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文彭草书《雅琴篇》卷赏析(图)

文彭草书《雅琴篇》卷赏析(图)

2013-05-09 08:45 文章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文彭草书《雅琴篇》卷局部

文彭草书《雅琴篇》卷局部

王世贞对明代中期以后的书坛曾有过“天下书法归吾吴”这样的感叹,我们由此可以联想到以祝、文、陈、王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在成化至万历这百余年间的人才辈出与异常兴盛。在“吴门四家”之中,文徵明可谓是关键性的人物,他师承沈周、吴宽,与祝允明、唐寅为同辈挚友,门生中又有陈淳、王宠、周天球、王穉登诸家,于书画一隅的影响力直至崇祯朝而不衰。

以才气论,文徵明在吴门诸家中并非最高,但依靠其深厚的功力和极高的威望主持吴中艺坛数十载,至90岁时犹临池不辍。而与其自身的艺术成就相比,他的教学成果似乎更值得后人称道。在他的众多传人之中,长子文彭便是受其影响最深且又能不拘家法,“青出于蓝”的一位。  

关于文彭的学书经历,明代许穀在《文国博墓志铭》中有详细的叙述:“先生字学钟、王,后效怀素,晚年则全学孙过庭,而尤精于篆、隶。”从文彭众多的传世书作中,我们不难体味出他取法的广博及书体之全面,在良好的家风和浓郁艺术氛围的感染下,其眼界与笔墨功力自会高人一筹。但更为难得的是,他并非如周天球、王穀祥等同门一样以逼肖文徵明之书风为能事,而是通过对其父以及其他吴门师辈的学习,透过作品本身,逐步体悟各家的成功之路与形成个人艺术风貌之要诀,从探寻古法的角度自觉地避开了书风趋同这一创作误区,达到“师心自运”之境。扬雄曾云:“书,心画也。”作品格调的高低其实是由“心”来决定的,若只知一味模仿或以师风作为艺术的终极追求,便自然无“心”可言,这也是很多学书者乃至一些书家的局限性。文彭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能突破这种局限,在书作中展现出不同于乃父的张扬与挥洒之态。王文治评文彭书:“精熟不如父,而萧散之气则远过之。”可谓一语中的。其实依笔者拙见,以文彭的造诣并非不能做到“精熟”,只是他于“精熟”之外似乎更注重作品内在的古韵和自出机杼的情趣罢了。

 

 
在文彭的各体书作之中,当以草书最见性情,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草书《雅琴篇》长卷为其代表作。该作纵38厘米,横475.5厘米,纸本,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腊月62岁时所书。此作于章法上跌宕起伏,欹侧生姿,动感十足。前半部分整饬灵秀,字密而行疏,笔致轻盈飞动,提按明快,于行笔中呈现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毫无滞涩突兀之感。其转折处蜿蜒通达,若涓涓流水清丽洒落,与所书内容有相融之感,使观者仿佛置身其中,被悦耳沁心的悠扬琴声所打动,忘却烦愁。而随着书者的手感和创作情绪的投入,作品的基调也逐渐由小巧精致转向舒放壮丽,且字速在不断地加快,运笔屈曲回环,空间布白也愈加疏密有致。如“楼”“台”“舞”等字以奔雷坠石之势矗立其间,尽显豪迈之气,其点画的线质更随之坚实苍劲,似“老树枯藤”,使作品在疏密、收放、用笔的枯润等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丰富的层次性与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然必须指出,或许由于一开始的拘谨以及笔毫性能等原因,使此作中显露出些许圆巧与纤弱感,又或许因为他在渐入佳境之后的走笔迅疾而导致一些点画有急促、漂浮之嫌,但这些问题显然是属于技术层面的。“技进乎道”,然终非道也。对待文彭这样一个有“心”之人,若仅站在“技”的角度来品评、指责,便显得有些片面,舍本而逐末了。

由于文徵明在书史上的极负盛名和巨大影响力,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彭在书法领域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但对于他这样一个不随人脚踵的艺术天才而言,必会有其释放夺目光彩的广阔天地,因为历史是公允的,是不会掺杂任何私人情感的。文彭的不懈努力将明代的文人篆刻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被后世尊为文人流派印的开山鼻祖,便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文彭(1497-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以诸生而久次贡生,后授秀水(嘉兴)训导,擢南京国子监博士,世称文国博。精篆刻,与何震并称“文何”,著有《博士集》二卷。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