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为了在市场低迷的态势下给创作者信心,《商报·艺术品投资》周刊已经多次发文探讨玉雕艺术的未来方向,在圈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热潮。到底什么样的玉雕是价值深厚的艺术品,什么样的玉雕值得长期收藏玩赏……经年累月地探讨类似的问题会产生无数答案。“艺术当随时代”,经过多次的走访与采访,我们得出了目前最为一致的答案:当代玉雕必须是艺术的玉雕,这种艺术性部分包含了玉雕最传统的功用,即在珍贵材质上表达出吉祥寓意的图案,为避免过多深究传统落入俗气的臼巢,接受过西方美学熏陶的艺术家们又从色、从形、从线中变革玉雕,独立的思想性与个性也在块面中得以表达,这种当代的审美理念与表现手法带给了海派玉雕耳目一新的气息,玉雕的艺术价值更加不言而喻。
魏高灵
2012年,玉雕市场整体处于调整时期,交易量较往年有一定程度的放缓。不少业内人士以为,这是件好事。能够更加专注于玉雕创作,挖掘出玉石之美。你认为呢?
蒋宏利:正如所有发展需要打破旧的模式一样,市场回调代表着和田玉价值的回归,这必然会对整个玉雕行业造成冲击。而这种冲击正赶上国内经济转型,于是属于特殊工艺品行业的玉雕业自然首当其冲。但是老话说得好:“机遇与挑战并存”、“有压力才有动力”,目前这样的市场情况,正好让我们冷静下来,好好思考应该如何应对,才能成功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促进玉雕艺术的新发展。这种玉雕行业常态的回归,有利于我们关注玉雕文化内涵,潜心创作更好、更精美的玉雕作品。
郭万龙:当然,我也很认同这一观点。今年经济增势放缓,不少玉雕藏家因资金周转困难,减少了玉雕购买力度,市场整体交易放缓。尤其一些材质普通的玉雕,不仅成交量比往年减少了3至5成,市场价格也相应有所回落。这种回落对于我们这些玉石雕琢者的影响,就是让我们变得“胆小”了,更加谨慎小心的审视每一块玉石的特性,竭尽全力地挖掘玉石天然美,展示其独特魅力。
玉雕与其他多数艺术品的区别在于,材质的稀缺性决定了白玉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如果我们雕琢者通过艺术创作不能为其增加收藏价值,那么不如不做。当前,我们应该利用好这段调整期,向高、精、珍的玉雕艺术极致进军,做出精品,因为好的玉雕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市场发生怎样的变化,都具有稳定的价值。
黄杨洪:玉雕属“三闲”产品,人有闲钱时,有闲情时,有闲房时,它才会好,否则它就会冷。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玉石交易市场的行情也好,雕刻者、经营商家,甚至藏家都能从中分得一杯羹。一旦经济形势走低,市场稍有波动,那些沿袭老路子、完全不思创新的玉雕就首当其冲要面临窘境。比如题材缺乏创新,都是一些传统的福禄寿喜等等;缺乏当代美学思想,表现手法也仍停留在过去;这类作品可以说在调整期,调整幅度最为明显,某些作品的市场价格仅为去年市价的50%。
玉雕由于材料的稀缺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求大于供的,一直在收藏市场中备受关注。尽管白玉鉴赏离不开玉石自身价值,可我以为仅仅是料好工好,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一件玉雕作品的真正价值。玉雕之所以备受关注,还在于我们的从业者是最有责任、最具审美的。我们不再是简单地继承传统玉雕的表现手法,而是通过丰富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一定的审美眼光,创造性的想象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来挖掘出自身最擅长的表现方式,将之放大,从而赋予玉雕生命力,艺术审美性。在我看来一件完美的玉雕作品中,其价值中材料的属性最多占50%,玉雕家的艺术创作可以占到50%甚至更多,或许可以将价值提升至150%。
游高轩:当今的玉雕市场存在产品类似、缺乏新意的问题。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大部分商家为了快速获取利益,仅仅是把玉料简单加工,制成主题讨喜吉祥的产品进入市场销售从而回笼资金,周而复始地重复前面的过程,导致现在玉雕市场陷入了同类产品泛滥,高端艺术产品稀缺的尴尬境地。
如果以上的恶性循环无法停止,那么我们玉雕市场必将万劫不复、难以回天。现在市场这一经济杠杆起到了调整的作用,让我们这些行业从业人员真正认识到仅凭高产出、简加工而成的玉雕成品,已经无法再得到玩家和收藏家的认可。我们正处在玉雕玩家、藏家更加挑剔,高低端玉雕产业分化的阶段,玉雕从业人员想要突破这层阻碍,把自己的玉雕做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一起齐心协力把玉雕工艺到创作的水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作为当代有思想与个性的玉雕艺术家,你们将创作过程中的艺术性表现看得有多重要?
