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东晨曦
[摘 要] 形式是艺术表达和传递自身意义与价值的要素。卢东的“荷塘”工笔系列,在艺术语言问题的关注、对艺术技巧、艺术结构美等诸多形式方面,都有独特的表现,形成工笔抒情写意的画风。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关键词] 工笔;“荷塘”;形式
卢东闲羽
一、引言
读卢东的工笔系列,往往被其形式美所震撼。工笔之为工笔,形式美应该是最基本、最本质的特征与价值。卢东“荷塘”美的形式不仅为服务内容而存在,不仅具有视觉冲击力,而且具有自足的独立性与审美性,标志着卢东工笔艺术语言的趋于成熟,标志着画家本人审美意识的真正自觉和独立,标志着画家本人内心对形式美的真正敞开和向往。
卢东池塘清清
画画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复制现实,它意味着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作者的源泉必须是自然、人和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事物。卢东出生于大汶口文化的发源地大汶口镇,村边的荷塘积淀了他童年的生活记忆与情境体验。一次,他去拜访朋友,无意中被朋友所在单位一方水池的荷塘之美所撼动,视觉与儿时的乡间荷塘空间叠加,产生了荷塘创作的强烈的原初冲动。从此,他与荷塘结下了物我合一的不解之缘。春夏秋冬,风晴雨雪,他独自与荷塘对话,开始了把握荷花具体形象原型和神情个性的写生。从“感官的眼”到“精神的眼”,经过文化意念重构,带着生命力的具体而生动的荷花形象,以独特的个性风姿映现在卢东的作品中,让人不仅领略了天地之有大美,而且领略了形式美的魅力。
二、疏离于日常语言特性的“荷塘”语言
西方形式主义理论认为,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达到一种审美认识,而是要达到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是靠陌生化手段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的。文学的价值就在于让人们通过阅读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在这一感觉的过程中产生审美快感。艺术语言陌生化是实现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文学语言必然打破日常语言的言说方式,用疏离于日常生活的陌生化的语言来言说。缘此我们体悟到,作为文学的姊妹艺术的绘画,也须打破日常语言(包括传统绘画语言)的言说方式,用疏离于日常生活的陌生化的语言来言说,卢东的“荷塘”语言,从肌质和色彩两个方面,艺术地体现了这种特征。
1.独特的“荷塘”肌质语言
肌质语言,即“肌理与质地”,指艺术作品中的个别细节描绘。英美新批评流派的代表人物兰色姆,在《纯属思考推理的文学批评》一文中,提出了“构架——肌质”理论。所谓“构架”指文本内容的逻辑陈述,也就是说,构架是文本中可以转述的主题意义或思想内容部分;“肌质”指文本中的个别细节,是不能转述的部分。在文学作品中,“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只有它才是作品的本质和精华。我们认同兰色姆的理论,认为与文本一样,绘画表现世界本质存在的能力,也主要在于肌质,而不在于构架,卢东笔下的“荷塘”系列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卢东的“荷塘”的本体存在,是被充分肌质化了的存在,可以说,肌质,是其“荷塘”系列的本质和精华。如《高秋》,卢东先是将画面主体荷叶画成了“方”形,其边缘线甚至近似于直线,疏离了日常荷叶的“圆”形和圆线,又使用独特的材料与技法绘制出荷叶的“肌质”,疏离了传统绘画的“荷塘”特性。他用绘画的各种技巧对其强化、伸缩、凝聚、错位,在勾出荷叶轮廓线后以色墨反复皴擦、冲撞、积染,甚至有些近于山水笔法,大面积的泼墨运用更与工细部分动静对比,将线条、色彩凝集为形式的“肌理与质地”之质感,体现绘画语言内涵的丰富性与张力,表现出荷叶的特殊“肌质”——恰似青铜器一样的锈彩斑斓,产生一种新颖、惊异的审美效果。它唤起读者对生活的新鲜感受,打破了人们日常无意识的习惯性,改变日常对待生活那种习以为常的眼睛,它以“方”形而锈彩斑斓的“肌质”与荷花一色、奇美。
“写意”语言 、“工笔”语言笔下的荷塘绘画,以陌生化手段疏离于日常荷塘,古已有之,且不乏经典之作,如八大山人《荷上鸭》,任伯年的《九思图》,等等。与我们熟悉的写意艺术大家笔下的“荷塘”不同,与熟悉的工笔艺术大家笔下的“荷塘”也不同,卢东的“荷塘”,以异乎寻常的陌生化手法将绘画语言形式进行了新的组合,引读者关注其荷塘的感性形式,使之处于新奇的感受和审美情绪之中。卢东在“荷塘”系列中,虽然以陌生化“肌质”手段疏离于日常荷塘,以陌生化“肌质”手段疏离于传统绘画中的“荷塘”,但是,其画中的荷杆、荷叶和莲蓬之自然肌理效果,却又明显地受到“永乐宫壁画”的影响,故而斑驳陆离,浑然一体。卢东画笔下,这些特殊陌生化“肌理与质地”的“荷叶”,是其荷塘画作的精髓,与使用云母诗意地进行精勾细描、不失通透地反复敷染出来的朵朵清纯绰约的荷花一起,使读者对熟悉的荷塘产生了陌生感,从而延长对之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强度,恢复了对生活的感觉,增加了审美快感。
2.妍丽的“荷塘”色彩语言
众所周知,“写意”荷塘画,曾是我们时代的主流,在人们已经习惯于接受荷塘的“写意”语言时,卢东却使用了色彩秾丽的工笔语言表现荷塘,将本来熟悉的“荷塘”变得陌生起来,既不同于日常风景中的荷塘,又不同于“写意”语言刻画的“荷塘”,使读者在观画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感受。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肯定了文学自身的形式美,陆机《文赋》提出“会意尚巧”、“遣言贵妍”的要求,其实也包含了形式美的要素。这些追求,也印在卢东作品中,明亮的金黄色和在泼墨冲撞下的墨色,展示着智慧和力量。婀娜多姿的荷花,闪烁着云母下的云之白色,高贵,典雅。色彩不是只表示物象的特征,而是画家情感的波动,卢东作品中无论是偏于金色的荷塘还是偏于唐三彩色的荷塘,大多暖色,皆画家对宇宙秩序和自然构造的显现和接触。卢东是一个真诚的求知者和爱美者,他笔下的荷塘“丽”而“妍”,是意象性色彩的流光映像。 (未完待续)
卢东
毕业于泰山学院美术系、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山东泰山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国画系主任,泰山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99年,作品《荷塘随想》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同年,作品《荷塘印迹》获中国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美术作品展政府最高奖——金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2002年《秋忆》获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银奖,并曾分别获4次全国铜奖,3次优秀奖,获山东省首届中国画双年展金奖、建国50周年山东省美展金奖、山东省高等院校美术教师作品展金奖。出版《花鸟名家——卢东》等10多部画册,在各类核心或重要美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1999年山东省文化厅记二等功一次。2010年被评为泰山学院师德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