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一过,新春佳节的脚步便越来越近,家家户户张贴年画曾经是春节期间最应景的事儿。近些年来,年画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此同时,随着年画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已经成为收藏领域别具特色的收藏品,并成为收藏界日渐看好的“潜力股”。
年画的起源和发展
年画,俗称“喜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逢岁末,中国各地很多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喜庆、驱凶消灾。年画因每年年底更换,或张贴后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年画历史跨越千年,在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中,年画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题材丰富、线条单纯、色彩鲜明、雅俗共赏,千百年来,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发展。如今,它又成为颇具收藏和欣赏价值的收藏品。
据记载,早在汉代民间已有人在门上贴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版年画,年画作坊逐渐出现。早期木版年画大多是佛像和神像,后来,民间争相效仿,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宋代年画一般是木版印线、人工涂色,色彩比较鲜艳,到了明末,木版彩色套印技术逐渐成熟,年画得以迅速发展。从元、明一直到清末民初,全国出现了很多印制年画的雕版印刷场所,或印刷书籍的插图、或印刷张挂的画片,以及神像、纸马等,由此形成了木版年画的一个又一个高潮,木版年画步入寻常百姓家,作坊遍及南北各地。新中国建立后,古老的年画又焕发青春,一大批著名画家积极参与,创作了很多时代气息浓厚的新年画。这一时期的年画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年画的题材更广泛,增加了如英雄人物、祖国建设、壮丽山河、自由婚姻、幸福家庭、科学知识、历史人物等,出现了很多思想上、艺术上堪称一流的优秀年画作品。
民间年画大多先用手工刻版,然后印刷。每张年画都要刻版五到十块。总之,中国民间年画的传统特点是:内容吉利,主题突出,色彩鲜艳。20世纪初,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印刷技术横扫印刷业,传统的木版年画逐渐被现代印刷年画所替代。20世纪60年代,中国内地年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斥为旧风俗的代表而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逐渐退出城市市场。
中国“年画四大家”
自古以来,木版年画的印刷出版都是由民间出资完成的,家族式的年画印刷,使这门技艺绵延几百年而不间断。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山东潍坊、四川绵竹、陕西凤翔、广东佛山、安徽阜阳、福建漳州与泉州等地等都是享誉全国的著名年画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是我国最著名的四大民间木版年画产地,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苏州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鼎盛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主要有门画、中画和屏条等形式。桃花坞年画,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来的,工艺精美。一幅画一般可套印四五次至十几次,有的还要经过“描金”、“扫银”、“敷粉”等工序,数百年来一直畅销海内外,欧洲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及艺术馆都有收藏。苏州桃花坞年画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代表作品有《春牛图》、《老鼠嫁女图》、《百鸟图》等。
天津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风行于清代雍正、乾隆、道光几朝。杨柳青年画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内容多取材于传统戏曲,还有仕女画及胖娃娃等。在艺术风格上,杨柳青年画构图丰满、线条工整、色彩鲜艳,在人物的头部、脸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染成,别具一格。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其代表作品有《荷亭消夏》、《富寿平安》等。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受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响,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年画的特点是重喜庆、浓彩、实用,多反映理想、风俗和日常生活,构图完整匀称,造型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其代表作品有《麒麟送子》、《连年有余》等。
四川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求对称、完整、层次分明;设色单纯、艳丽,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练、流畅,疏密有致。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墨线版印出人物轮廓之后,余下的都由画师着色而成。代表作品有《迎春图》、《二十四孝图》等。
收藏门槛低 入手正当时
在日本与中国年画同属于版画作品的“浮世绘”,早已广泛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追捧。相对而言,中国年画的市场行情还远没有达到“浮世绘”的程度。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年画的价值提升是迟早的事。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起,国外就有人开始对中国年画的收藏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国外的画廊很早就来内地收集中国历代年画。随着市场对年画收藏和欣赏价值的认可,其身价扶摇直上。在拍卖会上,年画《寿星图》身价达到7万元,《三星图》达到12万元。
从这些高成交价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年画,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年画因其市场价格还处于低位,逐渐受到普通藏家的青睐。根据年画自身的特点,年画收藏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老木版年画。因其存量稀少、艺术含量较高而被国内外收藏家一致看好。明末清初的年画现在已是凤毛麟角,属稀世珍品。清末民初的年画虽然偶尔还能看到,但售价也已不低。目前在收藏品交易市场上,如《老鼠嫁女图》、《寿星图》等民国初期的老木版年画一张价格就在500元以上,而清代的每张可达1000-3000元,更早期的老年画,则已成为“可与中国明清珍本绣像插图相媲美”的艺术珍品了,其市场参考价动辄上万元以上,至于像明代陈老莲等大画家所画的年画作品至今尚未在收藏市场露过面,其价值真是不可估量。
二是新年画。指新中国成立以后发行的年画,其中尤其是1949-1966年“文革”运动爆发前这段时期的年画作品价值较高。新年画涉及范围广,深入百姓生活。许多大师级的画家,如古元、李可染、石鲁、张仃、贺友直等当年都参与了大量的年画创作,这一时期的年画在艺术水平上可以说达到了巅峰,如丁渔绘制的《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贺友直绘制的《小二黑结婚》等。这些新年画的存量也很少了,而名家绘制且发行量少的则可达到上千元一张。
三是“文革”年画。“文革”时期,历代留下的老木版年画,都被当做“封资修”损毁了。“红彤彤”的宣传画全面取代了传统的年画,当时新年的门联大多是一些毛主席诗词手迹,而画面的内容大都是描绘“文革”时期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生活风貌,这些宣传画下面有的就直接标注着“年画”两字。与老木版年画相比,“文革”年画问世的时间相对较晚,虽说“文革”运动结束后,这类政治性较强的宣传年画大部分也处理了,但相对而言其存世量还稍多一些,目前市场价为50-100元一张,而有些“文革”味特浓的可达到三五百元一张。
去伪存真有窍门
随着近年来木版年画的价值不断提升,过去很少有赝品的木版年画现在也出现了仿制品。个别不法商人采用高科技手段制作出所谓的“老木版年画”,即用高新材料打印出电脑画,再揉搓过水后当做古年画蒙骗收藏爱好者。
其实,鉴别这种“新画做旧”的方法也挺简单,就是用手指在年画边框处轻轻揉搓,如果真的是古年画,当时的印刷技术比较落后、色彩的附着度有限,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脱色现象,反之用激光、喷墨打印机做出的假年画是不会出现这种脱色现象的。
老木版年画是传统工艺,以刀代笔,设色用天然颜料,水印有渗透感,比如像天津杨柳青年画是用运河的水调和颜料,印出的色泽自然悦目,而仿印新品是用平面油墨印刷,无刀痕,颜料是油制工业品,过艳过亮;老木版年画一般都用手工宣纸印刷,仿品大都用机制宣纸,这些也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
商报记者宋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