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一场“人性与爱”的展览,开启了李自健的全国巡展。3年后,艺术家在国家博物馆北区展厅,以一场同样的“人性与爱”主题展览为巡展画上句号。
很多人在观看李自健展览时,都会泪流满面。一位做了40多个小时车来到北京观看画展的新疆观众,在看到李自健的作品时几度落泪。在画展中,李自健习惯将留言册放在展厅中,让观众写下他们的感受,这样的留言册已经有上百本。采访中,李自健从上衣兜中,拿出那位新疆观众给他的用信纸写成的几页留言。“由于展览太忙,一直没有时间看,但我一直带在身上。”李自健表示,在回长沙的飞机上,一定会把留言一字一句看完,并记在心中。
李自健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小工商业者家庭,早年家道中落,在十口人之多的大家庭中,度过了艰困坎坷的童年。苦难的人生,磨练出画家坚韧顽强的意志与纯真善良的品性。多年来,对绘画艺术的执着追求,也形成了他真实质朴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1993年起,李自健曾三度开启国际巡回个展,走过了30余个国家和地区,总历程绕地球3周半。在如此高的办展频率下,画展主题却20年不变,只有“人性与爱”。李自健表示,这些“人性与爱”主题的作品就是要让大爱以艺术的方式让全世界看到。然而,让李自健在1993年产生巡展念头的却是自己创作的那张巨幅油画《南京大屠杀》。画中展现1937年日军在南京的屠城暴行。阴暗的画面效果与艺术家此后创作的作品大相径庭。李自健说:“表现出人性最阴暗的一面,才能使人性中的真善美无限放大。”
今年已接近六旬的李自健,在结束国博的展览后还将开启第四次全球巡展,历时5年。他表示,这种“艺术游侠”式的生活,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倔强的他将一直走下去。北京商报记者刘洋
对话李自健
北京商报:您已经三次举办全球巡展,对于本次历时3年的全国巡展,在您看来这样的生活是否已习以为常?
李自健:现在的状态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我太太也很配合,与我一起过这样的生活。我不喜欢安逸和没有变化的生活方式。
我认为,生活应该是不断地有收获,不断有新鲜、刺激,过一种云游四海的生活。当然,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游历,在这过程中既学习,又能得到释放,释放之后会收回很大的能量。这样也能展现生命的价值。
同时,通过这种生活,可以让很多人看到我的作品,也能够向他们传递我作品中的情感。
北京商报:您展览中的很多作品都是从藏家手中借来的,而且,据了解他们很愿意让这些作品参加展览。
李自健:是的,他们都是一些稳固的藏家,因此才能将藏品拿出来支持我举办世界巡展。我认为这样的做法对于藏家也是一种释放和提升,一方面可以与更多的人分享作品,另一方面,也是将作品中的感动和温情,传递给更多人。
北京商报:“人性与爱”的展览主题您坚持了20年,是怎样的情感让您如此坚持?
李自健:“人性与爱”主题是我准备一生从事的主题,这条创作之路是我走出来的,而且其中体现了普世的价值。我认为,艺术家在订立目标时,不应该仅仅把自己的成功放在首位,而是应该将社会效应与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体现出艺术家的责任感。艺术家不应只经营自己的小圈子,而应该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用自己的艺术展现民族文化的精髓。
北京商报:您如何看待自己这种写实主义风格作品?
李自健:如果说绘画技术,其实来源于西方绘画,但我要画的是不一样的感觉。国家博物馆是一个大的试金场,全世界优秀的艺术品都会在此展出,因此观众看到作品时会进行比较,东西方绘画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我们呈现出的应该是具有中国情感的写实作品。因为我们生活在中国,身上流着中国人的血液,同时我们的文化具有几千年的传承和积淀,打上的都是中国人的烙印,因此我们在表现写实作品时,只要我不是完全模拟它,只要我的意识还在,实际上就会带有中国特色。北京商报记者刘洋
李自健
职业画家。1982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年旅居美国洛杉矶。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海外特聘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