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彬,归“o”以后NO.3,80x80x10cm,莲蓬、胶、漆,2012-青年艺术100提供
“出名要趁早呀,来的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张爱玲。
梦想与现实,哪个更重要?精神世界的渴求在物质世界的压迫之下,还能坚持多久?艺术不是商品,是被无数次谈及的高贵精神食粮。但艺术终归是虚无缥缈的,是需要有一个载体来承载的,而承载艺术的无疑是那些可以摸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品。艺术品一旦进入市场领域也就不再高高在上,沦为商品也就成为它的命运之一了。而所谓命运,不可逆转,只可顺应。
“北漂”并不只在今天
当然,今日之成就是很多艺术家在当年所没有预想到的。毕竟在穷困潦倒之时,一无所有的他们除了落满灰尘的作品还是作品,鲜有的几次展览也都因各种原因而草草收场。即便能在一次展览当中卖出几件作品,但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显然不是他们所期望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和能够继续画下去,也就成了当时所有艺术家的日常目标。在没有固定收入的状况下,很多来到圆明园画家村的艺术家往往在坚持了几年之后,最终因生存问题而被迫离开北京。随着画家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慕名而来的艺术家也越来越多,本就僧多肉少的聚集区里也变得混乱不堪。原本将房屋出租给画家的当地村民希望收回房屋或者提高房屋租金的行为也让画家们的生存困境雪上加霜。
“艺术家去画家村是为了淘金”。这是对于喜欢扎堆在圆明园的画家们一种极为错误的看法。可以说,圆明园时期的艺术家是艰苦的,当然,当时所有从事职业绘画创作的艺术家都是艰苦的。这种艰苦不只是我们今天所能感受到的来自于物质生活的艰难,更多的是来自于社会观念的束缚。在今天,当代艺术已经逐渐被公众社会所接受,艺术品尤其是当代艺术品也已经成为艺术品交易市场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时,艺术家还是一个很神圣的称谓,居住在画家村的艺术家是没有资格拥有这一称号的,画家是对他们的通称,而“盲流”则是他们的另一个身份。面对着随时被驱赶的命运,最早的一批当代艺术“北漂”人用对艺术最纯粹的追求和对梦想无限的渴求坚持到了今天,而功成名就后的名利双收则是对这种付出最直接的回报。
1992年12月17日,艺术家王秋人撰写了《圆明园艺术村自由艺术家宣言》,这应该算是国内关于当代艺术自由创作最早的宣言,虽然全文均由艺术家王秋人一人写就,但如“黎明前地平线上的曙光已慢慢升起,照耀在我们的精神之路上。一种新的生存形式已在华夏大地上的古老而残败的园林上确立!”这样的文字却也喊出了当时所有艺术家的心声。
虽然圆明园画家村最终未能保留下来,但在将生存方式以文化的高度借助宣言形式提出之后,艺术与生活的结合方式便已在中国生根发芽,而后国内无数艺术家聚集区的出现,也可以看做是这种方式的再发展。
前赴后继的“北漂”大军
在1995年圆明园画家村被迫解散之后,北京又陆续出现了数个艺术家聚集区,从东村、宋庄、费家村到草场地、798,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踏上了属于他们的“北漂”之旅。虽然在今天,很多当初的画家村已经消失不见,更为年轻的艺术家也不再局限于在艺术区生活与创作,但源自圆明园时期艺术家的“北漂”梦却依旧在继续着。
2005年,国内当代艺术的突然爆发让很多人惊叹不已。艺术品市场化的进程在一瞬间摧毁了很多人对于当代艺术的认知,一件作品从无人问津到天价购买被无数人看做是泡沫满天飞,但泡沫的横行也同时摧毁了很多本就不甚强大的小心脏。疯狂,是很多人对于当代艺术市场爆发初期的基本感受。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被捧为明日之星,展览、订单应接不暇,创作成为机械的复制,市场成为评判作品价值的唯一标准,甚至一些还没有毕业的美院学生也卷入到这一狂潮当中。那是因为一些美院教授是那些懵懂少年效仿的对象,上行下效,他们的热衷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促成这些学生的狂热。安心创作已不可能,跟着市场的大潮走吧,弄潮儿是一个多么具有诱惑力的称谓啊!然而,好景不长,艺术市场的疯狂最终在金融危机面前被打得支离破碎。大浪淘沙之后,泡沫被留在了沙滩上,空留下一个美丽却又毫无内在的躯壳。
艺术品终究是无法与市场割裂的,而在两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之中,艺术市场为艺术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作为回报,艺术品也为市场带来了足够的关注,当然,利益作为纽带,一直就未曾离开。
当代艺术在市场领域的繁荣所吸引的不仅是资本,还有那些怀揣“名利欲望”的追梦人。画画或者艺术创作在今天还能成为多少艺术家的梦想?这是一个疑问。今天的艺术界已经进化得足够完善,有核心的圈子,有统一的价值观,有明规则也有潜规则,有方法(理论)也有办法(行动)。在这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当中,金字塔顶端的人群掌握了足够多的资源,从而成为这个圈子里的话语权掌控者。
年轻艺术家作为后辈自然要从头做起。本分做人,老实做事,拜码头讲师承,进京“北漂”如同当年的“赶考”一般,被看做是个快速出人头地的捷径。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劳而获也是我们所摒弃的陋习,但不得不承认,“北漂”的确是一条康庄大道,至少在很多年轻人眼中是这样的。
资源集中,“北漂”之路势在必行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以及宣传中心,其拥有的各种资源显然是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虽然我们仍旧习惯性的将北京、上海、广州视为国内艺术领域的一线城市,但不管是从艺术机构的生存率还是艺术品拍卖所占比重,以及艺术创作群体的数量,上海、广州都与北京有着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在艺术领域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北漂”群体的不断增多。在不断壮大的“北漂”群体当中,被视做“八九点钟的太阳”的年轻人自然不甘落后,纷纷踏上各自“北漂”的寻梦之旅。
现代主义看巴黎,后现代艺术在纽约,而在当代艺术领域,北京无疑是世界范围内最为重要的城市。据不完全统计,北京拥有国内80%以上的艺术资源,这其中包括了艺术机构、艺术品拍卖公司、画廊博览会、艺术区以及最为庞大的艺术创作群体。过于集中的资源虽然能够为梦想的实现提供足够的机会,但同样也会带来更为残酷的竞争。应对残酷的竞争需要很多,智慧、才华、意志、交际甚至是体力都将决定你能否在看上去很美的“北漂”路上走得更远。
当代艺术市场的繁荣为年轻艺术家塑造了无数个可供参考的标榜。明星级艺术家大受追捧,甚至被无限制的夸大,拍卖市场中动辄百万千万的艺术作品,更是为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点燃了心中熊熊的烈火,让他们前赴后继地涌入到市场的怀抱之中。
与“青年艺术100”不同,由德美艺嘉推出的“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则更为强调对年轻艺术家的长期推广。该计划为期5年,参与其中的艺术家人数多达300余人。在这5年期间,德美艺嘉将不定期地为这些艺术家提供展览机会,同时每年还会举办一次固定的成果展。在为艺术家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也会对其1年时间内的艺术创作进行检验。据悉,该计划中的艺术家并非一劳永逸,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依旧存在。
出名要趁早,年轻的艺术家在被迫选择“北漂”的同时,其实也是在进行着一场有关生死的赌博。成则成矣,败亦败矣。
(文/记者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