郭万龙:艺术性,其实就是一件玉雕作品的立意,要有故事,有情节,有一定的情趣。以我的卡通趣味浓厚的“平底锅脸猴”玉雕件为例,就是件充满欢乐的作品。我把猴子的脸雕琢成圆圆的、扁扁的平底锅底状,并采用卡通画拟人的表现手法雕出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运用线条与块面结合表现出猴子身体,展现了猴子在树上荡秋千的肌肉曲线,使猴子更加可爱,作品简约不失饱满,给观赏者传递出一种欢乐的气息,让人会心一笑,心情愉悦。
黄杨洪:当代玉雕如果还是采用传统手法表现,在视觉冲击力上就会显得极为薄弱。设计也不能只停留在对客观世界的直观描摹阶段,仅有激动的外部审美快感是不够的,必须以专业的艺术素养发现某些细节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如同音乐家对自然界的声音、节奏、运动等具有特别的敏感一样,作为一名玉石创作人员,要对生活中的具像有强烈的知觉,能看到一般人不注意的色彩、结构、线条、动态、情节,必须观察到常人不能看到的反映事物本质的特征。而后将观察到的事物特性,通过艺术的手法在玉石上表现出来,赋予玉石艺术生命。比如借鉴国画中写意的创作手法,用简洁的线条,表现出山水诗般意境,让玉雕成为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的艺术品。
那么你如何利用这次市场调整期,从艺术的研修上提高玉雕价值?
蒋宏利:对于玉雕工作室来说,面对市场两级分化的压力、原材料短缺的问题,赋予我们手中每一块好料更多的附加值,深挖作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其艺术感染力势在必行。工作室的实力就不再是单纯的玉雕技艺,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发展自己的玉雕艺术特色,如何做出玉雕的文化品位,这两点才是玉雕艺术的灵魂所在。就拿我工作室来说,创作一直注重玉雕艺术的文化品位,我认为文化才是玉雕艺术得以长久发展的内在动力。把玉雕当做一种文化来做,面对现在的市场形势,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玉雕艺术永葆生机。这也是我的前辈老师们一直引导我做的事。所以我始终坚持“学术玉雕”的艺术路线,抓住其文化精髓,并且在文化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因此,我们玉雕工作室在得到一块上等优质的和田玉原料,在解玉之前往往需要慎之又慎。努力创作出既具有当今时代特色,同时符合大众审美情趣的玉雕艺术作品。
我的玉雕创作,一般都会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味、发掘、再认知的过程。例如作品《千里顺风》,取自古代神话传说,但是虚化了故事情节,而是通过阔胸熊腰、怒目大耳,用银甲如雪、兽首斧钺,琢出刚柔相济,飞天而降,踏云来助的图像。着重表现他们的神力和气魄,动感跃然,蕴力深合。
作品《有容乃大》,则取自春秋战国的历史典故“将相和”,但是舍弃了传统“将相和”题材常用的“负荆请罪”画面,而仅仅刻画人物神态,通过神态的描摹,塑造两个包容宽宥的人物形象,这也正好抓住了“将相和”故事倡导的精神核心心胸。还有其他比如“龙”的题材,有老子《道德经》的思想在里面,有的作品表现的是“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吉祥寓意,而有的则凸显“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的动感画面;再至于《竑彤傲鼎》、《一路清廉》、《琴瑟雅韵》等,都是儒家思想的具体表现;而《庄生晓梦》,则是庄子的思想了。
