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留住年画:纸上的年味(图)

留住年画:纸上的年味(图)

2013-01-31 09:05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留住年画:纸上的年味 
留住年画:纸上的年味

本报记者陈涛实习生孙杰

从抱着鲤鱼的“送福童子”,红红火火的“老鼠嫁女”,到寓意丰收的“莲年有余”、“五谷丰登”,再到成双出现的门神秦琼和尉迟恭,及至丰腴娇羞的仕女……每至年关,这些色彩鲜艳的年画在点染节日氛围的同时,也在述说一段段与“吉祥”、“愿望”相关联的故事。

只是,不经意间,当满眼白墙黛瓦为水泥钢筋替代,我们才发现,这一绵延千年的春节风景,已难觅踪影。在这年味儿渐浓的时刻,不妨一起去寻访那些为年画而坚守的人们,了解其生存光景,或许能品出别样味道。

 

廉价年画等不到春天?

老手艺人等后辈传承

趁着店里冷清,四十岁出头的林博一个人溜到停在路边的私家车里打起盹来,留下从老家辽宁阜新过来帮忙的姐姐和侄女打点生意。林博的店铺名叫“京城百姓”,店面位于国子监街上,距离斯文圣地孔庙也就两三百米。十来平方米的小店,主营传统民间工艺品——兔儿爷、毛猴、京剧脸谱、剪纸,还有悬挂在半空中的上千张年画。

林博曾是一家科技公司的美工,2007年辞职后,他汇聚全部家当,开起了这家小店。“刚开始就只卖兔儿爷,等赚了些钱后才敢依次买进其他品类。”林博说,他从开店之初就想打造一个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所,只是小本生意经不起折腾,不得不谨慎为上。

5年下来,他从与人“拼店”到如今“宏图”初现。现在店内数量最多的商品,是2009年之后才得以引进的年画。这些年画统一由山东潍坊的某位中间商供货,每张售价仅有15元。至于缘何选择这类相对低端的年画,林博给出三条理由:一是进货距离近,二是凑巧认识那个商人,第三条理由最为关键——价格便宜。

其实,曾经有人向他推荐过多种进货价为20元的年画,价格略高一点儿,但利润更加丰厚,可是林博却拒绝了。“那种年画的进货价比我如今的售价都高,风险太大了。”尽管自己十分喜爱这种民间工艺品,但为了节省成本,林博甚至一次都没去过这些年画的原产地。他始终对此保持着一份谨慎的理性,毕竟在当代社会中,年画早已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鲜,如果想要让顾客接纳,只能拼价格。

这些印制在泛黄草纸上的年画,题材无外乎三种:门神、童子、仕女。因为问津者并不多,店里的年画长年被束之高阁,如果不是特意上门求购的顾客,甚至很难注意到它们的存在。事实上,不仅是在国子监整条街,哪怕算上周边的五道营、南锣鼓巷、后海等地区,林博的这家店都是唯一常年供应年画的地方。来他的店里买年画的顾客,绝大多数都是文艺青年,此外还有一些外国游客。

在跟客人们的交流中,林博发现,他们买回家的年画,都是装裱在镜框里并悬挂起来,当作一种装饰。这跟他儿时的记忆截然不同。林博说,在他小的时候,每到腊月,老家人都要进行一番大扫除,把一年里饱受烟熏火燎的老屋彻底打扫一番,然后在墙上贴上好几张色泽鲜艳、吉祥如意的年画,显得喜气抢眼。

“‘贴’这个动作就是与年画相伴随的,如今谁家还舍得往墙面‘贴’东西?”林博这样看待年画的命运,“随着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习俗逐渐消失,古老的年画被时代淘汰,再自然不过了。”

 

老手艺人等后辈传承

就在林博感慨买卖冷清的同时,一批来自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却正陈列在王府井新华书店的柜台上。和小店里销售的廉价年画不同,这些年画的标价最便宜的也要200元一幅,最贵的则高达1600元。书店负责人介绍说,这些年画早在2007年起就开始在店里销售,其实是搭配着源自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的书籍代为售卖,目前店里共有六七十幅。

这些年画的价格为何如此之高?书店负责人这样解释:“它们都是直接从杨柳青画社进货,一幅画要经过十多道手工彩绘,再经装裱,就成为艺术品了。”有着近400年历史的杨柳青年画产生于明末,后来曾成为贡品。国内现存年画艺术中,杨柳青年画以藏品丰富、技艺精湛著称,被誉为“中国年画之首”。事实上,像这种售价高达数千元甚至近万元的年画,在淘宝等电商的网站上并不少见。

仔细观察书店里的这些高价年画,其中有些印有版绘者的图章,相对更受欢迎,因为它们出自名家而具备了收藏价值。比如一位名叫霍庆有的民间艺人,其作品就格外受到懂行顾客的欢迎。霍庆有是杨柳青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今年刚满六十岁,他也是唯一一位杨柳青年画兼具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手艺的民间艺人。

