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拔可,本是民国时期沪上收藏大家,又是位知名诗人,上世纪40年代初,他出人意料地迁居南京,从此成为南京文人圈中很重要的一员。早年成名于沪上的李拔可何以移居古城南京?据陈方恪晚年回忆,这当与他视若拱璧却身世坎坷的《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有关。
李拔可名宣龚,号观槿。其秉承家学,少年时即能诗善文,清光绪二十年乡试中举。他思想开放,支持维新变法运动。后为躲避家乡顽固势力威胁滋扰,远赴上海谋求发展,数年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经理兼发行所所长。李拔可鉴识书画眼力过人,收入又较高,其藏品渐渐丰富,其中最稀罕的要推《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
所谓“天籁阁”指的是明人项子京斋名,当年就在南京城南武定桥畔。项子京,名元汴,号墨林,一号墨林山人,又号香崖居士、退密斋主人,浙江秀水(嘉兴)人。他生性风流倜傥,给民间留下了“项公子火焚沉香床”的传说。但此人博雅多才,工画墨竹、兰草、梅花、霜菊,爱收藏书画名帖金石等,一生成就卓然,有“天下第一收藏家”之美誉。
李拔可珍藏的《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内集中了多幅极为珍贵的古代书画名作,印章累累,十有八九就出自项子京手钤。这本画册于1908年为李拔可获得,视若拱璧,朝夕观赏。起初这本画册是秘不示人的,后经至交张元济劝说,李拔可慨然将画册借给商务印书馆用四色版影印,宋锦装帧,非常名贵。据说,当时一册难求,一代书法名家高二适还是托家住上海的恩师章士钊出面相助,才购得一册。
考虑到商务印书馆拥有的保险箱系德国西门子公司制造,钢板厚,四面装置甚为坚固,影印之后,李拔可即将此画册存于该馆。1932年淞沪事变,商务印书馆近千万册书刊付之一炬。停战后,人们前往废墟清理劫余东西时发现,那保险箱坚固异常,日军打不开,竟侥幸得以保存。用钥匙打开后,画册原迹还在其内,只因大火熏灼箱壁,画册边缘有些焦痕,但没有大碍,令人叹息之余又额手称庆。
此后,李拔可搬到了南京,就住在城南长乐路秦大士府邸斜对面的一座五进百年老宅,这是李氏祖上产业,院落幽深,古树参天。更重要的是,此地近武定桥,离他一生敬仰崇拜的项子京当年长期生活的地方不远。
当年李拔可的社交圈子里较活跃的有谈月色、王閏章、陈方恪等七八位。“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在日伪恐怖统治下,这些非主流文人大多压抑而苦闷。那时,李拔可知道陈方恪与抗日力量保持秘密联系,也知道他已几乎一贫如洗,仍慨然将自家住房二间免费借给他夫妇居住,并给予资助,可见他还是有正义感的。
上世纪60年代初,《天籁阁旧藏宋人画册》得以再次复印出版,只是印数甚少,后又经过十年浩劫,估计存世的更少。至于那部原迹,自李拔可先生辞世后,它就不知所终了。
链接:
在当代艺术品收藏活动中,小心“埋雷”是经常被业内提到的字眼。收藏本是民间大众的文化艺术爱好活动,跟军事活动风牛马不相及,何以出现“埋雷”二字?原来这是业内人士对有人预先设下圈套,引诱别人上当受骗购买伪劣艺术品手段的一种界定话语。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对各类艺术品的投资收藏热年盛一年。一年之中,各种大大小小的拍卖会此起彼伏,对艺术品收藏投资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大的拍卖公司,一场春拍秋拍下来,成交额往往数亿元。一件拍品,动辄几千万、上亿元不是神话,在巨额利润的诱惑下,一些不法之徒,混迹于收藏队伍之中,用各种手段,将一些假冒伪劣的所谓“古董文物”推向市场,编造出各种美丽动听的故事,专找眼力不济的人,以售其奸。这就使得原本风云诡谲的收藏品市场,更加雷池隐隐、风险重重。 根据笔者几十年的观察,布雷者一般有以下几种手段:编造一段美丽的谎言,比如,祖传多少多少代,传承有序,言之凿凿,增加赝品的可信度,以打消淘宝者的疑虑;再有,家有危重病人急需用钱,忍痛割爱转让;还有,从古墓盗出来的出土文物,这类古董上,往往土迹斑斑,或锈蚀严重,一抖都能掉渣;让淘宝者看得眼花缭乱。总之,各种故事编得丝丝入扣,令淘宝人不知不觉陷入雷池之中。做这类活的人,往往找几个托儿,在旁边煽风点火,充分利用淘宝人急于捡漏的侥幸心理,引诱人上当受骗。更有甚者事先做好一些假现场,让淘宝人亲眼看到古董从墓中出土,千真万确,说假都难。这是埋得比较深的一种“雷”,可能是专门为身家富有的大佬定制的。 还有一次,在一位朋友家,见到几件出土的青铜器,色彩艳绿亮丽,器里也布满了绿锈,且十分均匀,我用指甲在铜器上轻轻地抠了一下,掉下一片粉末,心里便明白了八九分,用蜡烛烤了一下器物外部,隐隐中有一股酸腐之气,便笑着问朋友东西从哪来的?朋友很认真地向我讲了一个故事,让他听得目瞪口呆,因此他觉得这几件东西绝不会是假货。列位看官,故事说到这儿,大家心里都明白了吧?且不说夜盗古墓本身就是件违法的事情,淘宝者绝不可以参与,也绝不要收购这类文物。再说天底下哪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砸到你头上?真正的考古队,在野外的考古工作极其艰辛,一个古墓的开挖往往要经过上报,重重的审批手续,在田里经年累月的细心挖掘,人们挥汗如雨,探方密密层层,最后能不能出成果,是最难预料之事。即使盗墓贼,也不可能一伙人三下五除二就“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所以这个“雷”实在是埋得太大了。前两年几件假的“金缕玉衣”,骗倒了三位国宝级老专家,也属于埋雷的手法之一。 总之,对收藏爱好者来说,对付“埋雷”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听不信美丽传说,不轻易出手,调整好自己的收藏心态。多学、多看、多听、多问,增加自己的知识修养,练就一双识真辨假的火眼金睛。收藏是缘分,最忌有一夜暴富的想法。还是那句老话:“收藏须谨慎,投资有风险。”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系北京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