郭万龙:制作工期加长,雕刻手法更精细,创作思想更成熟,更有内涵。简单来说,玉石雕刻每个过程的要求都比以往提升了一倍。还是以我的动物件玉雕举例,创作风格保持可爱、有趣不变,不过在面部或身体一些细节雕刻得更加精细。在一些配饰上更注重接近真实,好比一滴水珠,之前只是做出大概的圆形状就好,现在不同,这个圆必须达到近似百分百的圆,从任何角度观赏都很规整。
注重文化内涵则是不管玉材重量多少,只要动手雕刻了,就要赋予它灵魂,赋予它一定的艺术性,感动观者。这种艺术性,也不同往常注重作品的吉祥寓意,而是把艺术性和实用性有效结合,成为大众生活中的部分。最近我就用一块搁置很久的玉石做了一件香插,很好玩,也很好看,可不一定适合把玩,纯粹是用来点线香。我将外型做成荷花状,里边雕刻了两条小鱼自由自在地游玩,红皮部分则雕刻了一只蜻蜓点缀,传递出的宁静、悠然自得之感,与闻香宁静的意境相得益彰,产生了一种置身世外桃源之感。当然,表现艺术性会根据玉石天然美而定。如果玉石外型圆圆的,有点呆呆的,我可能就雕刻成胖胖的小鱼;如果外型看上去很似一幅山水画,就选择一个静态题材,赋予作品诗意。
黄杨洪:“笔墨当随时代”是当代的传统艺术家们的追求,也就是立意要原创、新颖,有当代艺术审美观。当代玉雕也不例外,没有必要刻意模仿古人,刻意追寻古意,只要艺术家们努力发掘当代生活元素,积极摸索创新之路,当代题材的玉雕精品就会越来越多。现在我尝试着从身边寻找创作灵感,将一些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或物表现在玉雕中。
我的玉雕以皮色巧雕居多,将红皮灵动的显示在白玉之上,呈现出了白玉皮色巧雕独特的“红皮白肉”之美。这种艺术表现风格,我会坚持不变。它是我作品中的一个符号,如果变了,就不再是我的作品了。但我会在某些细节部分适当改变,追求作品的精细化。在玉雕创作过程中,无论人物题材,或动物题材,抑或山水题材,都要求结构明确,来龙去脉交待清楚。所以,现在我很注重一叶、一鳞、一羽的细节刻画,像表现发须,总是丝丝分明、一丝不苟。对于画面中具有代表性、关键性的细节和折关系更是明确、具体。比如:人物的衣领、衣袖、飘带,花卉的花头、叶子,无论怎样概括、夸张、变形或简化取舍都可,但对基本结构关系、起伏变化都要交待明确、肯定,否则作品就失去了灵动性。
游高轩: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和读玉的能力,除了需要自己闭门苦读和勤奋钻研,还要多参加玉雕行业内的各类展览和各类玉雕组织的评奖比赛。在之前行情好的时候,我并没对这些学术交流活动给予太多重视,随着市场行情进入调整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与我而言就是另一种学习。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评奖活动中能遇到玉雕界的前辈们,倾听他们对我作品提出的建议和提点,着实能带给我很大的启发。因此,几乎每次评奖活动我都亲自挑选得意之作参加,让前辈指点和广大玉雕从业人员交流经验。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把握行业动态,了解客户需求,收集市场信息,听取大师意见一举多得,参加评奖活动、玉雕展览等学术活动,为我的创作充电同时也提供了和其他大师学习交流的宝贵契机。
现在我们谈的艺术性已经超出了表现形式的艺术层面,而是要追求实质的艺术美感。实质的艺术美感则不能只是简单模仿,否则将变成其形而失其神。今年,为了适应玉雕市场的变化,我为“子游工作室”重新定位,延长工期把每件作品的工艺水准提高,努力把作品的表象和文化特质恰到好处地融合。为作品融入人文气息是自我风格的一大特点。我现在的作品主要想表现的是对于现实生活和向往美好前程的态度,例如我的作品《出人头地》、《和和美美》等都饱含着对于生活美好的憧憬和事业发展的愿望,表达一种的人格理想、高尚情操,这是对自由的追求,挣脱现实的束缚,思想和心灵获得自由的象征。
在玉雕上想要达成一定的艺术成就,又跳脱出他人的藩篱,对艺术家个人的修养精进是重要挑战,对于已有的艺术成就,回忆一下自己是如何一步步累积起来的?
