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
谈经典:我们这个时代还缺一幅代表作
“我们这个社会诱惑太多,特别是绘画的背后还有这么个巨大的市场。艺术家想要顶得住诱惑,太难。”
采访中,冯骥才不无忧虑地说,每个时代都需要经典,当下这个时代也一样。“比方说,我们回忆80年代的绘画经典,许多人马上就能想到罗中立的《父亲》;可现在呢,经典是什么?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答案。我们的老百姓能说出来现在哪个画家的身价最高,却不一定知道哪幅画最好。这是当下时代的问题,更是不容回避的时代疾病。”
冯骥才坦言,“艺术走进生活”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生活里有时代的灵魂,更有老百姓的灵魂,这才是艺术家赖以生存的根。“我始终觉得,艺术家要保有一颗淡定的心,要和市场保持距离,冷看喧闹与浮躁。你不在生活里,就不会找到时代的魂,更没有可能创造代表时代精神的经典。”
“杜牧说过,‘功夫在诗外’。我认为,进入到绘画的最高阶段,艺术家所比试的更多是画之外的东西,要靠你的修养来支撑。绘画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辈子的事情,太功利绝不行。也许你用一辈子去追寻、探索,也难成一位艺术大家;可不用一辈子的劲儿,是绝没希望成艺术家的。我希望年轻一辈画家,耐住寂寞、沉下心来,为这个时代留下些好东西。”
谈抢救:羌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板块不可缺的一部分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仅2个月,冯骥才就亲赴灾区考察,并积极呼吁、倡导抢救羌族文化。如今四年已过,回顾这一场文化抢救,冯骥才依然感慨良多。
“羌族是个非常伟大的民族,费孝通先生评价其为‘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可以说我们现有的二、三十个民族血液里都有羌族的基因。”他介绍,羌族虽然人口有限,但在民居建筑、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民俗节日等多方面创造了极为灿烂的文化,碉楼、羌笛、萨朗舞、羊皮鼓舞及羌绣,不胜枚举。“一场地震使一个民族的文化遭受毁灭性打击,我感到非常焦虑。中华民族的文化板块上不能缺少羌族的文化。”
冯骥才表示,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自古就是多民族、多地域、多文化板块的,保护某一民族的文化,其根本就是保护了中华文化的完整性。这项工程不能等,也等不起。
谈交流:走出去是为了更清楚的看清自己
“我们普通人不能总在家里坐着,而是要走进社会,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文化也要走出国门,走到不同的国家,与不同的文化‘碰面’。”
冯骥才说,“文化走出去”肩负三大重任:一是通过交流,从他人身上汲取营养,学习新观念、好想法;二是通过碰撞得到启发;三是通过比较,更清楚的看到我们自己的优势,并在互动中坚持住这种优势与文化身份。
谈画画:临摹背后悟的是中国人独有的审美规范
“我年轻的时候学中国画,必须得按最传统的方法临摹。如今来看,这非常重要。”
冯骥才说,我们学文学,必须要背古诗。同样的,学画画,必须过了临摹这个基础关口。临摹,实际上就是在学习传统的绘画技法。这技法中,包含了中国绘画的独到经验,更有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规范,都非常宝贵。
谈发展:文化是大家的想搞好大家都要出力
“我今天来看的这个画展,是由我们的文化企业主导举办的,这一点让我很兴奋。文化要做好,少不了企业组织的参与。”
冯骥才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文化的发展繁荣,不能完全依赖政府主导与推进,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努力,企业、团体与组织,一个也不能少。“不管是巴黎,还是纽约,它的文化之所以那么的丰富、精彩,依靠的是社会的大量投入。文化是大家的,想搞好我们都需要出力。今天这个企业也给了我们一个很有益的启示,那就是文化企业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并非截然分开,而是要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