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铸,是何许人?
笔者久闻张同铸的大名,带着一种神奇与向往,我采访了他。在他的寓所,我见到了这位为梅花而痴狂的画家。年过不惑的张同铸精神饱满,举止儒雅。他为人诚朴、豁达,不善言谈,惟潜心作画,追求着一种至真恬淡的人格志趣。可一谈到梅花,尤其是古梅,他的话就如决堤之江水,一泻而不可收,以至于到后来嗓子都有些沙哑了。谈到兴奋之处,他眉飞色舞;谈到动情时,他又止不住地潸然泪下。跟随着他的讲述,我走进了一个充满激情而且令人憧憬的梅花世界。
凡有成就的画家大都具有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笔墨面貌,通过对张同铸绘画艺术的研究,我不难发现,他在用笔,用墨方面独特的面貌以及深厚的功力。在长期的艺术创作中,始终注重气与力的运用,总结出正运、侧运、疾运、渴笔等一整套的用笔经验,这使的他的作品在不自觉间注入了一种气势和神韵,并形成了沉着老辣的风格。
张同铸少年酷爱绘画,特爱画梅。张同铸的诗亦以咏梅为胜.清朗隽永,与画梅并称“二绝”。张同铸一生,写诗画梅,他的作品上往往钤有一方闲章“万幅梅花万首诗”。可见他诗画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他笔下的梅花,老干新技,纵横交错,如同钢浇铁铸一般浑厚凝重,仿佛叩击之下能够发出金属般的声音。花辫的处理,也如冰雕玉镂般晶莹圆润。他画得最多的就是梅花,画梅寄托了他无限的深情和美好的憧憬。他崇尚梅花的铮铮铁骨和不畏风霜严寒的精神,喜欢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品格。为此,他恪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古训。坚持以自然为师,走出画室,走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梅的身影。他翻阅了大量的关于大江南北著名的梅园和野生古梅的资料,参加了数次全国梅展。获得了可喜的成绩。1990年美术作品《红梅》获新加坡举办的“火凤凰杯”书画创作大赛之“火凤凰金奖”。1993年美术作品《红梅》获第二届“东方杯”中国书画艺术大赛铜奖。1998年美术作品《清香袭人》参加河南省第七届美展。2001年他的作品《红梅报春》在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研究会和香港国际书院举办的书画大赛中获银奖并被授予“国际银奖艺术家”荣誉称号等等。
欣赏张同铸的作品,仿佛沐浴着清寒皎洁的月光,漫步在幽静的梅花丛中,阵阵寒香迎面袭来,沁人肺腑,在忙忙碌碌的日子里积存在心底的世俗尘埃刹那间被涤荡得干干净净,名利荣辱全都烟消云散,宁静的心灵一片清凉。尤其能从张同铸的作品中感觉到他用笔的滑润、灵便、洒脱与苍劲,作品中所透射出的那种枯润相宜,老辣生动的画风,体现出他对正、侧、顺、逆、转折等笔法的灵活运用,不论小品或巨幅,均挥洒于无拘泥的随意之间。作品《红梅报春》,以书入画,强调线条的厚实、质朴。运用干笔,使老干苍劲雄健,使梅花的形象简练而又意味隽永。他曾说过:“画虚处犹如京剧中的低音,音量虽低尤重,最见功夫,也最精彩。”这一点可以从他的画梅中进一步体会到。
张同铸除了画梅之外,最得意的就是雪竹了。张同铸画竹,秉承老师张国梁的画风,奔放洒脱,无拘无束,信手掂来,雪飞竹舞,大有一种万马脱缰之势。他主张“笔无常法,别出心机”,多用干涩飞白之笔绘制,其代表作品《银蛇狂舞》,通过背景的深浅和空间的深远,写出了一排风雪竹如银蛇在飞舞的壮观景象,大有一种身临其景的感觉。给人一种形神兼备,情韵俱美的感觉。
书如其人,画如其人。能够创作出这佯的作品,作者的品性应该是同样的不俗。张同铸也曾试身仕途,然官场尔谀我诈,视人才如薄纸。愤然涌退,不与世人争高低。“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如此清高耿介的性格与梅花的品格是何等相似。“清”与“奇”是张同铸画梅的两个重要特色。也正是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清”是他的作品给观者的印象,“留取清白在人间”。“奇”是他的创作方式,以此表现他不干寂寞,“在平平淡淡的世界里时有奇特之处生也”。在张同铸的《墨梅图》中,苍劲的老干从画面的左上方突兀而出,伸展到画面上方正中的位置嘎然而止,这样的构图形式很容易显得唐突,破坏画面的和谐统一。可是在这件作品当中,老干墨色深黑,似乎没有什么浓淡变化,却是如此自然妥贴。清代的查礼在《画梅题记》中总结过画梅的几种病态,其中把“墨过重,根本枝干并如黑炭”看作是画梅的大忌,认为这样会“致伤闲雅”,而张同铸的这件作品,主干虽然“如黑炭”,但是不仅没有“致伤闲雅”。相反更衬托出梅花的轻灵与娇润。画家在挥洒之时将老干中心留有空白,簇簇梅花团聚其中,黑白相间,虚实相应,可见作者在创作伊始就已经是成竹在胸,故信手拈来,宛若天成。
