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标题中有个“打”字,需要强调的是,当代艺术市场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打出来的。因为当代艺术是一种新事物,一直处于被旧思维包围中,只有奋起冲击,才有可能拼出一条生路。
首先,我们有必要理清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界限。如果说传统艺术是阶级社会里按照规定套路实现贵族身份的象征或精英的自娱产物,那么当代艺术就是当代社会里,开放地利用各种方法、媒介,立足于人的平等生存观念的思维产物。所以,当代艺术总是处于不规定、不设限的“开放”中,这样的艺术是鲜活的,具有不间断输出价值的可能性,因而能够另类而开拓性地站立在市场中。
从市场运作理论来说,当代艺术不像传统艺术那样买卖的只是有形的艺术品,而且还包括无形的艺术品——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具有发散性和流通性,它可以打破传统艺术存在的空间范围,可以走向大街、商场、娱乐场等公共环境,可以和其他产品或服务一起出售,成为流通的商品。但它又和一般商品不一样,因为它有着比一般实用性显得更为重要的思想价值,且这种思想价值是具有冲击性的。我们通常认为商业空间会弥漫着消费主义的诱惑,消费主义是隐形操控的机器,可是当代艺术融入商业空间的目的是去对峙这个空间,迎合只是一种手段,迎合的目的是要销售它的价值。从这个层面来讲,当代艺术是一种营销方式(是一种反控制的分享式营销)。
价值本身具有冲击力,因为价值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指向的是未来,按照时间发展的线索来看,过去和现有的东西早晚会被将来的东西替代,只要理性和有计划地勇敢去思考和行动,当代艺术的经验可以引导和征服腐朽落后的价值观,征服的过程也是赢取利润的过程。
当代艺术市场需要按照符合当代艺术的特征去建立市场。从市场对象来说,它不应该只针对某些固定人群,比如说它不能像传统艺术那样只是贵族或上流社会的玩物,而是立足于所有人的思想产物。很多画廊、经纪人、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高端收藏家看重并购买,把所有力气都往这方面使。可是中国很多藏家的接受能力实在太有限,因为藏家这个人群接受的教育通常是比较传统的,至少很多人非常留恋传统,这与中国的财富分配规律有关系。一般中国人只有在这样的传统氛围中才能获得足够的财富,但是在全球文化相互影响和共享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价值观虽然强大但也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我们找到了钥匙就可以实现。
近几年来,一些艺术产业公司和艺术家积极发展艺术衍生品,让更多的人买得起艺术品,把艺术的价值向全社会输出。也许大家会觉得,他们输出的只是些有点艺术味道的日用品。其实艺术并不是什么高贵的产物,它本来就来自于日常生活。当然,我们的艺术衍生品行业还有待提高,不能仅仅生产一些装饰品,而应该让思想的火花飞溅到我们的生活中去。在“原作”概念死亡之后,一切的延展、衍生都是原作。
当代艺术市场的买卖关系是多元的,不只是藏家和卖家一对一的关系,还可以是多对一的关系(包括间接的多个对象对应一个卖家的关系)。只要能够对人群或社会产生思想效应,各种方式都可以尝试,比如艺术品基金,通过严格的管理流程、规模化的投资和专业化的决策为投资者获取最大收益的计划;文交所,拆分份额的运营模式让更大的群体涌入市场。这些都可以尝试,当然我们在做尝试之前应该确保有持续价值上升空间的作品投入市场,还应该对市场发展空间进行理性评估。只不过很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基金和文交所都在做很不专业的炒作,炒的都是些徒有虚名或者没实力却想出名的人。最后砸了自己的脚,还影响了全行业。其实基金和文交所等新的运作模式本身没有问题,找准价值塑造的对象,实行科学合理的操作方式,完全可以推出大艺术家的。所以,炒作也需要选择。并且,选择就是创造,创造就力量。
为了确保让自己的艺术能够更好地进入社会,当代艺术家应该适时利用新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营销方式。如果认为自己是一个有思想的当代艺术家,他就有必要让自己的生产方式超越传统的私人作坊,还可以让自己的独立创造转变为团队创造,这样还不够,还需要借助足够的优势资源,合作共赢。今天是个充满机会的时代,但也是个垄断机会的时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只有强强联合,扬长避短,才能把自己的价值“打”出去。与其说,当代艺术是一种艺术,不如说是一种有价值的实践,其实这些“艺术”外部的要素比艺术重要多了。
虽然说市场是命根子,但艺术家也不完全是商人,如果和其他商人一样则将陷入传统模式的圈套,这并不适合有开拓力的艺术家,但艺术家也不能仅仅拿创造力去不做思考地开拓,否则将四处碰壁。所以,当代艺术家是思想家和商人合体的新人类,他是在冲撞市场的过程中融入市场。
(作者王栋栋为艺术评论家,《德美艺刊》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