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报道让罗志严萌生绘出新“广州好”百景图的念头。
2011年3月28日,本报刊出“新‘广州好’百景揭晓”图片。三个版的广州风景触动了草根画家罗志严。在过去18个月,他跑遍百个景点,白天实地采风拍照,上网搜集素材,夜晚作画……当积攒的景点素材有七八厘米厚时,罗志严终于在去年12月下旬完成了百幅国画作品。“我想用画笔记录广州发展的脚步。”这位自学绘画数十载的热心读者说。
文/记者张丹羊、徐一斐图/记者苏俊杰
罗志严和他的画作。
“这是我的画,也是我心中的广州”
罗志严的黑色画筒中,藏着整个广州的风景。那里面,既有白云山、荔枝湾、陈家祠等旧景点,又有广州塔、大剧院、二沙岛等新景象……
“看,这是广州现在的繁华。”罗志严指着“珠江夜游景”说。这幅画虽然用水墨画成,却很有油画的质感。
这一百个新“广州好”景点分布在一百幅长宽各约80厘米的宣纸上。中山纪念堂屋顶排列的瓦片,一德路石室的教堂墙壁和尖顶,都用水墨一笔笔细致勾勒。罗志严介绍,画此类建筑是最困难的,“因为这些建筑结构严谨,外形线条十分讲究,画起来最费工夫。”而在这些作品中,色彩、光影的处理他均借鉴了油画的技巧。
“这是我的画,也是我心中的广州。”罗志严说,他想要留住现在为大家所熟悉的广州风景,因而写实是这些国画的首要诉求。
平均每幅画耗时4天
2011年3月28日,《广州日报》刊登了“新‘广州好’百景揭晓”的图片。三个整版的风景瞬间触动了罗志严的心,让他忆起童年最爱的书籍之一――《广州好》。“那本书1959年出版,那时我根本买不起,借阅后里面的美景佳图一直埋在心底。”他给老友打了一圈电话,才找到一本借来复印。罗志严一边翻看,一边萌生了配图的念头。直到2011年7月,他才酝酿好如何绘出新“广州好”百景图的国画版本。
在罗志严家中,记者发现了一本“备忘录”。薄薄几页纸上,封面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正”字,用来记录绘图的进展;内文用表格的形式罗列出一百个景点的名称、采样途径、地点和交通,每去完一个景点便用荧光笔标出来。
“平均完成每幅画要耗时4天左右。”罗志严说,而一旦动笔开画,他往往一天画上十多个小时,甚至有时夜里睡不着灵感来了,半夜起床继续画。
耗时18个月,当素材本厚达七八厘米时,罗志严于去年12月下旬完成百幅国画作品。“其实是两百幅。”他解释道,在每幅作品正式动笔前,他会用钢笔在同等大小的纸上先绘出一幅草图。
忧“剽窃说”曾想放弃
“我曾打过退堂鼓。”想到那段“小插曲”,罗志严有些不好意思。原来,2011年12月,当他完成25幅作品时,突然听朋友说有群美术专业的师生已经创作出了关于新“广州好”百景的百幅国画作品,并将于2012年元旦展出。罗志严顿时懵了,开始犹豫自己是否有必要继续画下去,“主要是担心别人说我剽窃他们的创意”。
2012年元旦,罗志严跑去看了百幅国画作品展。“对方画得很写意,而我偏写实。”他说,听到有不少观众感叹如果不看景点名称,有些作品看不出是哪儿。想到自己和对方画风的差异,他有了信心。
用画笔记录广州发展
时移世易,当年在青石巷中玩耍的孩童已变成老人,广州的城市面貌也焕然一新。今年65岁的罗志严出生在海珠区的小巷中。“小时候,家里没有厕所。当时年纪小,觉得厕所离家很远。”回忆过往几十年,罗志严说广州的变化让他最为感慨。
“变化很大,但这还是我熟悉的广州。”这18个月,罗志严跑遍了广州各处看风景,记忆中和现实里的画面在脑海中来回交替。“我是广州人,我爱这个城市。”罗志严说。画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无不寄托着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时代在向前迈进,罗志严希望能用画笔记录广州发展的脚步。
自学绘画
珍惜出墙报“美差”
说起与美术的渊源,罗志严感慨良多。他坦言自己并非专业人士,也未进过美术学校学习,“连老师都没有”,一切都是靠自学、摸索。由于家境贫寒,为有一技之长,初中毕业后他进入广州造船学校学习。1968年,罗志严成为广州船厂一名装配工。
“能出墙报,让我很满足。”罗志严说,在船厂期间,因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他被选去办厂里的墙报。当年,水彩、绘画书籍对普通人家来说都是挺“金贵”的物品。罗志严很珍惜这样的“福利”。他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从宣传海报、绘画书籍中吸取知识。
从1982年到2002年,他辗转当过导游、开过油画布厂、做过室内装修,就此阔别画笔整整20载。那些年,远离绘画的罗志严过得有些“浑浑噩噩”。
为了心中的梦想,年过五旬的罗志严再次拾起画笔。2007年,他转攻国画。“可能因为幼年时失去父母,我的性格很要强。”罗志严说,他决定要学的东西,不管多苦多累都会坚持学会、学好。
天河体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