张同铸创作的每一幅古梅都饱含着他与梅为友的真情感。梅给他勇气,给他智慧,给他信仰。他给梅以友善、爱护和赞颂。张同铸把自己对古梅的钟爱全部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他在着手完成的《中华古梅百米长卷》中,幅幅古梅画作都有原型,各具英姿神韵,生趣动人。为了更好地再现古梅精神,他在创作中也独辟蹊径,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用笔以中锋为主,兼施侧锋和散锋.反映梅花的精神内函;用墨以焦墨为主,兼施浓墨和淡墨,突出梅花的铁骨劲健;用色以红为主,兼用淡红和淡赭,体现梅花高雅超凡的品质和梅花枝头香如海的挺拔昂然的气质。他的画真实地描绘了古梅特有的苍古、雄健、厚重、阳刚,又不失空灵和疏朗,把古梅的形与神、力与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笔下的古梅生机无限,韵昧无穷,在恶劣的环境中遭受摧残而又能够顽强抗争,萌发出茁壮的新枝,一株株坚挺向上,不可遏止,在呈现艰难苍凉的同时又无不洋溢着顽强的生命力,使人从中感受到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张同铸画梅画出了梅的魂魄,梅的情操,梅的气度,梅的神韵。张同铸的画作,给人以启迪,给人以鼓舞,使人得到灵魂的净化和品格的升华,促使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正因为如此。张同铸才把弘扬梅花精神当做自己毕生奋斗的使命,始终不渝地宣扬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梅文化,使人民大众得到优良传统的教育,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张同铸不仅是一位画家、诗人,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书法家。隶书和行草都相当出色。从他的行隶书作品来看,他并未单纯地复制前人或克隆经典,而是注重把握古典的气息,在对经典的领悟中,他感受到书法语言特殊的纯粹性和表现力度,同时也萌生了自己的审美理念。而这种审美理念的体现过程在他的书法创作实践中,就是其创作理念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隶书在技术层面上是精到、细腻的,这是一种书法技术美感上的“实”。与创作中作品表现出来的“虚”相较,这部分只要功夫到了就很容易,但往往易使作品缺少激情和艺术感染力。因而,张同铸在创作中特别重视对“虚”的经营,这种“虚”体现在整体布白上,表现为空灵雅逸、简静醇和,有隐士之风。于书一道,张同铸对米家书风和黄庭坚、王铎的书风迷恋至深。张同铸是个典型的性情中人,他在创作中多“以情驭笔,凭性抒发”。他注重调节情感因素,更喜在心情舒畅或朋友相聚后纵情挥洒,所作之书多放中有收,丰富细腻,才情韵致跃然纸上。书体多出自米芾、黄山谷、徐文长及宋、明及清代大家书之气、疾涩从容之态,以强己书之意韵。他深知,行草书若过于流丽妍秀,将有坠人俗格之险。因而,其近作虽也以米芾的笔调作为根基,但那种温婉柔和的成分已被巧妙化却,辅之以时大时小字形,或枯或润的墨色,欹中寓正的取势;外显狂恣但趋内敛的长线,于大开大阖中多了几分持重与苍涩。他往往落笔重按,然后加快节奏,利用锋颖与纸面自然摩擦所产生的墨色变化和线条的质感来表达迟涩与凝重。作品虽时有重笔浓墨,但不伤整体布局,反而能调节整体的平衡。在自然的书写中,他对节奏的掌握又使作品显出一份爽健灵动之感,并间或以“形方势圆”的笔致来打破他行笔圆转的习惯,在平衡中制造一种矛盾,观其线条,若海底潜流,时而激扬,时而平复;飞白处有若老藤绕树,苍键而又不失之于劲韧;收放处,若老汉推车,稳健自如。这种种变化,均是他以情感介入的直接反映。从张同铸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以书法的笔法入画,整个画面随意延伸的枝干虽然纤细却充满弹性。线条既干净简洁又从容含蓄,即使是在为梅花点蕊这样的细微之处也是劲力充盈,没有丝毫的纤弱马虎。观者或许真的能够听到从梅林深处传来淡远的笛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确不同凡响。他的画可当诗来读,更可品味出诗画相融的意境。
