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开幕式上讲话
2012年11月21日下午2点,由著名理论家、批评家范迪安先生担任学术主持,中国美术馆的青年策展人王萌策展的“折象:王彦萍作品展(1992~2012)”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开幕式由北京画院副院长袁武主持,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本次展览策展人王萌、艺术家王彦萍在开幕式上分别致辞。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展览策展人王萌开幕式上致辞
艺术家王彦萍开幕式上致辞
从事当代水墨创作的王彦萍曾于199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在学术界获得关注和好评。20年后,作为王彦萍在国内的第二次重要个展,本次展览如同一个切片以个展梳理的方式展示了她从1992年到2012年整整20年的艺术进程,将王彦萍的水墨创作和风格转换通过这次展览介绍给美术界和社会公众。
王彦萍作品展现场
在王彦萍最新的作品中,屏风成为她关注和使用的核心对象,她把中国文化中横贯古今的这一重要器物发展为独立的文化符号,揭示了被艺术家视为中国文化特征的具有神秘感的“屏风心理”——需要隐藏和遮蔽的文化表征。王彦萍在她的屏风世界中“折叠”和“排演”她所关注的中国“聚文化”,形成她最新的《屏风:聚系列》,借助折叠式屏风所特有的扇面“起承”和“折叠”功能,将聚在同一场域中的人物群体置于同一屏风承续之中,转折的扇面从视觉构成和观念表达的双层关系中呈现出“折叠”的意涵,在个体与群体的若即若离、屏风前后的若隐若现之间,王彦萍将她的水墨创作和文化思考带入一种被意大利美学家艾柯所阐述的“开放式作品”,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回味空间。从这个角度讲,王彦萍创作了一种“折象”的水墨图式,成为本次展览的学术主题。
批评家陈孝信在观看王彦萍作品
在关注“人之象”的《屏风:聚系列》之前,王彦萍的屏风系列还有一个与之平行的“物之象”,她将自己喜爱的中国古代家具安排在屏风的转折图像中,沿着中央美术学院的水墨大家卢沉先生所开创的“水墨构成”学术方向,引入王彦萍曾迷恋的马列维奇、蒙德里安和包豪斯的视觉构成原理,与中国古典画论中所主张的“经营位置”和篆刻艺术中的“即白当黑”等画学理念结合在一起,发展成具有个人心得的“折象视觉”。在屏风之中“重构”古典家具的作品也是她向中国文化致敬的特有方式,此外,她还将作为艺术家世界中重要的画室、静物和室内外感受带入屏风,呈现了一个丰富、鲜活和精彩的屏风系列。做为对艺术家这20年的学术探索和风格转换的梳理,本次展览还特别展出1990年代末期的《自画像》系列,以及在此之前曾被学界认知为“表现型水墨的”早期作品。那些满幅式早期作品创作的支点建立在直面生活的心灵感受上,野兽派的色彩冲击力、立体主义的人物结构、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幻觉和表现主义中形式的强烈情感化渗透出了王彦萍在那个年代的现代意识和现代取向,也成为她创建“个人话语”的风格符码。
观众在观看王彦萍作品
本次展览以早期的“幻象”图像和最新的“折象”视觉为两大单元,展示了艺术家这20年的水墨探索和风格转换。当日下午3时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六层举行了王彦萍水墨艺术研讨会,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6日。
王彦萍作品展现场
王彦萍作品展现场
王彦萍作品展现场
王彦萍作品展现场
王彦萍作品展现场
艺术批评家陶咏白现场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艺术批评家贾方舟现场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艺术批评家彭锋现场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艺术批评家赵力忠现场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美术史学者李建群现场接受艺术中国采访
艺术批评家陈孝信现场接受艺术中国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