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马士达——“印”不惊人死不休(图)

马士达——“印”不惊人死不休(图)

2013-04-15 09:13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马士达(已故)篆刻
释文城中增暮寒

我们评论书法篆刻家往往爱用“文人型”或“艺术家型”等等来分类,而对马士达兄我觉得不可列入此种参照系中来归类,而是“人本型”的。他50岁时刻过一方印“来自田间”,这其中包含着他所向往的境界。为艺本真,为人真诚,是他的艺术境界,更是他的人生境界。平实真诚是他给同道们留下的印象,他不以名家自矜,也不类当下一些艺术家戴上假面具装神弄鬼来蒙世。在篆刻中他以汉式为基础,在平实的恢弘大度中见匠心独运。他说:“盖篆刻字法以通用易认为先,章法以匀称为要,通用中融入个性,匀称中加以变化,方能去平庸、见意趣、见性情。”在横平竖直汉式的基础上,他多方融合,如封泥的斑驳古貌、吴昌硕的厚重苍茫、齐白石的霸悍淋漓等等,他以自家性灵摄取前贤精华糅合贯通,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去表现前贤精神。他承传前人又不拘泥于前人形式与技法的模式,他融入当代又不去随波逐流。在总体审美意味的平实大度中,在若不经意的自然天成中,其具体技法却用尽机巧。他不但重视印面大效果、重大的章法形式对视觉的冲击力,同时重细节的刻画,重细节品读中的耐人寻味,可谓致广大而尽精微。

 

 

具体时间记不得,大约是十几年前,一天晚上到士达兄家做客,在他工作兼居住的逼窄的家中,论及书法篆刻,他谈笑风生,海阔天空,一点也感觉不出他平日给人“讷于言”的印象。当话锋涉及印面残破时,我说印面作残破各有高招,就印面效果推测,吴昌硕印面之残破似为磨擦修削而成,邓散木似用刀刃作残,而来楚生则用刀柄作残,士达兄印面作残效果奇特,不知用何法?他笑着说出了自己印面造残之法:将粗沙粒撒在厚玻璃板上,将刻完的印面需制造残破处在粗沙粒上敲击,取得人为的“天成”效果。此法非前人所传,当是他自己在实践中试验所得。多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论做印法》,将篆刻技法篆法、刀法、章法之外又增一“做印法”,即用非刀法的手段完成印面效果制作,以增强全印整体的金石气氛,一如音乐中节奏与旋律之外的和声效果。对此论士达兄深表赞同,原来他早已在创作中用非刀法的手段来创造印面的斑驳古貌。如用诗家作比较,士达兄的书印更近沉郁苍茫的杜甫诗,而与天马行空的李白诗有所不同。他的印以大写意的面貌出现,貌似自然天成,而背后凝聚着作者呕心沥血的反复推敲苦心经营,其创作过程有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苦吟味道。从这个角度看,他印中的形式与技法虽有许多齐白石的元素,但精神上更近吴昌硕。我在一篇文章中将吴昌硕与黄士陵的印作比较时说,吴昌硕是用工笔的手段完成写意式的作品,而黄士陵则是用行刀爽爽的写意手段完成工笔的效果。以此对应士达兄的篆刻,他也是用工笔的手段来制造写意的印面效果,每方印都凝聚着他的才思与心血,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甚至经过刻复磨、磨复刻的过程,所以他留给后人的都是精品之作,是真正的艺术创作。

如果用儒家的中正冲和之美,如孙过庭所说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那种美来衡量士达兄的书法篆刻,显然不合。他的书法篆刻创作的探索与成熟发生在当下“书法热”的30余年,这也正是传统的书法篆刻从书斋走进展厅、从文人圈子走进大社会的时期。士达兄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审美特征一方面出自他的气质秉赋,另一方面是他自觉或不自觉融入时代的结果。当代展览中的书法篆刻创作如果过于拘泥于文人书斋中的“雅”,或会流入一种孤芳自赏的小格局;而士达兄的书法篆刻在追求一种“大雅”,这大雅是本真与自然的大道。

我与士达兄是有缘分的。十几年前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篆刻学》,我有幸与士达兄并列为主编,是出版社的信任,也是我们两人的宿缘。如今提起笔来在士达兄的遗作集前写点文字,不觉伤感,斯人音容笑貌宛然在目而人已作古,面对他光彩四溢的书法篆刻作品,慨然而长叹!这些作品是他人生的记录、生命的延续,当在书法篆刻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