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传统节日民俗渐“复归”民间 专家:需增进文化认同

传统节日民俗渐“复归”民间 专家:需增进文化认同

2013-02-06 07:54 文章来源:中新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中新网北京2月5日电(记者张中江)癸巳蛇年将至,各地年味渐浓。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专家萧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节日与节俗曾经长时间遭到冷落、甚至破坏。如今,特别需要传统节俗来“增进民族的文化认同”。

历史上的年俗:曾遭批判传统节日渐复归

萧放介绍说,自辛亥革命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官方对传统节日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因为这种长时间的主动抛弃,现在人对很多传统节俗已经不太熟悉。“年虽然还在过,但年的味道却有所流失”。但今天人们却发现,事实上传统节日文化中有很多可以温暖人心的地方。传统节日的复归,也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件大事。

春节的传统节俗按照性质划分,包括人伦礼俗、祭祀礼俗和迎春礼俗。国人讲感情,特别强调人伦。从腊八开始,人们便以辞年的礼俗方式增进亲友关系、乡邻关系,一般包括岁末的探访拜望、礼物馈赠与团聚饮宴等。

中国式的年大概要持续一个多月。从腊八到正月十五,北方部分地区甚至能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

春节习俗趣谈:清朝后才叫“饺子”

老北京有句俗话,“过了腊八就是年”。意思是说,从腊八开始就进入年节生活。中国古代有冬至后吃粥的传统,与佛教的一些因素融合后,形成了今天的腊八习俗。宋代《东京梦华录》就有关于腊八粥的记录,这个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扫尘、沐浴等清洁工作,也是过年的一项习俗。北京民谚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说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以驱邪、送神的形式实现时空上的净化,人体自身也进行洁净,以除旧迎新。

在年节过程中,除夕是特定的时间环节,人们以合家团聚、守岁迎年的方式体现人伦礼俗。吃年夜饭时,全家人要按辈分就坐。有人因故不能赶回,也得留双碗筷,表示一同分享之意。

年夜饭的食物也特别有讲究,比如台湾、福建等地区,年夜饭必须要有萝卜。因为福建话管萝卜叫“菜头”,与“彩头”谐音。北京的年夜饭要吃荸荠,与“必齐”发音相似,取家人聚齐之意。饮酒也有相应的礼仪。在唐宋以前,饮酒从年龄最小的开始,当时认为年少者得岁值得庆贺。元明以后,年夜饭的饮酒方式改为从尊长开始。

 

谈到过年的代表性食物之一——饺子时,萧放说,因为文化传播的关系,南方人现在平时也吃饺子,但年夜饭时还是吃米饭菜肴。

饺子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由半月形的馄饨分化而来。据考古发现证明,唐代人已经在享用饺子。饺子在元明时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饽饽”。“饺子”这个名称,应该是清代以后才有的。

萧放说,今天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更应强调年夜饭的文化意义和精神意义,“重要的是一家人坐在一起交流、分享”。

过年的主要习俗还有压岁钱、全家守岁、拜年、祭祀神灵和祖先、贴春联、吃春饼、饮春酒、鞭春牛等。

当代社会的心理困境与传统节俗的复兴传承

萧放认为,当代社会处在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影响最深刻的阶段,以欧美为主导的现代生活方式全面进入中国,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几乎成为世人遵循的唯一价值标准,传统节日与节俗遭到冷落甚至破坏。本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年节,变成浮泛的时间单位,年的神圣地位严重动摇,人们对年的感知与意识则越来越淡,“过年没有意思”、“就是玩乐与睡觉”的观点正在被认可。

“在缺乏仪式的时代,人们失去对未来的预期与信心,这是目前中国社会遭遇的最现实的心理困境。传统节日特别是年节,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集中而浓烈的表达。”

“今天我们特别需要传统节俗这一特定时间举行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节日仪式,增进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活力,以拯救与整合精神萎靡、高度物化的当代社会。”萧放说。

他认为,对年节礼俗进行恢复和重建,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重视传统人伦礼俗的重建,强化它在凝聚家庭与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年夜饭必须在家里吃;重视祭祀礼俗的重建,通过祖先、天地的祭祀,强化人与亡故的祖先、人与自然的礼敬;凸显迎春礼俗,满足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需求。

在复兴传统节俗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礼仪内涵,又要重视行为。既要注意新风俗又要保持既有的节俗传统,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复兴与传承年节礼俗传统。而且,在家庭缩小、人们社会交往扩大的新时代环境,年节礼俗的重心应该有所调整,将家庭与社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