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艺术品市场如何规范,文物艺术品回流的问题,一直受到文物艺术品相关部门及行业的普遍关注,那么艺术品市场是否应该出台更加规范的法律法规?海外流失文物的回流问题是否是当务之急?就这两方面问题,记者对知名艺术品品鉴与投资专家吕立新先生进行了专访。
艺术品市场亟需规范
吕立新表示,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他举例说,如果在其余的经济领域骗取100万元人民币,这是严重处罚法律的行为,但是如果在艺术品领域,这种行为会被认为是一种“本事”,在一个法治社会,这种情况是不应该出现。吕立新说,自己曾多次呼吁,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够保障艺术品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国家早已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文化部在近十年来一直从事着起草修订《艺术品管理条例》的工作,作为立法委员吕立新在从事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识到,艺术品市场本身比较复杂,艺术品领域很广,想要单纯的靠法律法规规范市场难度较大。他表示,只要是有责任感、有良心的机构和个人都肯定热切的期望有这么一个有关艺术品的法律法规出台来规范市场,市场混乱影响和伤害的只有身在市场中的人。
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与西方相比的差距”这一问题,吕立新认为,西方艺术品市场比中国艺术品市场早形成多少年,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有多大。整个市场是否成熟不是卖出去多少东西决定的,而是在于市场的规范程度和服务态度,差距不是在硬件上,而是在软件上。正如,“同样是盖楼房,别人盖100层,你盖120层,这并不难,可是盖好了楼房归你管理的时候差距就会拉开,因此国内的拍行与国际大排行之间的差距也是如此。”
文物回流不必急于一时
在2009年巴黎佳士得拍卖会上,圆明园流失文物鼠首、兔首的公然拍卖激起全体华人的愤怒,当时中国法律界、文物界乃至全世界华人舆论的联动,可谓令国际文物界为之一振。然而最终鼠首和兔首依旧照常拍卖喊出了2亿元的天价。
继2009年巴黎拍卖这一事件之后,2012年的两起圆明园文物被拍卖事件再次受到中国社会的高度关注。其一,英国一家名为邦瀚斯的拍卖行官方网站公布,2012年11月8日其将在伦敦举办一场“中国艺术品”拍卖会,拍卖会上将拍卖两件圆明园文物,分别是“清嘉庆年间的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和“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声同“有”)。随展文件表明,两件文物的拥有者系侵华战争时期英方的上尉,于1860年被从圆明园带出。网站上显示,“清嘉庆年间的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估价为61万到100万人民币,而“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的估价为41万到82万人民币。这样一条新闻瞬息引起了轩然大波,最后,11月初邦翰斯拍卖行迫于舆论的压力发表声明,称这两件文物已被撤拍。
然而“邦瀚斯事件”刚刚平息,12月17日,在法国的一家名为艾德拍卖行又出现了一枚清乾隆皇帝专用玉玺以112万欧元的价钱被拍出手的事件。虽然艾德拍卖行并不承认玉玺是圆明园流出文物。但是据欧洲保护中华艺术协会透露,故宫博物院前讲解员说,这枚玉玺属于乾隆皇帝,确属圆明园流出。
近年来,中国流出文物特别是圆明园流出文物成了许多国外拍行的抢手货,由于现有的文物保护国际公约大多“文物流入国”并没有加入,因此导致了我国文物追索极为艰难。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拥有丰富的地上和地下文物蕴藏。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百余年的时间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为牟取暴利而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盗窃文物,近三十年流失海外文物数量是建国前流失数量的三至五倍,文物流失情况可见一斑。吕立新认为,对于文物回流的问题不必刻意去做这件事情,随着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逐步完善,文物回流则水到渠成。我们也看到近些年来很多的西方收藏家将文物艺术品拿到北京来拍卖,说明通过市场的规范性的提高和市场的逐步做大做强,整个市场必然向中国市场倾斜,那么到那个时候流失的文物自然会重新回到中国市场,再加之本民族的艺术品一定是在本土上才最有价值,如果暂时性流失,那么说明你的市场一定出现了问题,否则这些艺术品一定会在本土市场,比如中国画、中国的玉器,它们只有在中国才能真正的被读懂、被欣赏,国外又有几人能够懂得它们的文化、艺术价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