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田正前:评评齐白石的画梅诗

田正前:评评齐白石的画梅诗

2013-02-06 11:14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美术家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齐白石是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大师之一,也是顶级的国画大师和篆刻大师之一。可齐白石的诗也是非同一般的大家。他的题画诗为的是能补充画外之意。但其诗中也最能探知他的人格精神和浓厚的思乡爱国之情,尤其在题画梅诗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更可贵的是他的诗和画之精神气格统一。既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能感受到他的诗中有诗、画、人合一的境界。

陈师曾在齐白石54岁(1917年)的一幅《梅花图》⑴上这样题诗:“齐翁嗜画与诗同,信笔谁知造化功。别有酸寒殊可味,不因蟠屈始为工。心逃尘境如方外,里裹清香在客中。酒后尝为尽情语,何须趋步尹和翁”。前二句是陈对齐的诗、画评介。齐白石爱画、爱诗一样,虽觉信手而来,奇变多姿,但其刻苦用功打下的基础有谁知道呢。中四句是对齐的诗画意境、趣味的赞美比拟之辞。后二句为齐白石诗画境界的得来乃因齐之性情豪逸而不拘陈规的秉性。正因齐白石与李白一样不拘约束,不以辞害意而使诗画畅快奇异。使诗、书、画、印皆如其人之思想性格。

齐白石26岁学工笔画,33岁学书法、篆刻。36岁随王湘绮学诗。37岁(1900年)号斋名为“借山吟馆”、“梅花书屋”。可见他的爱诗、爱梅。当时他自己称诗是第一。

齐白石学诗、学画、学书、学印皆较晚。但从学画、学诗起便爱画、爱吟,也更爱梅。可他的诗学老师“湖湘诗派首领”、大学问家王湘绮说他的诗不入正流。这是否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呢?自己是儒学大师,诗派领袖。何其弟子不入正流,这也正是齐白石诗之革命性。大凡正门儒学之人为立身、养气,诗、字皆求工稳而少奇变。或过于艰深、委曲、晦涩。

齐白石何其如此爱诗爱画。因为书写画境需以诗意来补充画外之境。然诗人未能工画者安能全解画中三昧,此只个中人方能道出画中、画时之旨趣也。齐白石况且是诗、书、画、印四绝的大师呢。

 

白石之诗一般不用典,明白晓畅。但又诗趣、诗味浓厚、隽永在酸咸之外。风趣、诙谐、嬉笑怒骂,描物出神、感受独特、豪气与细腻俱到。但他的诗、画、书也因追求豪逸,确有流于草率而少温柔敦厚与平和之气的感觉。

白石一生多作花鸟。故诗大多有咏物诗的意味。这些诗的特点是:其一为描绘叙述画面、画时之特殊性美感或特殊感受及作者的体验。其二是寓意寄托,故也诙谐讽刺、风趣自在其中。以通过这些题画诗来补充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里略选部分题画梅诗,介绍其艺术趣味。

