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张若愚:静穆中的升华(图)

张若愚:静穆中的升华(图)

2013-02-21 09:33 文章来源:《艺树》杂志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张若愚作品

   罗丹曾经说过,美好的雕刻中,人们常常能猜得出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张若愚的雕塑作品蕴藏着音乐旋律般的优美、典雅,这或许是雕塑家的灵魂出窍使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其中也许暗涌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某种关系。从张若愚的创作轨迹寻来,作品中的形体逐渐趋于完美、温暖,在他最新创作的作品中人物的姿态更加地舒展,这也许跟创作者平和的心境有关,而这恰恰也是雕塑家内心深处最撩拨人心的旋律。

张若愚的雕塑作品呈现出学院派出色的写实技巧,却又超出严格意义上的学院派界线,在他的作品中,客观结构的忠实描摹不再成为焦点,而重新组合那些在学院派看来坚不可摧的物象结构,并使之成为一个个气韵生动完全超然于世外的人物形象,才是张若愚作品的闪光之处。这些形象渗透出艺术家对生命意志的表达。在他的作品面前,我们的想象力得以自由舒展,心境随着作品一起远离现实,让原本不安的灵魂得以释放。

有人说,雕塑的形式应该优先于内容。这是对雕塑艺术的一种偏颇认识。张若愚的作品在手法上有着精确的比例和严格的透视,同时也走向以人为中心,寻求人与外界各方面联系的精神层面,通过对这些联系的具象表达获得精神享受。

 

张若愚认为不掌握抽象就不可能做出好的雕塑。由于雕塑艺术不具备架上绘画般的对完整事件或场景气氛的表现力,因此这对于雕塑来说是一种局限。因此,出色的雕塑家必须具备把一个宏大场面加以抽象的能力;必须不断筛选和提炼出对艺术有决定性意义的部分;并凭借独到的艺术想象力加以表达。因此在他看来那些以创造各式各样“怪异形象”为出发点的当代雕塑作品就显示出了创作者艺术想象力的匮乏。

在张若愚的作品面前,我们的心态变得平静了,思维变得丰富了,内心被那充满着生命意识的形式所深深打动,他们仿佛有了生命,满足了我们的审美愿望和心理需求。雕塑艺术的意义在于其对所表现形体的完美、均衡、和谐的追求。张若愚用具象的雕塑手法概括抽象的精神世界,给人们的审美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他的作品是写实技艺的浪漫体现,是情感与理智的结合,在读解的过程中给人们带来极其丰富的蕴含及心理暗示。

采访者:艺树(以下简称“树”)
   受访者:张若愚(以下简称“张”)

树:您成长在一个音乐世家,这对您从事艺术创作有什么样的影响?
   张:我的父母都是乐手,童年的时光都是在剧院里度过的,我天生对音乐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够将听到的某一首乐曲转换成为绘画,表达我对乐曲最直接的感受。这些“作品”都是在乐纸谱的背面完成的,存了厚厚的几本,是我童年最重要的回忆。后来就开始进入各种绘画兴趣班学习,高考时义无反顾地将三个志愿都选择了广州美院,很幸运地考上了。大学五年的雕塑学习经历,为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但是南方的商业气息过浓,对艺术缺少重视,毕业后就很少再创作。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北京见到了魏小明老师,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成为了他的学生之后,我才真正知道怎样去成为一个艺术家,如何将绘画的语言运用
在雕塑中,而不仅仅是如何去完成一次创作。

树:为什么会选择雕塑作为您的艺术语言?
   张:选择雕塑的原因很简单,我是一个喜欢动手操作的人,而且比较在意于实物感知所带来的乐趣。雕塑的操作性和具备的物质感相比绘画这种平面的艺术形式来说更加强烈一些。在创作中,雕塑的创作与艺术家个人的体力的释放过程有着直接的关系。雕塑家的艺术年龄相比绘画艺术家来说更加短暂,在体力透支的时候,思维的活跃已经显得无力了,雕塑家本人在此时就要不断在体力和思维上超越自我,这样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树:您在创作中获得了什么?
    张:雕塑的呈现是十分全面的、立体的,观看者对它的审视比起绘画是更加严苛的,每一个角度的观看都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创作者的艺术功底,一个细节把握的不到位都有可能“露怯”。雕塑的创作过程更加地全面、艰辛,但完成后的那种荣耀、成就也是难以形容的。

树:雕塑语言与其他画种相比的特殊性在哪里?在作品中如何去掌控雕塑语言?
   张:雕塑的语言是极为抽象的,它其实是在用非常隐晦的语言去表达一个深远的主题。绘画更重视“瞬间”的感受,这是绘画最为重要并最具艺术审美和艺术想象的部分。雕塑却不同,它更像是一种慢动作的艺术,要经过长时间的琢磨和提炼。从一根作为支撑的木条、铁丝的选择,到一块泥巴的揉捏与塑性,经过梳理、概括和去除杂质,才能完成一件作品。

树:您的雕塑作品带有古典主义的唯美性,您如何理解?
    张:我信奉“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句话的价值。我喜欢永恒的东西,雕塑从材质上来说是永恒的。而有些情感对于我来说是永恒的,比如亲情、爱情……我不是为了雕塑而雕塑,而是不断尝试新的可能性,去拓展雕塑在形式上的突破性。我的作品是来源于自我情感的生发,用坚硬的材料去表现柔软的情感。

树:如何看待雕塑的当代性?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艺术创作的当代性?
    张:我并不反对那些更为激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以另一种方式对社会作出提问,它们更像是一剂良药。既然是良药就必定是苦涩的。我个人更加欣赏艺术的纯粹性,我希望自己的雕塑就像音乐一样,看似是最简单、最质朴的“旋律”,但交流性却是最强的。

树:作为一位青年艺术家,您觉得与上一代的雕塑家相比肩负的使命有什么区别?
   张:上一代的雕塑家,他们身上承载的更多的是社会、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而我们这一代可以活得像诗人、音乐家一样,更关注自身价值的体现。社会需要每一个成员参与意见,艺术家也要有社会责任感,他们也是比较敏感的一群人。但不同的艺术家也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表达方式。我并不擅长现实主义的那种冷近乎酷的客观,也不擅长以种种观念使自己跻身时尚。要还原艺术家在社会分工里的朴素本质即工匠。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