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谊
近年来,北京李建春的书艺在业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称道,这并非仅仅是由于他在第三届“兰亭奖”、全国首届篆书展、全国首届手卷展等一系列展览上相继获得殊荣,更大的成因在于,李建春的篆书艺术从成长期已经进入了成熟期。李建春脱颖而出并非偶然,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路子正。建春习篆是从清代诸家邓石如、吴让之小篆入手,进而上溯秦李斯、唐李阳冰,融会贯通。时下攻习小篆者,取法资源无外乎两大趋向:一是秦汉到唐代李阳冰等人的篆书,其特点是高古规整,但用笔精纯单一;二是取法清代诸家,注意用笔的丰富性,追求强烈的书写意味。建春选择的是后者。清初王夫之《周易外传》云:“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动静互涵正是写好小篆的灵魂,反之容易造成“描”篆,把字写“板”。对此,刘熙载《艺概·书概》讲:“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遇。’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遇而愈节,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也。”细观建春作品,在取法清代诸家的基础上,动静结合,一丝不苟,息心静气,笔笔送到,文质中蕴。而细审其线条,吸取了清代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徐袖海、王孝禹诸家篆书的用笔特征,但并不是简单的蹈袭,而能做到起笔方圆兼施,静中寓动;行笔铺毫涩进,裏锋收笔,书风变秦篆之整饬为流丽。在结字上,力避现成的模式,字型修长,中宫紧收,上密下疏,表现出小篆的精缜细密和潇洒飘逸之美,从而打下了坚实的小篆线条和结字的根基。而后又以坚韧的毅力下苦功研习《散盘》、《毛公鼎》、《墙盘》、《颂鼎》、《石鼓文》等金文经典,最后直追甲骨。这一路逆流而上,看似不妥,实则为习篆的正路。一曰清代可谓篆书的复古鼎盛时期,书法家兼古文字学家最多,成就最高;二曰小篆线条的铁硬及婉通,结字的端庄与匀称,其实是所有篆书类型的精神内核,或谓之元气,有了这股天性的元气,才会有一应篆书的骨血及精神。否则,若自甲骨顺流而下,由于缺乏对于线条质感和结字端稳的主动追求,很有可能失于作品生命活力,导致线条质量的萎糜。
二是涉猎宽。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购碑第三》中说:“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又在《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谈到:“新理异态,古人所贵。逸少曰:‘作一字须数种意’故先贵存想,驰思造化古今之故,寓情深郁豪放之间,象物于飞潜动植流峙之奇,以涩一通八法之则,以阴阳备四时之气,新下异太,自然佚出。”因此,任何一位书家,若把精力单纯地放在单一的功课上,肯定难成大器。建春明白这个道理,他是沿着一条篆书主线为轴,在吃透一家的基础上,又开列了若干分支。同时遍临行、草、隶等其它书体碑帖,力争将更多的营养融入篆书的创作之中。目前建春的创作主要分三个板块:一是以清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王孝禹一路强调书写意味的小篆。二是以毛公鼎、墙盘、颂鼎、石鼓文彰显正大气象的大篆一格;三是以散氏盘、栾书缶、秦公簋、秦诏版表现情趣的一类。在大篆的研习上,他注意触类旁通。在汲取《散氏盘》的恣肆纵逸、《毛公鼎》的绵亘沉雄、《栾书缶》的疏放率意、《秦公簋》的空灵秀雅、《石鼓文》的雍容静穆、《秦诏版》的散淡闲疏的基础上,进行了巧妙的融和。用笔粗放而含蓄、结字稚拙而奇古、章法朴茂而空灵、行款恣放而稳健,既彰显出大篆的凝重遒美,又体现了行草书的畅逸超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
三是悟性高。孟子曰:“大匠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这个“巧”字在习篆中可谓悟性。建春对于书法,尤其是对于篆书,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较高悟性。不光表现在对于篆书字义的理解上,更表现在对于篆书字型的审美把握上。从篆字的原始意义上看,每个字都与客观现实的具体事物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每个字的部首、笔划都有其特定的姿态,表达着特定的含意。蔡邕《笔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韩子有云:“为文须先多识字,字不审则义不明,文安从生?古人以六书之道制字,一点一画各有义存焉,此天地之文也。”建春以学者的态度,在加强对“六书”研习的基础上,借助对《说文解字》、《西周金文词彙研究》、《西周金文》及“中国断代史系列”《殷商史》、《西周史》、《春秋史》、《战国史》等典籍的悉心研究,推本溯源、理脉寻流,丰富自己的文字学、历史学、文学等多方面的文化底蕴。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书法爱好者都能发现或都能尽快地理解那些古老文字动态的优美的实际指向的。因此,刘熙载《艺概·书概》曾讲:“学书者有二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二观即书外学书。也就是说平时注意仰观俯察,观天之章,察物之象,汲取其生动的气韵,领会其形式美的规律;同时,还要“观我以通德”,陶胸次,理性情。蔡邕在《九势》中讲道:“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释义》中说:“象形记事的图画文字就是取法于天地、日月、山水、草木以及兽蹄、鸟迹等而成的。……书是取法自然的,也就必然包含着动静、刚柔、舒敛、虚实等等,就是说,书家不但是模拟自然的形质,而且要能成其变化。”建春则有这个天分,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既以古为徒,又以天为徒,“天然”颖悟,笔迹天放不入畛域。在加上他有着把握线条的基本功,因而他的篆书作品便富有强烈的动感,显得生机盎然,意趣横生。
四是形式活。刘熙载《艺概·文概》写道:“《周·系辞》:‘物相杂,故曰文。’……为文者,盍思文之所由生乎?”《周易》中的“文”即指形式美。刘氏用以书论,要求“齐”与“不齐”等种种对立的因素的相杂、互为参错而统一为一个美的整体。就篆书而言刘氏指出“篆书要如龙腾凤翥”,不能“但取整齐而无变化”。就是要通过苍莽古拙的空间形式,表达对活泼生命的追求。书法艺术是由情感与形式构成的。书法艺术的内在美,通过作品表达作者赋予的深刻内涵和审美倾向。书法艺术的形式美,通过点与线的组合与变化实现。建春在篆书创作中注意遵循这些原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他近期的大篆作品,为了彰显笔墨表现力,围绕“生动”二字,在“分间布白”上通过运笔跌宕起伏,丰富节奏感;通过墨色浓淡,彰显错落感;又通过形式结构,形成空间感。包括在纸张颜色的选用、款识的位置调度等多方面都表达出自己的审美主张以及形式协调于内容的思考。他的作品题签、序文、批注、跋款、用印形式也丰富多样。而且常常将创作心得以批注、跋款的形式,加上印章调节整幅作品视觉效果,通篇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既古朴淡雅,又适合当下人的审美情趣,实现了雅俗共赏艺术效果。
基于上述几点,构成了建春篆书作品的别样风采。我有理由确信,他在未来的书艺道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敞亮。
欣闻建春将有作品集付梓,寥寥数语,聊以为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