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1916年在虎跑断食的李叔同 李叔同的粉丝们,一定知道在网上很容易找到李叔同《断食日志》的原文,不过,那些文字多源于民国铅印版,粗俗点讲,算是“二手货色”,其间大错没有,小错不断——不少文字曾让学者冥思苦想而不得解。 昨天,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70周年,杭州虎跑公园举办了庄重的祭奠仪式,同时,“第一手”《断食日志》——影印本终于首发,原先摆在陈列柜里的文物,一字不漏、一字不差地与百姓见了面。 《断食日志》影印本在虎跑李叔同纪念馆售书点可以买到。 在虎跑公园最高处,再往山上小走几步,就是弘一法师舍利塔。 昨天,6种不同的泥土被专程送到杭州,李叔同的孙女李莉娟等各地弘学代表们为舍利塔添土。 新土来自对李叔同(弘一法师)一生有重要影响的六个城市。 平湖——大师祖籍,如今“莲绾”绽放的地方; 天津——大师出生地,无忧童年的美好回忆; 上海——城南文社,“天涯五友”,才华初露锋芒; 上虞——晚晴山房,春晖中学,白马湖文化影响深远; 温州——庆福寺,十二春秋,苦心研修; 泉州——抗日救国,圆寂长眠。 《断食日志》是李叔同1916年在虎跑断食时写的日记手稿。 1916年,早已与佛教结缘的李叔同偶然在一本杂志中看到了断食治病的说法,久被神经衰弱折磨的他对此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李叔同已有心向佛,断食也是修炼身心、磨练意志的一种方式,于是他决定一试。 所谓“断食”,并不是全程不吃不喝,而是逐渐减少食物摄入量,最终只饮水、不吃东西。在西泠印社社友叶品三的推荐下,1916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正值学校放年假,李叔同来到虎跑,在当时方丈的楼下借了间房子,开始为期三周的断食。 《断食日志》约万余字,内容是断食期间的生活细节,比如活动、饮食、睡眠及每日身体的生理变化。断食后,李叔同自感脱胎换骨,为示新生之意,还根据老子“能婴儿乎”之意,改名李婴。 翻阅手稿影印本,脑海里的那个李叔同已不是风流才子,而是一个被各种病痛折磨的中年男人。有时,喝了虎跑的水,“喉痛,或因泉水性太烈,使喉内脱皮之故”;他饱受失眠折磨,常常凌晨三点醒来;还有胸闷心跳、小便疼痛…… “你看,对比手稿,可以发现它跟民国版铅印《断食日志》的内容,还是有些出入的。”原浙江省文艺出版社总编、研究《断食日志》的学者徐正伦说。 断食正期第四日……四时醒,气体极佳,与“日常”无异。起床后精神如常,手足有力。朝日照入,心目豁爽。“小”便后尿管微痛,因饮水太“多”之故。 比如这段文字摘自民国版本,引号中的文字,都与原稿有出入。比如“日常”,原稿是常日;“小”便,原稿写的是“少”便;尤其最后一句,“饮水太多”,原稿其实写的是“饮水太少”。 “真是南辕北辙的差错啊!”专家摇头感叹,研究弘学,对于文字的程度深浅把握尚且讨论经日,何况是这样的谬误?很多学者想破脑袋,一直在疑惑,为什么李叔同当时认为因为喝水多了,导致尿管疼痛?不符合生理和医学常识啊! 另外,原文中的“入眠”,在铅印本却写成了“安眠”,虽是一字之差,意思大有不同。根据徐正伦的初步研究,铅印本约有30多处错误。 影印本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可以看见李叔同涂抹的许多“乌梅团儿”和他的亲笔书法。 “乌梅团儿”是李叔同在日记上的信笔修改,也正说明他严谨的学习态度。 据书法专家说,虎跑断食时,也正是李叔同书法风格转变的关键时段——从劲健绚烂、峥嵘圭角,归于雅逸恬淡、藏锋稚拙、枯寂孤清。李叔同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又一高峰,“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他的字为荣。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然而出家后,诸艺俱疏,唯有书法一事未能让弘一法师割舍,伴他直至圆寂于泉州不二寺——在弘一法师6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至少有50年的翰墨活动。 书法是心灵的迹化。从在俗时的绚烂李叔同到出世后的平淡弘一,是修心的结果,是大师心灵境界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