其一:《画梅》

小驿孤城旧梦荒,花开花落事寻常。

蹇驴残雪寒吹笛,只有梅花解我狂。

白石画梅,枝杆、花瓣散漫有豪气。不同于王冕等文人作梅实而严谨;也不同于扬州八怪的画梅故作姿态。画花瓣总是分散开来,以花蕊之点笔使之接应。

赏诗不能从局部取义而孤零悦词,要着眼于整体精神方好理解。这首诗是看到画好了的梅花这样萧散的感觉,似与旧日穷酸时,寻常赏玩的印象一样姿态横生。故从梦写起是虚着笔,以梦来代回忆,到解我狂结。现在画上梅花与旧时感觉两种形象在脑海里互相应接,语意双关人、事、画。分明是自己“解”梅之姿态性格而画出了此状貌,反说梅“解”我。梅为植物,本无情感,何其如是,此乃自己萧散的性情而得此作也。由此可见诗之趣味盎然。前三句实是自己爱梅的颠狂状态。然而这些皆是在自己画好的梅花前所产生的联想和回忆。旧日寻常趣事虽不曾记得,但在特定情况启发下而能真切如故。所以梦之印象具体真切。诗如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给读者展示的背景和形象是孤城荒郊外的小驿站处,在花开花落寻常之事时期,有时骑着跛脚驴赏梅或吹笛弄寒梅的穷书生求快活之情景。这有如纳兰性德词中说李清照“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一样。当时无暇顾及的事而后来回忆起来真是有趣。有趣的是像“庄生晓梦迷蝴蝶”一样,不知是“我解梅”,还是“梅解我”。三句皆为后一句铺垫畜势,第四句才落到实处为全诗主旨。诗情也推到了高潮。“狂”字是诗中的重点,这不仅与上三句联系起来了,也是画面和作画状态之客观感受的概念抽取统一。作者完全把自己融入了诗中,同时又体现了自己深厚的思乡之情。

 

其二:《画梅》

草间偷活到京华,不为饥驱亦别家。

拟画借山老梅树,呼儿同看故园花。

故乡难忘,但最难忘的是故乡“借山吟馆”前的梅花。王维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以梅花为故乡的重要感情寄托。白石爱梅而忆旧日印象,故必联想到故园之物。是爱故乡还是爱梅不得而知。真不知吗?所以全诗虽到最后才入正题,但前二句从叙事铺垫中以透露出其矛盾心情。故园虽好亦要别家,且北京还并不好,不好到什么样子。第一句说住在北京如在草间偷活一样,第二句提示在家还不愁饥呢。那为什么要来呢?为画尔。此处虽未提及,是一言难尽也。但人总得有理想吧。也正因这样艰辛,所以才想家呀。想家就想画嘛,画什么呢?当然画最能寄托故乡感情的梅树了。借山老梅印象最深,所以画面老梅树的特定形象显现于读者眼前,形象鲜明、感情真挚。至于梅树具体怎么老法,由于诗的容量而不可能像散文、小说一样描绘详细。这需要读者想象去补充。前二句垫衬畜势,后二句也融入了自己的精神情感、情态与具体爱梅快活的感觉状态。

其三:《倒枝梅花》一

十年梅树风烟净,不出高楼长不休。

飞雪半空花不辨,好枝高极解回头。

从白石(1919年)⑵定居北京后,北京一直军阀混战,故为风烟十年。当然也看到梅树长了十年。但虽“风烟”而却“净”。什么净,人格思想也,故以梅示之。且“长不休”也“不出高楼”,双关梅与人。今飞雪乱舞,使半空中白花白雪难辨,但解我心意的梅枝虽高极向上亦能对我回头。这里“雪”是冰冷的且又是“飞”的,此以比军阀猖狂。梅花比高洁之士,也与“净”联系。在当时,军阀的好与坏和花与雪一样难辨。但诗似是完全在写梅的形象而不露痕迹。如果

不从“风烟”、“净”、“十年”和“不出高楼”的暗示中分析与全诗的关系是难找到答案的,这就是诗的奥妙。前二句又写出了梅花积极向上的情味,亦同自己之绘事十年追求在不段向上长进。后二句写花解人意,回头顾盼的姿态十分形象、鲜明。“飞雪半空花不辨,好枝高极解回头”也和前诗一样,实是人会花意、人合花情,反说花解人意。可见画家的情趣与物俱化。同时也将梅与自己的感情融入在一起,似不知是“我爱梅”还是“梅爱我”。其中道理好道而因事不可道也。

 

《倒枝梅花》二

花发无辞天意寒,一生香在雪中山。

年深自有低心日,不欲教人仰首看。

为在雪山中香而不畏天意之寒,默默开放。后二句写老梅俯首近人,赋予梅花新的品格。这就不同于一般的文人咏梅诗之孤傲或言志。也从中透露出了画家谦和的品质。“梅花香自苦寒来”,有苦楚便自会有馨香。有馨香也不以定要孤傲。如梅树到年近时也要把香气主动送出去到人间,但不是为所谓高洁的名声。人民的艺术家白石老人便是这样做的,当他的画格颇高时也有时会把画与老百姓换几蔸白菜。所以也才有人民都爱白石老人之故。

