子璇像古代那些在洞窟里潜心绘佛的画工一样蛰伏在画室里,打破了当代艺术和传统佛教造像之间的“隔”。

在画展前,王子璇的朋友们都不约而同地回忆起,她的第一幅画是如何在2003年“非典’期间无意间落笔,以后又显现了怎样令人讶异的天分。其实,和5年后才开始的真正创作相比,那时更多的是一个漂亮女孩在宠爱她的朋友中所拥有的特权。直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王子璇在北京家中,痛惧中几日无眠无休。她发下宏愿,开始画菩萨像,为灾难中的亡灵祈祷和超度。之后40多天里,她以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创作出了《悲墙》,至今那仍是她作品中抽象意味最强烈的一幅,画面中那些黑色的斑块,致密到令人窒息。栗宪庭指出:王子璇虔诚的悲悯和爱心,不但让她创作出《悲墙》,同时奠定了王子璇这个阶段的作品风格或语言方式,即:其一,艺术之于王子璇,与悲悯爱心的祈祷和心灵的自我安抚是同一的,祈祷的过程就是绘画的过程;其二,画面繁繁复复的笔触过程,就是她反反复复的祈祷过程,如同佛教徒打坐时重复捻动念珠,或者反复念诵诸如“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或其他佛经、咒语那样,因此形成繁繁复复的痕迹,就成为她的风格或语言方式。“此后,王子璇沿着这种繁繁复复的笔触,开始以石窟艺匠雕刻佛像般的毅力和笔法,创造了一系列佛和菩萨的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她把繁繁复复的笔触,发展成类似石窟佛造像工匠那种刀劈斧凿般的笔触。”

而朋友赵野清楚地看见,强大外力的作用,使王子璇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和她热爱的绘画合二为一了。“这里有着化学般的裂变,从那天起,她的绘画有了自己独特的方向,而这方向,远远超越了作为一种技艺或艺术的绘画本身。”这个方向最终能让她走得多远、多深,王子璇未必知道。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