作为中国画的语言,笔墨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画的灵魂。张同铸在“心摹手追”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笔是筋骨,墨是肌肉,笔可得形似,墨可得神韵”的理论,以及“积、破、浓、淡、焦”的用墨方法,形成了泼墨自然,随机灵便,淋淋漓漓和淡墨中见物的用墨风格。在张同铸的眼里,用墨的最高境界是以韵取胜,而水的妙用又是用墨的核心,只有把水用活了,墨色才活,画面才能显现多姿多彩的神韵。因此,他的画总有一种水墨淋漓的味道,但这里的水墨淋漓,决不是一味的追求墨色水晕化的效果,也不是简单地将墨往纸上泼倒,而是以用水的多少,用笔的轻重疾徐去促成墨的焦、浓、淡、干、湿的变化,并巧妙得用水来衔接笔、墨之间的骨肉关系。因此,尽管墨晕化,仍受笔的控制,这种控制是有意识的强调,决不是盲目的倾泻。他在创作泼墨梅花时,墨块之间常用线条进行串联,使笔和墨相映成趣,那些若有若无的线,看似不经意,实则有着内在的关联。张同铸在创作大写意花鸟画时,大胆用墨,并把握好水与墨、水与色的关系,从而达到水墨交融,色墨辉映的神妙境界。他创作的《听雨》,堪称笔墨完美结合的典范,画面中占大面积的竹叶虽然用泼墨写成,却精心用重墨勾勒,启承回转间把握了线的骨感和质地柔和的关系,通过侧仰的构图,把原本单纯的叶子表现得丰富而有动感。水墨淋漓的劲节挺拔向上,淡灰色的墨点,以及回头惊望状的小鸟,都体现了作者对笔墨的驾趄驭,并且在营造画面和谐气氛的同时点出了“听雨”的主题。
俗话说,笔墨出于手而根于心,心不静则艺不达。张同铸始终是以心在作画,以心运笔使墨。他的用笔不仅注重笔致的精美,更注重精神内涵的深邃。他用笔准确多变,在线条中注入了画家的情感,赋予了所描绘对象更深的精神内涵。因此,才使他情驰神纵,任笔墨随思绪在纸上挥洒,用独特的艺术语言倾诉自己的情怀。
张同铸艺术小传
张同铸,男,汉族,1959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南乐县。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客卿书画师、高级荣誉顾问。中原书画院高级客座教授。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仓颉书画院院长。香港国际华人书画家协会副主席。进修于清华美院大写意花鸟画专项研修班,师从于张立辰、王培东、李志向教授。
张先生自幼酷爱书画,擅长梅、竹、牡丹、山水。长期从事书法、美术创作与研究。拜在我国著名国画家、世纪老人端木梦锡先生门下,得国画家张国梁先生亲授。入室学画二十余载,得其真传。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外出造化。在书画创作上以笔墨为核心,以中国画传统为依托,广泛涉取,融诗情、画意、乐感与笔墨变化之中。画风奔放、洒脱,气势磅礴。作雪竹,如高天崩云,似万马脱缰,有雷霆万钧之势。画红白梅,有高山流水、江南丝竹之韵。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及省市级书画大展并获奖。1982年书法、美术作品参加百泉书画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初露锋芒。其后,作品《银蛇狂舞》获新加坡举办的“腾飞杯”中国全国书画精品大赛精品金奖,“火凤凰杯”书画创作大赛之“火凤凰银奖”。作品《风雪劲竹》获河南省首届新人新作展优秀奖。《红梅》获第二届“东方杯”中国书画艺术大赛铜奖。多幅作品被国家作为礼品赠送外国人。1998年6月,国画《飞雪狂舞》获新加坡举办的“醒狮杯”中国全国精品书画创作大赛特等奖;1999年3月,作品《墨竹四条屏》由澳洲艺术机构永久收藏;1999年9月,国画《银蛇舞袖》获99年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特别金奖;作品入编大展作品集。2001年11月被香港国际书院授予“国际银奖艺术家”。2002年7月作品及简介入编中国新闻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市长》杂志。2002年1书画作品入编为建市二十周年出版的《濮阳书画集》。2003年6月被评为濮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3年9月书画作品入编《中华龙书画百米长卷》。2003年12月书法作品在濮阳市第二届献血杯书画大赛中获二等奖。
其艺术简历及作品,已编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全》、《中国艺术收藏年鉴》、《中华人物大典》、《中国现代人才库》等辞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