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文化老人南怀瑾走了 追忆他在太湖之滨的最后时光(组图)

文化老人南怀瑾走了 追忆他在太湖之滨的最后时光(组图)

2012-10-02 11:15 文章来源:浙江在线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南怀瑾先生办的太湖大学堂,前日在夕阳下一片静谧。

浙江在线10月2日讯2012年9月29日,下午4点,苏州太湖大学堂辽阔的天空上,圆月初上。没有等到一天后的中秋,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他居住和传道的太湖大学堂,与人间别离,享年95岁。

 

昨天上午,南怀瑾先生护持工作小组在太湖大学堂的官网上表示,“我们忙于后事,实在无力接待诸位”,并称“正在准备公告网页”。

南怀瑾一生,堪称传奇——从乐清到西南、到台湾、到美国、到香港、再回到苏州——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为一体,他打通了庙堂和江湖,让普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了亲切感。

前天下午,记者赶到太湖大学堂,这里绿树葱茸、湖水环绕,高大威严的铁门牢牢紧闭。透过栅栏,未闻哀乐、不见灵堂,却有络绎不绝的车辆进进出出,来者皆是白衣黑裤。

乐清人大主任赵乐强,前天参加了在太湖大学堂的告别仪式,“其他善后事宜,还不得知。”

 

南怀瑾

国学大师、诗人,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少年时期开始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

抗战时期,先是投笔从戎,执教军校,后游历名山大川,在名寺闭关研修佛学。1949年赴台湾,相继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执教,并应邀到多所大学、机关、社会团体讲学。

晚年的南怀瑾居住在苏州,每天在太湖边讲学、会客、教拳、礼佛、诵经、参禅、打坐、阅读、写作。

这座“人道之路”开始的基地也是他走的地方

进入苏州吴江区庙港地界,眼前赫然开阔。一条大河滚滚而去,这是太湖奔海的唯一通道,太浦河。

2000年,南怀瑾就是站在这里,突然为景动容,并决定选择庙港村,开创太湖大学堂。

6年后的初夏,在太湖大学堂启动的第一日,被誉为“金温铁路催生者”的南怀瑾,带着浓重的温州口音说:“区区一条人间铁路算什么。现在这个地方,我想修一条‘人道之路’开始的基地。”

9月29日,南怀瑾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太湖大学堂怎么走?”前天,记者一路询问而来,时时得到村民指引。不管是路边摆摊卖新鲜湖蟹的渔夫,还是吴江小巷子里做服装加工的老妇人,他们都会立刻停下手里的活,踮起脚,扬起手,“喏,有个老先生在那里讲学。”

不过,好多人,并不知道那个老先生叫“南怀瑾”,却眼光神秘,“他是从台湾来的,很厉害。”

临着太湖,这个占地200多亩的学堂,像个神秘的大庄园。从栅栏里望进去,隐约有四栋三层高的楼宇,一栋为古朴的白墙青瓦,另一栋则有西方钟楼的风格,其中两栋以回廊相接,有中西合璧之味。其余,皆是绿树草地。

正门的右边,有块大牌子上写着一长串合作单位的名字:人民大学、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复旦大学儒学文化研究中心等等。

高高的黑漆栅栏上张贴着“敬告访客书”:“太湖大学堂乃教育学术机构,非宗教场所,工作繁剧,实无暇接待社会访客”。保安说,几乎每天都有因仰慕南怀瑾而远道赶来求见的客人。但,哪怕是在这里听课的学生,也需要里面有人来接才能进去。

前天,不时有北京、上海、浙江等各地牌照的车辆进进出出。

而昨天,在太湖大学堂门口,聚集了十来个南怀瑾的“粉丝”,手里,拿着小白花。

 

一直拒绝写传记的他两周前要求弟子记录生平

各位前来吊唁怀师的朋友们:

非常感激各位!也非常抱歉!我们忙于后事,实在无力接待诸位。万望谅解!

