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墨缘书韵——王念堂、王明明、王卫明书法展将在京开幕

墨缘书韵——王念堂、王明明、王卫明书法展将在京开幕

2013-03-27 15:39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由北京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联合主办的“墨缘书韵——王念堂、王明明、王卫明书法展”将于2013年4月3日至11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

这是当今书坛难得的、颇值得一观的展览,汇集了王念堂、王明明、王卫明的真、行、草、隶等书体的精品力作70余幅,包括中堂、对联、扇面、手卷等丰富的传统书写形式,内容则多以前人之经典诗词、名言警句为主。此次父子同台,可谓别开生面,我们不仅能看到他们书艺本身的成就与高度,品书法真味,同时展览也向我们诠释了作为有两千余年历史的艺术形式,书法依然是承载传统文学经典的最佳方式。更为难得的是,展览还会引发我们对文化传承、艺术创作、子女教育等方面课题的思考。

王念堂先生乃当代著名画家、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美协主席王明明之父,其人生之路可谓起伏坎坷,亲历了国难动荡、十年浩劫、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发展变迁。先生自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与熏陶,喜好文学,擅长书画艺术。他十五岁便只身从山东蓬莱老家闯了关东,在丹东做过学徒也当过账房主管,一九四八年春,刚过而立之年来到了北京(当时的北平),曾担任造纸厂总经理,公私合营后又被下放到车间劳动,“文革”时也未能幸免牵连,被抄家、遭批判,直至改革开放,才得以落实政策。不管人生的道路多么曲折、艰辛,但先生一直都没曾放下自己的文艺梦想,因生活所迫,虽不能从事文艺专业方面的工作,但几十年来却笔耕不辍,利用业余时间充实学养并坚持从事书法的研习与创作,把“笔墨纸砚”视为人生一乐,在他这里,书法创作是修身、养性、养生及书写自己人生感悟的手段。因此,他的字里行间没有半点世俗、浮躁、功利之痕迹,字体廋劲,丰筋神足,风骨尽显,率真豁达间暗含着一股沉静、坚韧之气,是其个性的浓缩,也是其人生的写照。细而品之,其书汲取晋唐行楷笔法及神韵,法度、章法严谨而不失灵动,心、手合一,将书、诗、情、境有机地融为一体。毫无疑问,他触及到的是书法的根本。让先生兴奋而激动的是,一九八零年代后,年过花甲的他终于可以专事自己的梦想“专业”了。现在,老先生已高寿九十六岁,伏案笔耕依然是他的日课。

 

而在王念堂先生的眼里,孩子们的成才才是自己的最大成就,经过他的精心培养,家里走出了王明明、王绿霞、王卫明等艺术名家。因为自己在文艺方面的眼光,在启蒙阶段王念堂先生就能及时发现孩子们的艺术天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子女们学艺不遗余力,克服一切困难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及学习环境。在先生对艺术的认知中,有种强烈的意识:必须要立足于传统,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品格、学养及艺术感觉,品格、学养是根本,感觉是前提。他还深知一个道理,就是学习艺术必须找大家,起点一定要高,第一口奶非常重要!于是他就带着孩子到处寻访名家大师,想方设法叩开多位名家之门,先后向吴作人、李苦禅、徐之谦、顿立夫、启功、康殷等先生求教书艺,名家大师们的殷殷教诲不仅使孩子们受益匪浅、进步飞快,他自己的书艺也跟着不断提升。

王明明从小便是远近闻名的书画神童,儿童画作品屡屡参加各类国际书画大展并数次获奖。因受到良好的家学影响,又得到李苦禅、吴作人、蒋兆和、刘凌沧、卢沉、周思聪、姚有多诸先生的点拨,使他更明白为人为艺的道理,养成了谦逊、平和、含蓄、执着的个性,这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人最可贵的品格,因此在艺术创作上,王明明始终能保持着一种朴素情怀。与父辈不同的是,他可以从事艺术专业工作,在创作上,其博综邃于艺,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皆有所涉,亦都咸自成风,成为当代中国画坛之大家。绘事之余,王明明一直没有停息对书法的研习,他深知书法于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性,认为书画同源,线是画之骨,如果书法不过关,线条必然立不起来,画则瘫软无神。于是他临碑读帖,醉池数十载。今看其书,早已不是为画而书了,已达到以书表情、独立成艺的层面,其用笔劲厉、欹正互出,书风古意盈然、闲和平静,一股扑面而来的文气与静气,彰显了其儒雅、练达、通透的境界与才情,于喧然闹市中开辟了一片沉稳而又不失清灵的净土。

