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可正月的雪198×145cm
从水墨家园到华夏墨韵,看到的不仅仅是李小可先生绘画作品中的精彩,更多的是来自艺术世界中的人文情怀。从其绘画主题的西藏系列到黄山组画,无不是画家本人以笔墨耕耘心迹、丈量心路的写证。其黄山系列作品用山水笔墨语言符号来表现自然山水的粗犷雄奇,厚重沧桑;西藏主题则表达当代山水的精神家园和人文情怀。在当今急剧发展变化的生存状态中,李小可先生的山水创作用现代的时空观去俯瞰自然,用当代的人文精神去俯瞰社会人生,用浓情笔墨汇聚山川河域和人文景观,流露出那浓郁的抒情和舒展的智慧,是现代人们需要珍惜的瑰宝。
西藏,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一个都市人向往的香格里拉。从1988年探寻黄河源头、1990到长江源头写生始,李小可就和这片净土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他每年都要去藏区、甘南转上一圈,雪山、冰川、牦牛、圣湖、糌粑、寺庙、圣徒……这些藏族风情装满了他的相机也装满了他的思绪,回来后就成为他笔下创作的汩汩源泉。他说:“藏地大自然的纯净博大、苍茫;藏人的真切挚热、刚悍淳朴,给我以震撼……那是一个能使人魂断的神秘境地。”在他的西藏系列作品中,《正月的雪》尤其能够表达那份纯净博大和苍茫。它描绘的是雪后的甘南喇嘛寺的寺院,雪后的转经、朝圣给人纯净的感觉。白雪白塔、经幡烈烈、画中人静静前行。透过宁静的画面,能感受到画中人宁静的心,画画人宁静的心,然后看画的人,不由也静下心来。画中远景呈曲线形的山峦,中景左侧用虚写手法描绘的寺院与树木形成新的一道风景线,左下侧实写的树丛,以及右下侧的藏民人物,线与形的虚虚实实,墨与彩的相互辉映,赋予画面以音乐的节奏与韵律。同时,在表达方式上也寻找到一种具有绘画趣味性、笔墨性的语言。可见画家既非浮躁地涂抹心中块垒,也非优雅地抒唱闲情,更不是远离生活胡编乱造的哗众取宠,他的艺术作品是对心灵和自然的美学记录,是剔除了晦涩和混沌的生命放歌。
西藏系列作品之外,黄山主题作品也是李小可中国山水画中的独特创新。黄山是中国山水的一个胜地,对小可来说,黄山有两个意义,一个意义是缘分,因为88年还是87年跟父亲李可染一起去黄山,在那儿陪父亲,跟黄山有一段缘分,同时在那儿遇到东山魁夷,由这么一个缘。后来,他又和周思聪、卢沉等很多的画家去过黄山。另外一个机缘是几年前,黄山管委会想成立一个书画院,欲把黄山文化作为一项事业发展起来。李小可则被聘请为黄山画院的院长,李小可开始研究中国山水水墨表现的新方式。他常说:“我觉得黄山跟中国的水墨好像有一种本质性的契合。也就是说,这个山还是一个很具象的,但又千变万化,就跟水墨的黑白一样,这黑白能承载无限的想象和空间变化。如果你能够走进去,能把它与传统和现实生活衔接起来,就会幻化出一种无限的表现空间。”因此,他的黄山系列作品呈现出一派山势雄浑,层层叠叠之景,少了云雾的缥缈,去了奇峰的妖娆,饱含传统的逸趣,令观者领略到极具创新的黄山境景。在他的作品《黄山墨韵图》中,画面中讲究构图的势与力、笔墨变化的气与韵,注意画面结构在繁复中求单纯与整体。同时也超越了古典主义山水和现实主义山水所遵循的完整原则,开拓新的绘画结构方式。让我们看到并感受到画家用笔墨语言巧妙地处理了抒情与写景的关系,抒其情感于智慧表现中,呈现一番“情中景,景中情”的高深境界。
观李小可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苍茫的山水,还是质朴的民风,都有种动人心魄的壮美感。其表现形式立足传统却又不拘泥于传统,无论是西藏风情,还是南国山水等都已经进入了单纯和谐的境界,具有了深入内心和灵魂的抒情气魄。在不断涤荡了笔墨杂质、纯净了感受与精神视野之后,他不仅能够以多姿多彩的笔墨投影出大自然的万象和个性化的心像,而且能够将生命之力锲入涌动的宣纸上的刹那与永恒里。
链接:
李小可作品欣赏
画家近影
画家简介:李小可,1944年生,江苏省徐州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3年,开始随父李可染学习山水。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1985年至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并参加日本画家加山又造先生举办的短期研修班。现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可染基金会副理事长。
画家年表:
1944年生于江苏省徐州
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73年开始随父李可染学习山水。
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
1985年至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进修,并参加日本画家加山又造先生举办的短期研修班。
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李小可西部之行》摄影作品展。
1998年参加香港新机场巨幅山水画创作。
1999年1月可创艺苑再次展出了部分摄影作品,受到了众多外国朋友的喜爱。
2003年在可创艺苑举办了题为《水墨家园》的个人展览,展出了本年度所创作的三十多幅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