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作为高端的公共文化设施,以往历来由国家兴办,而今上海已有一些已开放或正待开放的民营美术馆,一举改变这个格局,其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还在于参与锻造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积淀长链。放眼全国,都市化较为成熟的北京和上海走在了催生民营美术馆的前列。这表明随着民间财富的增长和文化意识的觉醒,一个超越或补充行政性构思,由社会力量兴办高端公共文化设施的时代正在到来。然而,与欧美不同,民营美术馆在中国土地上是一个新生事物,诞生之后如何生存、发展乃至塑造闻名中外的品牌,将产生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必须面对的课题,迫切需要主办者和理论界共同探索,根据国情和环境予以清晰破解。
民营美术馆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应该按照怎样的标准运作?
据我所知,多年前文化部曾制订过详尽的中国造型艺术博物馆(美术馆)规则,但只针对国有的美术馆/博物馆,尚未考虑到日后纷纷崛起的民营美术馆/博物馆。毫无疑问,国有的美术馆所拥有的资源民营美术馆不能相比,如果要求两者同等配置、同样运作,显然不合理,也做不到,会使民营美术馆失去存在的独特性。但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有一些在世界美术馆历史上形成的基本宗旨和功能,无论国有还是民营的美术馆都应该遵循,否则也无法称其为美术馆。这些悠久的基本宗旨和功能包括: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艺术进行甄选、展示、保存和传播,与各国各地各民族文化艺术进行交流和介绍,向社会大众提供均等的艺术教育和享受。这些基本宗旨和功能决定了美术馆无论其所有制是何种形式,都必定是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哪怕最私人的性质也概莫能外。
当民营美术馆在中国竞相而起之时,明确以上基本宗旨和功能,对于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非常重要。这并非要求民营美术馆的功能要像国有美术馆那样大而全,它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在学术选择上灵活地做强某一方面,办出自己的特色。民营美术馆较少受到行政架构的束缚,较少受到宣传任务的指派,有着宽泛的改革自由度,在坚持基本宗旨和功能的前提下,有条件探索高效的、有活力的美术馆发展新路,这正是人们对它寄予的期盼。
民营美术馆将如何处理与艺术市场的关系?
艺术责任、艺术品格的追求,与维持日常运作必须承担的经济压力,似乎是始终伴随民营美术馆的一对矛盾。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不乏有的美术馆与画廊混淆界限,将一些展览变成炒高画家作品价格的手段,导致美术馆的性质发生异变,最终丧失社会地位和信誉的事例。与国有美术馆相比,民营美术馆缺乏政府补贴的经济支持,也较少行政制约和社会监督,因而更容易产生试图将美术馆变成营利平台的“失格”现象,这恐怕是它在今后发展道路上的一大诱惑,也是一大致命隐疾。
按照国际社会的界定,美术馆超越艺术商业而独立,永远只对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历史负责,这是它与营利性的画廊的根本区别。在这方面,瑞士的Beyeler美术馆具有参照性。这座创立于1997年的私人美术馆,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因创造了首屈一指的观众访问量,被公认为瑞士最成功的美术馆。在访问中了解到,它的成功就在于让藏品远离市场。Beyeler美术馆在社会外界的评判、干预与监督中思考自己的位置,谨慎地维护自身形象,认为私人美术馆的运营应坚持其单纯性,如果把多种功能交合在一起,将会减弱声誉和降低功能。正是这一点,使它赢得了公众的尊敬。诚然,资金来源是中国的民营美术馆无法躲避的难题,欧美相同机构解决这一难题的方式除了寻求政府资助,还普遍地成立董事会或基金会,向社会募集资金,这就要求把私人美术馆置于社会结构之中,与拥有财富的精英阶层共享共建,而不是看成一己私有。这是值得中国的民营美术馆研究和吸取的。
民营美术馆如何开拓展品和藏品的展览?