 

王卫明为王明明小弟,他的艺术启蒙阶段和王明明的经历有些类似,三、四岁时便开始跟哥哥姐姐们一起画画,画的水墨画概括大气,寥寥几笔便能画出对象的神采来,作品也经常参加国外的儿童画展亦多次获奖。“文革”时期,因为无法画画,王念堂先生便让孩子们在家里练习书法,王明明习楷书和隶书,王卫明初习楷书,不到一年,一天他偶然试了一篇隶书,被父亲发现了他在隶书上的兴趣与天赋,于是引导他往隶书方面发展。不想,他这一写就是五十余年!其遍临《曹全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张迁碑》、《华山庙碑》、《石门颂》、《西狭颂》、汉简、《痤鹤铭》以及清代伊秉绶、近人王福庵等名帖墨迹。如果说刚开始时王卫明还是在完成父亲、老师布置的任务的话,随着逐步深入,他渐渐地品味出隶书的外在之美及内在之魅,写字于他来说不再是“任务”了,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不自觉间进入到了一种非常轻松、自如的状态,于是很早在书法方面便有了自家的面貌,成为当时最为年轻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得到吴作人、启功先生的赞许与肯定,并寄予厚望。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文化亦慢慢交流了起来,王卫明以最为年轻的中国书法家身份多次参加“中日书法交流展”。通过对书法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王卫明发现书法需要文化的滋养及书法以外的养分,而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的逐渐势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书法创作,当下很多专业书法家缺少了前人所具有的人文底蕴,把书法变成专业,“专业”水平反而并没有得到提高,失去了文化精神的供养以后,和前人差得越来越远,作品太流于表面,只剩下了技法与形式。在这种情境下,王卫明主动地把自己的创作置身于文化的积淀之上,非常注重内修,放弃安闲、稳定的工作,继续到中央美院学习及留学日本京都大学深造,拿到了中国绘画史及佛教绘画史的博士学位,并有多种研究专著面世。学养的增高不但坚定了他的传统信念,同时也进一步滋养了他的书法。与父辈、兄长一样,王卫明对于名利看得非常淡,一直在完善对自我人格的塑造。他不刻意去搞创新,不强调“表现”,而是自然地去流露本真。如此,他的“我”反而出来了,其书隽秀、纯净而内敛,甚至还显露出一点简淡与平凡,个性于此显露无遗。

 

王家父子在完善自我艺术创作的同时,皆不遗余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多年来王念堂老先生热衷公益,身任北京城南书画会会长,长期组织会员进行书画观摩和研讨,培养后学,先后把书法艺术带到日本、新加波、韩国及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王明明身任北京画院院长,在画院的建设上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彰显格局与高度,使画院成为当代中国画创作、研究、传播的重要力量,为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在北京画院已经成为为全国画院发展的样板;王卫明现为日本高校教授,教学、创作、著书立说,一直在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与推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王家第三代、王明明之子、曾接受过西方文化教育的新一代文化青年王加在本次展览的前言中写道:“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世界大同’的全球化、一体化趋势,中国的传统书画艺术已经渐渐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浮躁社会中演变成了标准混乱、法度缺失、边界模糊的艺术门类,而传统艺术的传承则往往被忽视,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建立在所谓‘艺术’之上的极度突出自我的所谓‘标新立异’。正因如此,祖辈和父辈们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决心与努力才显得弥足珍贵”!

的确,我们今天在这里回味传统,并非是对陈旧的眷恋,而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的一种坚守。我们不能陷入认识上的误区,不应该把优秀的民族传统视为包袱或绊脚石,其反而是我们发展、创新的基础和自信心的来源。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