游高轩:建立起独特的玉雕艺术风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玉雕艺术家的作品风格、艺术风格和创新风格的树立,往往建筑在其工艺、艺术和文化水平的基础上。正如中国山水画大师陆俨少所言:“成功的艺术家必须是具有"三分书法,三分笔墨,四分读书"的功力,才能有所作为。”可见文化成分对于艺术分量的举足轻重。从业十三年,我就坚持玉雕作品要有一定的艺术涵养,唯有此才能完成当代玉雕艺术价值的体现。
蒋宏利:艺术玉雕是我们当代玉雕工作者极力追求的,要真正走上这条路我们任重而道远。艺术融入玉雕并不难,只要将中国传统玉雕文化的感性意蕴美恰当地与当代玉雕艺术理性观念结合,创作出一种既符合传统文化精神,又反映现代美感的表现形式即可。
还是以个人为例,实践中我把文化内涵对作品的注入作为我“学术玉雕”的艺术路线。“学术玉雕”,最根本的还是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和田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积天地之精,人文之美。玉雕,更是要将这种美表现出来,将这种质传达出去,赏玉、鉴玉,更多的应该是对其所包含的文化进行玩味涵泳。所以我并不专攻传统文化的某个方面,而是以我自己的感受,结合时代的发展,撷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很有代表意义,能体现国民传统文化回归的人、事、物,通过对这些形象的重新认知、体会,然后运用现代审美表现手法,诉诸在和田玉上,从而一方面传承了文化,一方面对文化进行进一步的解读和发展。这样出来的作品,它就有了思想,具有独一无二的材质和独一无二的内涵,它就是唯一的,也是永远的。
郭万龙:学一技之长,有效的学习步骤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玉石雕刻同样如此,简单地学过不等于学会,学会不等于学熟,学熟不等于学精,学精不等于学巧,学精是自己玉雕作品要达到一定的境界,学巧是把所学的技艺灵活运用,不管是哪种造型都会雕刻。所以,学过和学巧差之千万倍。唯有学能巧用,我们才能成为合格的玉石雕刻者。
但若成为优秀的玉石雕刻者,学能巧用还不足够,玉雕作品中必须融入我们的灵魂,注入我们的思想,有艺术性,有观赏性,让观赏人感受到作品如同一本书,知识丰富,充满美感。在反复“阅读”后,能够与之产生共鸣,并得到启发。这样,我们的传统玉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真正有序的传承下去。
黄杨洪:玉雕在美的追求方面,集中表现在形式美。离开了形式美,某些时候就称不上玉雕的创作。玉雕的创作是通过对原材料艺术的加工,使玉石和雕刻技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浓郁的趣味性和欣赏性。当代玉雕创作多反映生活真实事物,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内容,但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又与真实有区别,用概括、夸张、寓意、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四季花卉同时开放,日月同时生辉。
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艺术创作,就是玉雕独有的艺术表现,可以说是玉雕最独特之处。所以,作为当代玉石雕刻者我们必须将这种艺术手法延续下去,保持玉雕作为艺术品的独特美,并与众人共同分享这种美,才能促使玉雕持续发展。
专家话玉雕
站在时代高度看玉雕艺术