其四:《枯枝红梅》

灼灼丹光姑射砂,东风吹得上梅杈。

老枝有态原无意,远胜玄都观里花。

诗看整体,重在审题。前二句红梅,后二句枯枝。以枯枝衬红花。春风吹来是嫩枝弄态,红花灼灼之时,老枝无需要去聚热闹。但正因为有老枝、枯杆,才使红梅花显得灼灼有丹光、有娇艳,色调神奇而又如仙女冰肌绰约。不仅如是,且还远胜过神仙居住处之玄都观里的桃花艳丽。诗之层次分明。虽前后二句各言其花与枝。第一句为强调花而前置,最后一句让人产生联想。同时花色、枝态,形象极美。老枝之态有意无意,这句最为虚灵,自然而又有趣。花色姑且还闪耀朱砂的光泽,鲜活得似弄春风。形态色泽互衬。使读者虽未见画,但极美之花、枝展现于眼前。作如铁之老枝无意有态须如《芥子园画谱》中讲的画梅枝要似癫似狂等。所以具体生动、细腻的形象感受描写,既是实写画面效果,也是自己的作画状态之感受描述。

 

其五:《墨梅》

通身铸铁净无尘,香墨缘来旧有因。

月下人看初恍惚,山中雪满更精神。

自知得地神仙窟,何必移根宰相门。

画入溪藤颜色古,无须东阁动吟魂。

此诗主旨在第一句,思想寓意全逻辑的哲学内涵把画上梅花与画家的品格气质统一了起来。“通身铸铁”是画家内在思想和外在性格形象与梅的吻合。这到底是梅,还是人。是画精神,借物质。“净无尘”是画家世界观容不得半点污秽的思想体现,也是画家对艺术美的追求中容不得半点瑕疵之性格体现。既梅、既人、既画,寓意深刻明朗。因人求洁,而画上梅花自洁也。因人骨傲而画上梅枝自傲也。第二句通过墨与画、梅与人的联系从而转向下文,他们之间的“因、缘”是“净”。“墨”是最黑最不净的,何故反“净”矣。墨如人一样,“净”与“污”可互相转化。(高明的写意画家对水墨、笔性的修炼,可以使墨迹画得有十分干净爽朗的感觉,否则相反。)故通过借画梅来抒发“净、刚”之意以显现之。第三、四、五、六句是两对句,律诗中的对句往往是情感的高潮,意象形象的精粹。上下两个对句又是形与意的转折。颈联是为在两种情况下的不同美的感受。月下

因暗黑,是神采韵味之朦胧美;山中因雪衬,使梅之傲气、精神爽朗的形象美。一柔一刚、一虚一实、一模糊一清晰的艺术感受。卢梅坡《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白石诗从此启发。颔联言近仙人所居而不慕富贵,深化品格。第七句又更进了一层,画些混乱的溪藤在其中更显自然、自由。乱藤之中,“梅”于其间更有古韵。所以最后一句无须文人们来吟诗动魂。林逋《山园小梅》“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白石诗从此而来。画中有我,画中是诗。

上面几首咏画梅诗,都有画家对自己画梅时的特殊感受、情趣、状态作具体的描述。都把自己融入了其中。并且都隐含着自己的爱国思乡之情和人格精神及思想感情的体现。这对湖湘人民及爱国主义人士的思乡、爱国热情和人格思想是无疑有着很大影响力的。(田正前)

参考文献:

⑴《齐白石画集》第21页,外文出版社1989年(八开)第一版1993年第二次印刷

⑵同上,第183页,1917年齐第二次进京,正逢张勋复辟。1919年齐第三次进京,从此定居北京。

(此文章《艺海》2007第2期发表)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