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国内民营美术馆,其展品、藏品的规格和范围往往取决于主办者的身份与兴趣。其中,有的主办者由收藏家身份转化而来,因拥有众多藏品而建造陈列性的美术馆;有的是拥有足够地产而拨出若干挂名为美术馆,以求得文化清誉;还有的是由民营企业家运作的艺术园区,出于个人爱好而辟出空间建立美术馆,以此营造园区艺术氛围。纵观这种种民营美术馆,一旦在向社会公共化后,都将面临在美术馆行业内的专业水准上较力的课题,而焦点就在于举办什么样的展览和活动,向公众呈现何等品质的展品和藏品。鉴于主办者的爱好和经历,有的民营美术馆主要陈列个人收藏,这在国外也不乏先例,然而应该有学术上的思路和专攻,藏品和展品才不至于分散,而给人以清晰的历史文化的认识价值。美国洛杉矶的盖蒂美术馆,也是展览家族的私人收藏,虽然历经遗产纷争,但至少两代人都致力于一个艺术领域,即古希腊与古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至今已拥有这方面的珍贵藏品5万余件,在美国,盖蒂美术馆也就成为除了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之外学习这两个时期艺术的最重要的美术馆,同时成为终年参观者如云的著名旅游景点。同样的事例还有纽约的MoMA现代美术馆,它以洛克菲勒家族的财富为基础,着重收藏和研究上世纪以来的现代艺术作品,以至于前几年,被公认为20世纪艺术收藏最多的美术馆之一的柏林国家美术馆举办“CounterWorlds”展览时,全部展品都向MoMA租借。当然,中国的新兴财富拥有者仅在短短的近三十年内产生,收藏艺术品的历史不长,但如果有志于美术馆事业,像欧美收藏家族那样明确一个学术方向,聚数代人之力进行不懈的收集,是值得效仿的。
此外,民营美术馆还应该自主举办让观众常年期待的、具有艺术新观点的、能产生足够影响力的主题展览,这是国际美术馆界衡量一个美术馆的办馆能力的唯一标准。在欧美,如果美术馆只靠出租展厅做商业性展览,将会受到美术馆行业协会的约束,馆长会丢掉声誉和职位。优秀的美术馆主办者都非常明白如何通过重量级的展览来检验和完善自己的整体能力,包括策划能力、学术能力、运作能力、管理能力。前文提及的瑞士Beyeler美术馆,就一直注重主题策划,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着重于举办特别展,以此吸引社会、媒体和观众的注意,赢得经济收益,同时也将艺术品质和管理水平上升至新的高度,获得了美术馆行业和全社会的尊重。在中国,相对处于自主自由状态的民营美术馆大可在举办先锋性的、实验性的、探索性的艺术展览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国有美术馆在内容上拉开距离,为丰富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这方面的空间是大有作为的。
民营美术馆如何在社会合作中充实和壮大自己,也是成功发展的关键。
现有的国内民营美术馆,有一些是家族式的或准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当然无可厚非,然而从美术馆的社会作用来说,它又必定要融入公共文化和公益文化的架构之中,如何处理好私产运作与社会合作的关系,就成为健康发展的题中之意。在欧美,私人美术馆已经走过了早期纯粹家族经营的道路,明确了自己在社会文化中的角色和作用,善于吸收和借助整个社会的人文资源来充实和壮大自己。如美国的盖蒂美术馆,建有社会各界名流参与、负责资金募集的盖蒂基金会,负责制订美术馆学术方向并具体实施的盖蒂研究所,负责向公众进行艺术普及活动的盖蒂教育机构,其他的著名私人美术馆也大致如此,通过社会化的合作,汇集知识阶层、精英阶层的财富和智慧,共同营造一流水准的高规格的民营美术馆。在中国,由于民营美术馆的投资兴办者一般并非文化艺术领域的专业出身,借助“外脑”来提升美术馆的艺术品格、策展能力和运作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广泛地联络和借用社会与文化的人脉,这实际上将检验民营美术馆主办者是否具备宽广胸怀和远见卓识,也将决定民营美术馆的发展是否大气,在社会文化结构中是否占据应有的位置。
在对风云初起的民营美术馆提了一堆要求之后,想对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也建言几句。国内外,民营美术馆/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益性,都只有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才能实现。很显然,目前面对民营美术馆竞相出现的态势,我们在政策指导和扶持上是滞后的。国内还没有一部专门为民营美术馆/博物馆建立运作标准和政策支持的法规,在民营美术馆/博物馆的税收、融资、用地等方面也没有创造统一的优惠环境,这些都有待于完善。据我对上海数个民营美术馆的策划参与后发现,他们迫切希望获得政府在各方面的援助和指导。重要的是,文化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民营美术馆/博物馆在当今时代的出现,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有着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从而满腔热忱地给予扶助。当将来有一天,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博物馆在世界上具有引人注目的品牌形象,并充分发挥影响力,每个中国人都将为之骄傲。(作者系上海美术馆原学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