我们也正在准备公告网页,其中可以留言、留文章,各位可以在网页上表达您想对怀师说的话,或留下纪念文章,将来会汇集成册。那是对怀师最好的纪念方式,也是怀师所希望的。

敬请谅解!叩谢诸位!

南怀瑾先生护持工作小组敬启

2012年10月1日

昨天,太湖大学堂的官网上出现这样一则公告。

亲近南怀瑾先生的弟子说,大约两周前,南怀瑾要弟子记录自己的生平,“这动作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有弟子要为南老记录,或写传记,都被拒绝。”这位弟子说,“应该是南老知道时间到了,要求弟子一一记录自己的故事。”

9月19日,网络传出南怀瑾去世的消息,本报微博曾辟谣,因为他当时进入的是“入定”境界(僧人修行的一种方法,端坐闭眼,心神专注)。

“当时,我们仍希望他云游后归来。”弟子透露。

前天,著名浙商、家乡南姓族人南存辉等家乡亲友参加了南怀瑾的告别仪式。

他的杭州印记

虽然南怀瑾是温州乐清人,但省城杭州是他闯荡天下的第一站。

第一次到杭州,南怀瑾只有17岁。那年,他得知北山路上的浙江省国术馆是公费的,还管吃住,自己平时又喜读《水浒传》之类侠义故事,便孤身来到杭州,考入国术馆习武。

每天四点多起床,他就到西湖边练拳、习剑。他还有许多课余爱好,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每一样都要“沾染”。当他知道孤山的藏书楼文澜阁里,专门珍藏《四库全书》,便想办法弄了一张借书证,每个星期天跑到藏书楼,借出几本,就地翻阅。两年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获得了武术教官的资格。

 

“他曾经想在杭州定居。”得知南怀瑾去世的消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一直拍摄杭州老房子的专家仲向平,语气中难掩惋惜。他告诉记者,南先生除了在浙江省国术馆住过两年多时间,还在灵隐寺后面的中印寺住过几个月。他觉得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就是杭州,尤其是西湖边,“山山水水,清清静静”。

北山路上有幢西式花园别墅,名叫润庐。2004年5月,被杭州市政府列为首批历史建筑。从1932年建成至今,历经80载风雨,易主多人,南怀瑾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

仲向平说,南怀瑾在上世纪90年代初买下了这幢别墅,“他亲自看了房子,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他很喜欢。刚接手时,房子破破烂烂,他找人做了装修。”但是,作为润庐主人,南怀瑾只有很短暂的时光。房子装修好后没多久,他就转让给了别人。更可惜的是,他一天也未曾住过。

南怀瑾曾说,自己“一辈子没有一张文凭,没有一个好的学位”,但他一生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尤其对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倾心关注。

2006年,南怀瑾担任会长的光华教育基金会,向浙江大学捐资1亿元人民币,成立“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培养具有“法律专业典范、追求社会公益”素质的一流法律人。

许多人开始读《论语》、《老子》,都是源于南怀瑾写的那套“启蒙读本”。上世纪90年代,复旦大学出版社便出版了一系列作品,像《论语别裁》、《老子他说》、《易经杂说》等,都是多年的畅销读物。

南先生有些人生的思考,就是他在杭州时感悟的。先生曾对他的学生们说:“我年轻时,当年杭州尊师吩咐我两件事:一,这个世间的所有事情,都要轻松看;二,我们的心里面,不可往里面装,只可往外面扔。这样,你就无量。”

他谈到天伦之乐,说杭州城隍庙门口有幅对联,上联: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夫妻不一定是好因缘,有的吵闹一辈子,痛苦一辈子。下联: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有债务关系,才有父母儿女。所以,所谓天伦之乐,其实从人生深一层的体会来看,没有乐,只有苦,不过人都是喜欢苦中作乐罢了。

“他为推广中国传统古代思想做了很大贡献,开创了一种风格:口语化、简单易懂的方法,让普通人了解那些已被我们敬而远之的中国古代思想。”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徐岱读过很多南怀瑾的书,他认为,用通俗的方法,来讲述经典的传统思想,这在今天的时代,很难得。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