霍庆有的工作室名叫“玉成号画社”,就设在他位于天津市杨柳青镇的家中。那是一座二层小楼,楼下是作坊,楼上是展馆。因为临近春节的缘故,画社里显得格外忙碌。据他介绍,一幅地道的杨柳青年画,单人工着色一项,就得用特制扁笔依次彩绘,经由转脸、上色、勾道、助线、漆黑、醒粉等二十余道工序才能完成。有时候,画面中的一张脸或一个眼珠就得上色六七遍。由于每幅画几乎全手工创作,且严格按照制作工艺,创作周期往往很长。为保证印刷质量,刷完颜料后,仅晾晒工序就至少得一个半月甚至一年,难怪售价不菲。

霍庆有祖上五代都从事年画创作,到了他这辈,因为赶上“文革”,很多画版被当做“四旧”而毁坏掉了。当时,为了让父母少挨批斗,他自己就曾偷偷把家传下来的大部分画版劈掉,一把火烧了,还有一些埋在地下,因雨水冲刷毁了,仅存的几块藏在炕洞里才得以保存。

从1980年开始,他开始想办法收集年画和画版,“不能让这门手艺没了。”他经常跑到周边的山东、河北等地,学习年画创作和寻找画版。

2001年的一天,他听说附近村子有几块缸鱼年画画版,就前往打听,可村里人告诉他,画版已经卖给了蓟县的古董贩子。霍庆有不死心,大约花了大半年时间,才找到了那个古董贩子。但遗憾的是,那人已将画版转手卖了。霍庆有只买到了仅剩下的几张年画。

转眼到了2005年,霍庆有在北京潘家园市场意外地发现了一块缸鱼画版。为确定这就是自己要找的画版,他又急忙赶回天津,取来年画进行比对,让他惊喜的是,这就是那张他寻找了五年的画版。这块清末的杜梨木缸鱼画版,如今已是他画社中的镇宅之宝。

霍庆有的画社还是传统家庭作坊,一家人包括儿子、儿媳及女儿也都从事年画创作。“全部都是手工创作,产量很少,每年大大小小的年画加起来也不过2000来幅。”霍庆有说,自己上了年纪,手和眼睛也越来越不好使了,可他希望能将这个工艺不断传下去。现在,他招了三四个学生,有的学生技术已经相当好了,可他并不放心,“现在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啊。工资也是一个问题,太高了作坊承受不住,太低了学生不愿干。”

尽管现实并不算如自己所愿,但是对于年画的命运,霍庆有的态度比较乐观。他总觉得,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有一定经济能力消费年画这种工艺品,很多人已经开始把杨柳青年画当成礼品送人或收藏;加上最近几年政府对民间手工艺的重视,年画应该不会沦为博物馆的陈列品。

 

年轻藏家梦想复原“北京年画”

在北京的年画收藏圈里,三十岁出头的尹琪可谓小有名气。他从2006年开始收藏年画,目前共收集各类年画1000多幅。过去两年,他曾以一己之力在京城举办过两次年画展,把从河北武强、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陕西凤翔等国内年画产区买来的作品集结一处展出。两次展览都被他冠以同一个字头——“大美民间”。

“人们知晓得太少了,以为年画就那么‘老三篇’,其实不然。”尹琪说。在他举办的首次展览中,展出了近三十幅门神年画,内容涉及文、武、童、兽,几乎涵盖了门神的全部门类。尤为具有发现性意味的是,尽管传统印象里门神均为男性,但展品里由梁红玉和穆桂英这对女将组成的巾帼门神,着实让观众长了见识。

尹琪认为,这些来自各地的年画主题、风格、色彩等迥异,但却代表着当地人对民间风俗和环境的一种表达。他说:“有的细腻,有的粗犷,像苏州和杨柳青,这种手绘的,印的比较精致;但是像河北、山东这些地方的年画,就做得很粗犷。一样的概念,不同性格的人决定你做的事情会有差异。另一个就是环境要求,像杨柳青年画,以前是为了给宫廷作画,再加上是杨柳青镇靠近水边,就会做得细腻一些。”

在尹琪看来,展示年画最理想的环境,其实是在胡同里或是一个小镇上。他说,如果将年画贴到胡同里,把门神贴到北京四合院门上,让年画回到它应该去的地方,这才是最好的展览。人们逛街过年,不会去问这是什么,我们也不需要为每张年画给出解释,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是什么,一目了然。可是,正因为寻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尹琪放弃了举办第三次年画展的念头。

国内不少地方都产年画,北京有吗?很多人说不清楚。尹琪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北京的确是有自己的年画。像汪芝麻胡同,以前就是做年画的,只是后来渐渐消失了。“我找到一些北京老年画,有的已经残缺不全了,我就想办法恢复它的原貌,然后去找手工艺人帮助刻版、套印。基本上展览需要什么主题的年画,我都会去复原,让北京年画也加入进来。”

