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现代舞界,英国编舞家罗素·马列芬特(RussellMaliphant)今年最新作品《罗丹计划》(TheRodinProject)的推出,被誉为舞蹈界一件重大且严肃的事。在2009年编排过以尼金斯基的绘画和照片为创作素材的现代舞《余辉》之后,罗素开始着手创作《罗丹计划》。和《余辉》以一名舞者的独舞贯穿全剧不同的是,《罗丹计划》全程由6位舞者(三男三女)参与,演出时间长达两个多小时。这部由英国沙德勒之井剧院、法国夏乐国家剧院、纽约乔伊斯剧院联合担任制作人的现代舞,早在今年2月于沙德勒之井剧院(伦敦最著名的现代舞演出场所)首演时,就吸引了众多从世界各地长途跋涉赶来观看的媒体和观众。
美国当地时间12月5日晚,《罗丹计划》将首次在同样以演出现代舞闻名的纽约乔伊斯剧院亮相,美国媒体也在演出之前对此进行了报道。
静谧和灵动两部分
伴随着一阵低沉凄切的大提琴声,《罗丹计划》大幕拉开,八九匹从天而降的白色帷幔被悬挂在舞台半空,帷幔之间,一处类似于斜坡的装置半躺于舞台上,上面铺了层凌乱的、打着褶的白布。整个舞台布景像是对到处悬挂帷幔和窗帘的巨型画室的某种临摹,也如中世纪油画一般透着古老陈旧的味道。从布满整个舞台的布景和道具陈设上,罗素从一开始就表露出编排上的野心。
在白色布景的衬托下,6位如雕塑般健美的舞者渐次以缓慢速度在舞台上移动,仿佛他们的创造者刚以点金术赋予了他们生命。3位身穿薄如纸片般白色古罗马外袍的女舞者,犹如希腊女神旋转于舞台;男舞者只穿黑色短裤,露出结实好看的胸肌。蹲坐于舞台上时,他们便如被开凿过的大理石般呈现一种静谧的姿态。因为太过唯美华丽,观者的眼睛总不自觉地被舞者美好的身体所吸引,忘了还有舞蹈这回事。
《罗丹计划》被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静谧,下半部分灵动。罗素一度想用德国歌剧作曲家贾科莫·梅耶贝尔以及法国歌剧作曲家儒勒·马斯奈的音乐做配乐,但最终还是选用了作曲家亚拉山大·哲柯原创的与古典音乐背道而驰的现代音乐,激越且动荡。从1994年开始与罗素合作的灯光设计师迈克尔·哈尔斯,被要求在灯光设计上为作品营造出天堂与地狱轮换的感觉。首次观演后的观众为这部形式感强且寓意丰富的作品送上狂喜的掌声,不过,也有部分媒体称,即使是罗素最疯狂的崇拜者,也会觉得这部作品在概念表达上有些分散,在如此长的演出时间中也有冗长乏味的部分。
缘起两幅罗丹水彩画
作为沙德勒之井剧院的常驻艺术家,罗素和此前曾带团来中国演出的韦恩·麦克格雷尔、阿库·汉姆一样,在伦敦很有名气。但在国外,罗素的名声大多还是靠他与被众人尊称为“大神”的法国芭蕾舞女演员希薇·纪莲(今年11月希薇曾在国家大剧院连演《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六千英里之外》两部作品)合演的现代舞《德翁女形》和《推》而得来的。在转做编导之前,罗素也曾与英国最顶尖的沙德勒之井皇家芭蕾舞团、DV8现代舞团,以及现代舞者马克尔·克拉克、罗瑞·布斯合作跳舞。
罗素对法国雕塑家罗丹的热爱,可以追溯至1980年代他在英国皇家芭蕾
舞学校学习时。那时他常去欧洲各艺术画廊参观,在巴黎罗丹博物馆,罗素买下了罗丹早期的一些水彩画复制品,其中一幅画的是柬埔寨舞者,另一幅画的是一个男人正在托举一个女人。“那些画作中人物肉体的美妙感,让我迷恋,也让我受启发。”罗素说,“它们总吸引我的眼睛停留在上面。”
那两幅画在罗素的脑海中徘徊了数年,在将近30年后,罗素开始以这两幅水彩画为创作诉求,创作出数小时的《罗丹计划》,让罗丹雕塑复活于舞台上。罗素从罗丹大量纵向形的雕塑作品中获得借鉴,最明显的是能看出罗丹《地狱之门》中人物的造型对舞者姿势的影响。不过,罗素并不希望观者从舞蹈中去寻找罗丹某个雕塑的具体印记,“我并不想从字面上过度阐释它。”罗素说,研究罗丹对他来说是一个复杂且艰巨的过程,“在看他的雕塑及水彩画的过程中,我会受启发有一些创作想法,但他的生平、他在工作室的状态以及他怎么组装拆卸那些雕塑的部位,也都是我想要探究清楚的面向。”
街舞舞者呈现雕塑的静态
在研究过程中,罗素惊讶地发现,罗丹对自然主义运动尤其感兴趣,也深爱美国现代舞先驱伊莎多拉·邓肯及洛伊·富勒的现代舞作品。罗丹常将一个雕塑作品中的腿与另一个作品中的躯干组合起来,让人产生距离感与陌生化效果的创作手法,也着实让罗素迷恋,“就像编舞一样,他做雕塑也有一个编导的过程。”让罗素最为欣赏且让他感觉最重要的是,“罗丹的雕塑从360度绕一圈看,都是一部完美作品。他的作品没有所谓的正面,人们可以从任何不同的角度看过去,都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这使罗素联想起街舞中的机械舞、锁舞和霹雳舞,“罗丹大多数雕塑中的人物肌肉都很发达,也很好看,有时候看街舞,我也会对人的肌肉质感有相同的想法。”罗素说,“街舞总是会将人体在某个时刻冻结、收缩起来,其中释放出的身体能量很像罗丹的静态雕塑。”此前,罗素曾接受过专门的罗尔夫按摩治疗法(一种颇受舞者欢迎的物理疗法)训练,也学过大量生理学和解剖学知识,甚至一度想离开舞蹈行业转做雕塑家。因此对人体构造有细致了解的他,在编舞过程中,对人体该怎么运行、动作如何贯穿身体每个部位有了更细微的认识。
《罗丹计划》算是罗素迄今为止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不仅在罗素以往的作品中演出时间最长,也是罗素首次于舞台上设置实景,罗素更是首次放弃拆解性的现代舞基调,而转用有Hip-Hop基础的舞者参与演出。“罗素以往创作的大多数作品都很纯粹,舞者在台上都只是借用纯粹的灯光和音乐做陪衬。”长期支持罗素创作的沙德勒之井剧院艺术总监阿利斯泰尔·斯波尔丁说,“这次的作品对罗素来说是个转折,我认为这次转折也会是个好开始。”
于乔伊斯剧院亮相之前,《罗丹计划》已连续在欧美15个城市进行巡演,“每一次演出,我都会对作品作出修改,”罗素说,“在旅行途中,我仍会试图去参透这部作品,总有常看常新、随时随地创作的冲动。”在《罗丹计划》参演者汤米·弗朗兹看来,“这部作品和我以前做过的常规舞蹈表演相去甚远。虽然编导每次都会修改作品,我们却不会恐慌,也不怕自己忘了某个舞步,因为每次演出对我们来说都是充满刺激与挑战的全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