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10月17日电 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8日即将揭幕。吸引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演出团体、200多个国际文化机构、举办3000多场活动、预计惠及450余万人次观众的这一艺术节,已成为影响深巨的国际文化交流盛会,亦是一座面向世界展示中国风格、中国精神、中国气魄的“中国舞台”。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在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文化创新已成为城市品格。
从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到黄浦江畔的中华艺术宫,从密布于城市中的文化创意园区到举世瞩目的梦工厂和迪士尼,“十二五”时期上海的文化创新步步精彩,社会经济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为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文化,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灵魂。”
原创作品占“半壁江山”
《简·爱》的小说与电影,中国人早已耳熟能详,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世界艺术史上迄今没有一部现代芭蕾版的《简·爱》。在本届艺术节上,上海大剧院联手上海芭蕾舞团以及中外艺术家做出了一次勇敢的尝试,欲填补芭蕾舞台上的这个空白。
欧洲当红的德国现代芭蕾编导帕特里克·德·巴拉以及张艺谋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舞美设计卡普兰加入了这支上海的创作团队。而在上海本土编剧喻荣军笔下,“中西混血”的简·爱和“疯女人”成为现代女性的一对镜像,与罗切斯特一起展示了人们在爱欲中的挣扎。
跟往年一样,走进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剧场的23部国外剧目都经过了“精挑细选”——但今年与往届艺术节似乎不同,最引人瞩目的创新“亮点”都是“中国创造”或者“中外合作”。
“今年艺术节举办恰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全国各地纷纷以文艺创作上的丰硕成果向盛会献礼,涌现了一批赞美祖国、讴歌生活、有时代气息、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彩之作”。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说,原创新作占据了本届艺术节所有剧目的“半壁江山”。
弘扬“无私为民”精神的河南话剧院《红旗渠》涤荡灵魂;将“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搬上舞台的《英雄格萨尔》震撼人心;著名导演张继刚7年打磨的舞剧《千手观音》充满东方神韵,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告别舞台之作《孔雀》则将中国民族文化“世界化”……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精彩纷呈,正成为中国文化艺术创造力“井喷”的一个缩影,也给当下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魅力“注脚”。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积极推进中外艺术合作和交流,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主任、文化部部长蔡武说。统计显示,上海国际艺术节从创建之初到跻身世界知名艺术节之列,走过了不寻常的13年。10多年间,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艺术家、400余个中外艺术团体造访艺术节,共上演中外剧(节)目756台,吸引350多万观众走进剧场。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认为,文化是城市生存发展的本质性力量,彰显着城市的特色和魅力。上海在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发扬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色。迄今,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埃及、墨西哥、新加坡、日本、韩国和德国九个国家已在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举办了文化周。
扎根上海的德国驻上海总领事芮悟峰博士认为,“上海极其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多元文化”。国际演艺协会主席苏珊·斯托克顿则赞誉:“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世界文化艺术趋势的一面镜子。”
上海国际艺术节还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先后举办了云南、内蒙古、青海、湖北、重庆、香港、甘肃等文化周。今年将举办规模盛大的河南文化周,让人们充分感受中原文化发源地的厚重底蕴。
与此同时,上海国际艺术节旗下的众多“节中节”活动和关联品牌,也纷纷形成了一个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吸引西方文化艺术走进中国市场的“品牌集群”。以上海艺博会为例,今年将以展出12个国家的数千件艺术作品而继续领跑亚洲艺术展览市场。有着“艺术界奥林匹克”之称的巴塞尔艺博会主席赛缪尔·科勒称赞它“以上海的速度走向世界”。
上海迈向国际文化大都市
今年,在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一面向世界的“中国舞台”上,文化创新处处可见。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特别关注今年首创的“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谭盾、林兆华等资深艺术家倾力指导,秦毅、蒙柯卓兰等7位艺术新人正以《上海·梦》为题创作一台“跨界”演出,19日将献演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小剧场。
更为特别的是这场演出的观众。只能容纳百余人的剧场一坐难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美国林肯艺术中心、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节等众多重量级国际演艺机构负责人将受邀观看演出,并且可能现场“下订单”。
尽管不到最后一刻这台演出还不能“定型”,尽管年轻人旺盛的创造力往往意味着作品不够成熟完美,但艺术节负责人对此态度坚定:“扶持艺术新人是一种社会责任,没有人才哪来文化创新?”
无独有偶。本届国际艺术节的开幕歌剧——上海大剧院和萨尔茨堡音乐节联袂打造的现代版《波希米亚人》,也是一部创新之作。不久前,这部上海大剧院以400余万元参与投资创作的歌剧在萨尔茨堡音乐节开幕式上首演获得空前成功。
“上海的演出效果甚至可能超越萨尔茨堡的首演。”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显得信心十足。通过与西方重要艺术机构以“联合投资、共享版权”的模式创作歌剧,上海又为中外文化交流、共同创作探出了新路。眼下,与匈牙利大艺术宫等共同筹划创作的歌剧《阿蒂拉》和轻歌剧《微笑国度》也将陆续启动。
在上海,文化创新,不仅仅局限在剧场和舞台。为本届艺术节辐射“最强劲艺术能量”的,是原为世博中国馆和城市未来馆、不久前刚刚“华丽转身”为公益性特大型美术博物馆的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它们将奉献《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上海美专百年展》和《重新发电——2012上海双年展》。
世博场馆不作商业用途而作为文化场所,将城市中最“地标”的位置留给文化,正是上海加快文化创新、努力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举措。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振武说:“上海正充分发挥独特的文化优势和世博会后续效应,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力争使上海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光芒。”
文化创新,不仅给中外艺术家提供激荡灵感的舞台,更让人民大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13年来,定位于“人民大众节日”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迎来了3万余人次的“百姓艺术家”登台献艺,吸引了2300多万人次中外观众。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艺术节今年又拿出价值近千万元的门票作为“低价公益票”发放给普通市民。
从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到大手笔兴建改造承载公共文化服务、堪称世界一流的文化场馆硬件设施,再到融合中外艺术精华、率先探索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路……如今的上海,正处处以文化发展为重,文化创新涌动,打造人民大众美好的精神家园。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主任、上海市市长韩正表示,要让创新思想自由流动,使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努力使上海成为创新、创意持续涌动、创造活力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