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刘威:让画面传达正能量(图)

刘威:让画面传达正能量(图)

2013-03-22 10:43 文章来源: 北京商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小微风》110cm×180cm布面丙烯2012年 
《小微风》110cm×180cm布面丙烯2012年

刘威对他的绘画并没有太多的幻想,在这件事上,他是个实在又实在的人。他从来不会“非常欣赏”自己的作品,反之,对于自己的创作,他看到的总是接下来要走的路。当他画出《旋转木马》、《远方》、《大丰收》等一系列作品之后,他并没有表现出对于成功的喜悦与满足,与之相反,他意识到如果不能将这些东西放下,有新的突破,他面对的将是终点。

于是他曾经希望,在这个展览中呈现一个新的自己,完全割舍之前的技法和情感,将崭新的画面带给观众。按他的感觉,应该是新鲜、明亮又不失饱满的淳朴气息,是一种黑夜的星空消退,白昼的日头照耀的感觉。可是他发现,这种感觉上的突变,并不能按他的意思来实现。之前的作品仿佛是堡垒而他置身其中,创作的过程,总是很难把这样的壁垒击碎。他感到了无比的沮丧和无能。

就像是乘舟于险滩,水面上有无尽的礁石,而你的选择,希望是什么?希望礁石被挪去?抑或希望水面高高涨起,没过礁石?

刘威选择了后者。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与反思后,他意识到,之前作品所拥有的特质,也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不需要去完全地拒绝,但他需要更深的成长。压在身体上的石头,也可以成为踩在脚下的基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to be”要比“to do”更为重要。

在画面中传达出正面的能量,是刘威的希望。在绘画上,他对自己十分苛刻。在他构思新作的时候,是需要有情感的。但是,只有情感是不够的,这种情感还需要被反复的敲打,以及十分严谨的推敲,直到思想和情感完全被对付过了,他才会开始这一件新作品的动工。所以在他的工作室里,有许许多多被涂掉的画。有些甚至构思和手感都不错,可是在刘威的眼中,继续画下去却没有什么意义,只能成为败笔,因为“先天不足”。

 

抑郁、躁动、黑暗、懒散,这些都曾经吸引过早期的刘威,特别是在他的大学时期。可是他很快意识到这些情绪不可能成为他的动力。用他的话就是“我不能一直抑郁”。所以现在的他,愿意去寻找可以长久支撑起他的东西。虽然无法准确地用言语表达,但是他感到,那是像光、生命一类的,积极的东西。可能这个选择有点与众不同,可是在刘威认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走的更远。

刘威分析自己的特质时曾这样说道:“在所谓的‘乡土气息’中,我喜欢‘乡气’,却不太喜欢‘土气’。”这让我想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湘乡风情,却清秀隽永,有一种透明透亮的感觉。这也许就是刘威所形容的“乡气”,仿佛余音绕梁,弥漫环绕,袅袅向上,带有生命的新意。不似土气仿佛带着浑浊之感,重重下沉,少了那一分透亮,多了一些腐败的死味。

通过与刘威的接触,我感到他没有停下。

他常常学习新的东西,也常常分析自己的欠缺。往往当有几张不错的作品出现后,他所想的并不是要就这个系列再多画几张,而是怎样打破这个局面,有更新的东西出来。当他吸收了新的东西,也不会固执地认为这些就是他要坚定持守的,然后就拒绝其他的东西,反而常常打碎自己的模式,好让其他的更好的东西进来。

有多少时候,人的一些小小骄傲,会成为他的高墙,划一个圈把自我限定在里面?而我看到刘威总是在努力地拆掉自己可以引以为傲的东西,为了不把自己限定在一个小的圈里。他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拓展空间。这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常常要舍得丢下很宝贵的东西。这也是一个没有穷尽的过程,因为是无限的。

所以刘威常常有深重的感觉,谈起他的绘画,少有赞美欣喜之辞,多是一些分析和对自己的要求。我想,这正是他“在路上”的样子。没有轻快的步伐,有的,只是一步一个脚印。也如同一株植物,外表上的繁茂是因为愿意往下扎根,并且是扎根于无尽的土地中。

虽然我不知道最终的刘威会成长到什么样子,但我充满期待,因为他愿意抛锚于无限。

李丛文(作者系艺术撰稿人)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