2012年,世界经济增势放缓,玉雕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中的成交周期也相应延长。我以为这一现象的产生很正常,符合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任何行业的发展不可能只有上涨,没有放缓,如果玉雕交易行情一味的好,交易量一味的上扬,那么市场就太繁荣了,势必让某些玉石制作者、玉雕经营者头脑发热,为迎合市场而放弃对艺术的探寻,使大量的珍贵玉料被浪费。
现在不少人从市场的角度看,认为无论玉雕的表现形式如何、题材是否新颖、工艺是否精湛,只要能卖得掉的,就是好玉雕。某种程度上,这种观点并没有错,优秀的玉雕作品其价值确实需要通过市场交易来体现,可不能因此而依附于市场。以当前玉雕市场现状来举例,之前一些材质普通、题材陈旧、雕工一般,交易量却很活跃,交易价更明显偏高的玉雕,就在这次市场调整中首当其冲的被“打回原形”,被市场“抛弃”,不再受青睐,量价齐降。这给了玉石制作者一个信号,提醒他们必须冷静思考玉雕制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玉雕艺术品。
玉石是大自然创造的神奇之物,本身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仅是这样,不能全部展示它的独特之美,只有经过琢玉者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般的雕琢,让它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方可最大限度地绽放光彩。评判一件玉雕是否为艺术品,也不能被作品的外在形式所感染,觉得外在表现好,就是好作品。而应该透过这些表层去认知作品内涵。玉石材质的好与劣是与生俱来的,是大自然赋予的,是它获得的第一次生命。尽管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瑕疵,只要我们的玉石制作者巧妙的遮掩或是利用瑕疵,增加它的艺术内涵,那么它便等于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破茧而出,幻化为蝶。
当前老一辈海派玉雕大师们的作品之所以不受交易行情波动的影响,价格坚挺,正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了艺术创作热情,保持严谨的艺术创作态度,坚持赋予玉雕艺术思想。如刘忠荣、吴德昇、于泾、易少勇、翟倚卫、王平等这一批有着上海玉雕厂背景的大师,拥有扎实的美学功底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多年以来对艺术的探索日臻完美。他们精湛的工艺,对人体美学的极致运用,块面线条的浑圆厚重,诗书画印的文人展现,现代审美的摩登玉雕,端庄温婉的古典女性题材等各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被市场认可。一些立足中国传统玉雕文化,适当变化线条或块面的创新手法,不仅保留了传统玉雕的美感,更赋予了当代玉雕时代感,引领了当代玉雕的发展。
如果年轻的玉石制作者能够以他们为例,摆脱经济利益的束缚,一心一意钻研玉石特性,提高雕刻技法,增强自我艺术修养,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让玉雕作品具有深厚的艺术思想、文化内涵,那将无惧于市场行情的波动。最为关键的,有了艺术思想的玉雕,将更具收藏价值。收藏玉雕与玩玉雕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爱好者玩玉雕,某些时候是觉得一块玉石或是一件玉雕的外型很有趣,很好玩,就兴起了把玩的念头,其本身未必有艺术价值,所以生命很短,通常爱好者把玩一段时间后便不再问津。用来收藏的玉雕则不同,它必经过制作者的雕琢,有一定的艺术内涵,经得起市场和时间的考验,经得起爱好者的反复把玩。它能够体现出当代社会的艺术审美,能够有效的传承中华悠久的玉文化。可以说,这也正是当代玉雕之所以魅力经久不息的原因。(作者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