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艺博会、上海国际精品艺术展的逐一开展,最近几天的上海,成为专业收藏家们和艺术投资客的“淘宝”地。与此同时,包括《翻箱底》《第一拍卖厅》等收藏交易类节目在沪上的渐次开播,也引发了一股民间“淘宝”热。在艺术收藏距离大众生活越来越近的今天,用正确心态看待收藏品的价值显得愈发重要。
收藏应回归“心灵”
以保真模式销售的上海国际艺术精品展上,包括毕加索创作于1965年的《母与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知名画家里皮金的宗教题材古董画等在内的500多件名家名作,引起不少收藏家的青睐。而观众人次逾5万的2012上海艺术博览会上,艺术品成交量也继去年后继续突破一亿元人民币。这些数据说明,艺术品市场热度有增无减,人们对艺术品投资依然信心满满。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进行到第16届的上海艺博会提出了与往届不同的口号——“收藏艺术,点亮心灵”,更注重艺术品收藏“心灵慰藉”功能,也改变了以往单纯号召财富人群进行艺术品投资与收藏。不少参展的中外画廊也推出了一批为白领“减压”的艺术品,这些作品纯粹、优美的画面,有助于扫除白领内心的阴霾,让他们暂时回避快节奏的重压。短短四天的艺博会,这些作品不出所料地成为热门。作品被看好的女画家张弛告诉记者:“本届艺博会主题非常好,画家也好,欣赏者也好,都是在通过作品寻找自己的心灵家园,艺术首先是能回归到心灵的艺术价值,其次才是它的市场价值。”
喜欢就能“压箱底”
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上海艺博会、上海国际艺术精品展上的艺术品尽管看上去很美,但也略显“遥远”,动辄上万元甚至更高的艺术品价格门槛把许多人拦在了收藏这道门槛外。收藏究竟是属于“高富帅”们的“独乐乐”,还是属于普罗大众的“众乐乐”?沪上艺术人文频道新近开播的全新收藏交易类节目《翻箱底》给出了一个全新答案。
《翻箱底》的主创团队力求做一档“大家都看得懂”的收藏类节目。来宾带来自己的“压箱底”货来到现场设置的三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一位专业级的收藏买家,不同房间的买家根据判断给出不同的价格,若双方都觉理想,买家就会当场买下。听上去,似乎这又是一档文物鉴宝类节目,其实不然。卖家带来的藏品可以是限量发行的纪念品,也可以是绝版的旧货,还可以是家传的物件等。通过节目传递给观众的收藏理念是,藏品未必就得是昂贵天价的稀世奇珍,只要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就可以是“压箱底”的宝贝,而这个宝贝能否打动藏家,也更多地取决于藏家的喜好。在节目中,不同收藏家给同一个物件的收购价出现低至几十元、高至近万元的悬殊价格差,也就不足为奇了。
会收藏还要学鉴赏
就像《翻箱底》买家之一的陆蓉之在节目录制后有感而发所说的,“收藏应该是每个人都玩得起的”。可以说,“压箱底”能得高价的未必都是“文物”,同时,有时间长度的“文物”也未必就能得高价。同样,由第一财经联手上海拍卖行、上海市文联推出的《第一拍卖厅》也完整呈现了艺术品拍卖全过程。业内人士表示,电视媒介与拍卖行业的有机结合,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存在的文物造假、诚信缺失等问题,让普通市民走进神秘的拍卖行业,也让收藏文化最大范围地传播。
收藏和普通大众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著名画家、鉴定家劳继雄提出了“藏之于民”的观点。在他看来,普通百姓都玩收藏,是一个好事情,“文物要藏之于民。从历史上来看,几次的文物大毁坏都是因为太集中在皇宫造成,反而在民间的东西大都保留了下来”。劳继雄认为,现在玩收藏的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高端收藏者,这些人资本雄厚;第二种是刚起步的,这些人经济实力一般,但他们很喜欢收藏。“有能力的收高档的,没有能力的玩点小东西,几十年之后都是好东西。收藏家也是从小收藏起步的。”
在劳继雄看来,无论是哪一类收藏者,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艺术品本身是无价的,都是根据‘需要’来定价的,不要太计较它的市场价值,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都始终在那里。买了艺术品,并不代表你就成为了一个收藏家。真正的收藏家是要对所购买的艺术品进行研究的。现在很多人不是收藏家,而是投资家。他们并不懂收藏,只是看到人家买了就跟着去买,一旦买到假货,就会有投资失败的感觉。真正的收藏家,即便买错了,也不会有失败感。他们会把这当作是一种学习进步的过程,他们甚至也会研究赝品,从而提高自己的收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