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13日晚来到北大,以《〈醉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风情》为题作专题讲座。他从信息化、科技化带来社会制度的改变讲起,畅谈中国文化的基因与特质,并对当下文化发展中肆无忌惮的抄袭提出批评。他说:“我们直到今天还不重视保护无形资产,对于无形资产伤害的处理方式都是赔偿性的,没有惩罚制度,也就没有了进步。”
当晚北大二教102室挤得水泄不通,北大同学的热情也感染了马未都,他坦率地谈到自己为何退出文学界,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对此做出解释。“文学已经出现了颓势,开始走下坡路了。”他说,以前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红日》发行量能达上千万,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在数字化的今天,人们每天可以获得巨量信息,今天的年轻人无法理解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饥渴。
谈起收藏,在收藏界已声名鹊起的马未都直言:“这其实是个小技,它不是个正经事。”在他看来,收藏原本只是生活的一个乐趣,后来接触多了,看多了,会总结规律,就熟络了。那什么是大技呢?他说,“大技是脑中的思想,所以我们现在必须多读书,特别是一些美学和哲学方面的书籍。”
如今中国的收藏市场十分红火。据统计,2010年艺术品销售额中国占全球的33%,超过美国的30%,位列第一。“但是,这个艺术品市场世界第一的称号水分不少”,马未都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台湾,有很多很好的、有质量的收藏家,他们买进藏品基本上短期不会卖出去。而在大陆,我们大部分人都是上午买进,下午就开始找买家了,这是急功近利。”
既然是大学讲座,自然会谈到教育问题。对于作文,马未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的作文评判一直是你哪哪儿不行,哪一句话用错了,其实可以反过来,只要文章里有一句出彩的,这个作文就该得满分。”他拿自己儿子的一篇作文举例说,那篇命题作文叫《我的铅笔盒》,最后一句话是——我最喜欢铅笔盒的小尺子,因为他能帮我把等号画直。“如果我是作文老师,凭这句话我就给他满分,这样他以后就知道如何表达,才会积极地表达。”
在网络与全球化时代,信息爆炸,文化交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造成极大冲击。对此,马未都表示:“尽管如此,我们一直没有丢掉最初的文化理想,方块字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他对西文入词典持坚定的反对态度,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文化尊严的问题。“西文进入中国,一定要转化为中国字,要么音译,要么意译。最怕的是有个NBA,我们就创作了一个对应的词汇叫CBA,这是别人对我们的文化入侵,绝对不能顺着外国人的思路来创造词汇。”
如今,文化产业备受关注,美国用好莱坞大片向全球兜售“美国精神”,而我们也大力扶持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强国。对此,马未都提到文化的两个特征,其一是文化大于科技。他举例说明,“现在的ipad,可以一指知天下,这里面有1万多个专利,包涵了无限的科技,也就值5000块钱。而到地摊上买两个古董级的山核桃,它卖1万块钱,值两个ipad,因为它被赋予了一种文化内涵,这就叫文化大于科技。”其二是无形大于有形。“比方说,一个LV的包,塑料的,3万块,虽然在中国传统概念里1000元都不值,这是因为它的无形资产巨大。”马未都说,如今全球有价值的公司其无形资产都很大,可以说西方100多年的高速发展,都是建立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英国1936年的《专利法》,就规定我的东西你不能抄,促使英国成为了当时的永不落帝国。“路易斯威登、劳斯莱斯、奔驰、福特、范思哲……西方所有的品牌都是人名,它是建立在一个人负责任的基础上的。”
然而,直到今天我们对于无形资产的保护还不够重视。“没有惩罚制度,大家都赶着抄袭,因为他算过犯错成本,逮到了无非赔一点小钱了事。”马未都说,“其实最恨的还不是抄,而是类似于仿康师傅成康帅博,仿奥普牌成奥晋牌,仿LV成LU这样拙劣的手法。只有当你真正去创新的时候,才知道创新的苦衷。历史上西方的高速发展,专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今天,连专利也有人抄袭,如果这个观念没有改进的话,我们永远比不上人家。”(颜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