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解读潘鸿海的水乡油画(图)

解读潘鸿海的水乡油画(图)

2013-02-05 08:31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本报记者唐永明  

1月24日,潘鸿海的水乡风情油画展在杭州余杭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开幕。没有横幅,没有花篮,没有剪彩,开幕式简单而紧凑,正符合举国提倡的节俭之风。并不喧闹的场景也得以让人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形式感之外的东西,细细地观赏和品味其作品本身的魅力。

5分钟就能浏览完的近50件作品,我足足花了70分钟。文化快餐时代,对于看一个个展而言,这个时间足够奢侈了。然而有些东西必须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风 情

潘鸿海作品中的情韵是有目共睹的,那些身着古装的现代女子,无论是倚墙站立、绣花、梳妆、浣纱、牧羊、戏鹅……配上红绳、玉镯、折扇、油伞、提篮、青花等符号,过目难忘。在画家刻意打造的场景里,她们深蹙娥眉中淡淡幽思,凝眸含笑中欲说还羞,真个是风情万种。而那些风景画中,古老的民居、临水的石阶、沧桑的石桥、葱郁的藤蔓,三两组合,总能把我们自然地带入江南的诗意感觉中。这样的题材许多人都表现过,却未能形成气候。也许“江南”只是潘鸿海一个不经意的载体,积蕴在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以及对生他养他的这一方水土的生命感恩才是内核,如是这般随和、温润、氤氲、细腻、纤巧的述说是情感的厚积薄发,信手拈来,水到渠成。这一点,旁人无法复制。

我们读米勒的《拾穗者》,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读列维坦的《深渊》,读阿尔玛·达德玛的《摩西的裁决》,读梵高的《星空》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世界名作,总能传递给我们一种不用费力去解读的风情,无论是法国、荷兰、西班牙还是俄国,这种带有民族情感和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语言无需翻译,它是世界通用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潘鸿海的中国江南风情油画,相信能给对江南甚至对中国并不十分熟悉的人一种世界性的感官认知。

 

 

水 韵

水为生命之本,水亦是潘鸿海作品的魂。“谁抓住了水,谁就抓住了如水的江南,如水的江南人。”这是许江先生在潘鸿海上海举办“江南忆”展时说的话。潘鸿海的作品,大多与水有关,哪怕是那些清丽的女子,也被赋予了水做的特质。在他的许多作品里,清澈的水中,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似乎还在不停摇曳着的倒影,或者繁复地塑造,显出若隐若现的虚幻,如染薄纱;再或是金光闪烁,晶莹斑斓,产生强烈的对比。那些水的不同质感,似乎散发着浓郁的情感因素。江南的水并非都是清澈见底的,它有时呈现出酱色,有时是米白色,有时是墨绿色,有时还覆盖着浮萍。在潘鸿海的画中,清澈或浑浊各有不同的魅力,正是他善于抓住那些水的细微变化,大胆地赋予它们灵魂,攫取其精髓付诸画面,才使得生活中有时并不美观的水乡破屋,上了画布却反而独具精神品格,不落俗套。

潘鸿海对于景的要求非常挑剔,他从不碰浮在表面上的通俗美景、人工美景,却对挖掘别人熟视无睹的一些风景情有独钟。他去水乡、郊外、山野、村居,总是不停地走不停地看,爬高走低,左右顾盼,不遗余力地挖掘潜藏在世人目光之外的风景,甚至能在一滩水洼、几丛乱草之中提炼出节奏和韵律,寻找到符合自己审美价值的艺术真谛。

潘鸿海三字,字字含水,水与生俱来,亦注定此生与水有不解之缘。相信故乡的水巷小河,永远会是他心中最眷恋神往的风景。

 

 

色 彩

在70分钟的时间里,有大约40分钟我可能是贴在画前在仔细观看画面的色彩。潘鸿海尤其善于对色调的把握和处理,画面远观是一种景象,近看却别有洞天。“丰富多彩”的形容虽比较普通,但能最直观地解释观看到的感觉。能想象这些色彩是在反复地抹去重来中,留下的那些最精彩的细节。这可能是一个既繁复又简单的过程,有主观也有偶然的因素,但归根结底需要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潘鸿海曾不止一次对我说,他的某些绘画方式有点像“拆烂污”,虽不好听,却是真实形象地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创作手段。春夏秋冬,晨雾晚霞,他的色彩带给人的是舒适的自然感官愉悦,却蕴含着无数的非自然和哲理,体现了色彩是光的表现形式这一理论,更反映了艺术是高于生活的表现,即——色是客观之色,彩是心中之彩,把色和彩进行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映衬我,我比对它,形成的画面便蔚为大观,经久耐看。

展现逆光中阴暗部的丰富性,表现午后阳光下的温暖感,刻画树林的远近透视和不同树叶的质感等等,画家的诸多技巧确实有过人之处,令人叹服。

 

 

雅 俗

提到“雅俗共赏”,看似简单的四字,却包含着难以企及的内涵。我十分赞同高而颐先生在画展开幕式上的表述:“固然文化有‘雅’、‘俗’之分,有‘少数精英’和‘广大民众’所属之别。前者属于高层次的审美范畴,要求高度的艺术自尊与思辨性、学术性,后者相对排斥理性的思考,追求的只是趣味性和娱乐性,但两者完全可以同时并存,期间也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硬要将雅俗割裂开来走极端,‘雅’到几乎无人赏识,或‘俗’到栩栩如生,那又何求艺术?是的,艺术应该追求雅俗共赏,这比单纯孤芳自赏地“雅”或取悦别人地“俗”层次更高,更有挑战性。所谓“精英”从来都排斥大部分人,自己制定规则自己玩。有太多画家一味追求曲高和寡,拼命脱离大众的审美,只活在自己营造的阳春白雪中,这样岂不是在走古人的老路?这样的艺术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没有生命力的。好的艺术首先是要有群众基础,群众基础就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坚实的基础上再高屋建瓴,这样的作品才能流芳百世。

潘鸿海的油画能得到众多人的喜爱是他能从群众身边出发,遵循艺术规律,从不回避大众的审美趣味,同时能从中展现自身追求的情怀,探索绘画语言和方式,编织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梦想,以此来营造自己在中国油画界的位置。他的画人们既看得明白真切,又有崇敬和神秘感,既不趋众随俗,又不一味媚雅,展现出一个艺术家的大智慧,这才是这个时代应该推崇的艺术风范。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