“如果我能够把老北京的年画给复原了,也算是对年画做出了一点儿贡献。”从小就在北京生活的尹琪如是说。

像一幅山东潍坊的门神年画,当地人坚称是最早的“门神”神荼郁垒,可尹琪并不这么认为,“从脸型、胡须、颜色等各个方面,都能说明这幅门神是秦琼或尉迟恭。当地人的说法也未必完全正确,像这样常见的错误还有很多,网络上很多年画的信息也不准确。”

尹琪以为,年画和许多事物一样,经历了高峰期的发展后,会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现在年画越来越远离老百姓的生活,就是最好的说明,因为生活环境变了,它对老百姓的用处已经很小了。就像书法成为一门艺术,年画以后有可能就要去博物馆了。”

“要建设一个实体的年画博物馆并不容易,维护成本太高,因此我想建一个网上博物馆。”按照尹琪的描述,这个网上博物馆应当是一个集年画浏览、知识交流、工艺传承的开放性平台。“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收藏的年画,通过高清扫描,放到网上供大家欣赏,年画知识经过审核也能在线共享,这样就能避免不少错误知识的传播。”实体博物馆难以建成,网上博物馆也同样困扰着尹琪,“二三十万元的网站建设成本以及源源不断的后续维护费用是个大问题,谁来支持我们?恐怕还没有人愿意。”

 

相关新闻  

国图馆藏年画首次公开展出

本报讯(记者牛春梅)端庄威严的门神,机智幽默的《农夫与猴》,戏曲故事《战宛城》,古代传说《孟姜女哭长城》……昨天,中国记忆项目系列展览之“年画中的记忆——国家图书馆藏年画精品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展”在国家图书馆拉开帷幕,几百幅展品呈现出的内容包罗万象,令人目不暇接。

此次展览也是国图年画藏品首次公开展出。国图作为国家总书库,共收藏了杨柳青、朱仙镇等地制作的传统年画4000余幅,题材十分丰富,包括戏曲演义、福寿吉祥、神话故事、日用杂事、风土民俗等不同主题。为举办此次“年画盛会”,国图特地从此类特色文献中遴选出120幅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对公众进行展示。

国图相关负责人称,馆藏4000余幅年画作品,其实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相信经过系统整理后这个数字能超过10000幅。别看国图收藏的年画大多都是清朝与民国期间的作品,年龄大多只有一百多岁,但却因为不好保存,而得到和宋元善本一样的“一级保护”,拥有恒温恒湿的独立库房。

展览期间,国图邀请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山东杨家埠、陕西凤翔、河北武强、山东高密六家极富代表性的年画技艺传承人,来到现场展现各自独特的技艺,为广大观众提供与年画传承人交流互动的空间。活动现场,来自山东高密、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等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还将35幅代表作品捐赠给国图永久保存。

结合此次展览,国图中国记忆项目将建立“中国年画”主题资源库。资源库将涵盖年画的发展历史、场地、传承人、代表作等内容,集中展示不同地域的年画艺术特色和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中国记忆项目组还将启动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系统的口述史访问和影像资料拍摄,形成“文献—口述—影像—实物”相结合的立体资源集合,并陆续在国家图书馆网站“中国记忆专区”发布。

此次展览将一直持续到2月26日,非遗传承人演示时间为1月29日至2月5日。此外,2月2日上午还将邀请年画传承人和研究学者,在国图总馆北区学津堂举办讲座,主题为“一部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传统年画精品赏析”,并通过在线展览等方式,多角度展示年画技艺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吴镝摄  

 

相关链接  

中国年画四大家

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四川绵竹,是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木刻年画产地,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苏州桃花坞年画

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至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期。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有桃红、大红、蓝、紫、绿、淡墨、柠檬黄等色。构图讲究对称丰满,刻线工秀,色彩绚丽。被民间画坛称为“姑苏版”。典型代表作为“一团和气”。

天津杨柳青年画

始于明代崇祯年间,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初年风行于世。工艺上讲求木刻水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保留了民间绘画的技法。表现内容受清代画院影响,多取材于传统戏曲、风俗、仕女和胖娃等,构图丰满,线条工整,色彩鲜艳,人物的头脸多粉金晕染,富有装饰性。

山东潍坊年画

始创于明末,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发展初期曾受杨柳青年画影响,清光绪年间达到鼎盛期,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流行于黄河下游一带。其制作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表现内容多为神像、门神、金童子、山水花鸟、戏剧人物和神话传说等。色彩上,重用原色,线条粗犷,反映出粗犷豪放、勤劳幽默的纯朴民风。

四川绵竹年画

起源于北宋,在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绵竹年画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题材上,有避邪迎祥、历史人物、戏曲故事、民俗民风、名人字画、花鸟虫鱼等。年画以彩绘见长,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