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问童子
古老的瓷都煅烧出古老的瓷器,那炉膛里熊熊燃烧的火焰,从汉朝一直燃到现在,它没有熄灭,因为文化作为一种传承,被一代代工匠、大师,融化在沸腾的血液中,镌刻在艺术的经典上,于是,景德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注目的地方,因为瓷都,因为瓷器上那悠远的意境……
秋阴古居图
无疑张兆羽就是那个在瓷器上勾画意境的人之一。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景德镇,也许汇聚了一大批像他这样优秀的艺术探索者,但张兆羽却是卓立的,他的锐气和胆识,足以使他在陶瓷绘画艺术上,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陶瓷板上创作与在宣纸上创作,表现载体发生了变化,而绘画技巧、布局和构思,没有变化,张兆羽深知其中的三昧:载体变了,心境不变,艺术的感觉不变。陶瓷板上创作,自然不像宣纸上那样随心,那样舒放,那样的挥洒自如。但他的画,大到山水,小到花鸟鱼虫,比起宣纸上的创作,似乎更多了一份精致、一份细腻的表现。
陶瓷工艺与传统绘画艺术的结合,虽然有一百年历史,但在悠悠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它只是一朵璀璨的浪花,因此,它尚处在幼年期。这是一条可供远行的路、一方可供翱翔的空间。张兆羽找到了艺术表达的新的支点。他的陶瓷绘画,古雅而又素朴,意境悠远,他把对艺术的追求和自己的美学表现,植于精美的陶瓷板上,看得出,他没有被这种载体所束缚、困扰,他的艺术天性,像清泉一样舒缓地奔流。在艺术表现上,他追求一种空灵、高古的境界。他的陶瓷绘画作品,多为传统题材,古趣、古味浓郁。如,《踏雪寻梅》,题材是根据张岱的《夜航船》记载: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常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兆羽《寻梅》图中的孟浩然面容清癯,形体高迈苍劲,表现出了一代大诗人卓尔不凡的人格和情怀。《虎溪三笑》,傅抱石先生也创作过这个题材。《三笑》意趣耐人回味,它起于一个佛门传说。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话说得投机,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后人于此建三笑亭并撰联云: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兆羽的《三笑》图,重在表现人物形貌特征,这是作别时的场面,很有点余兴未尽的味道。笑过之后分手,老僧、道士、居士,不同的体貌跃然纸上,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名,又名《雁落平沙》。其意是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当年傅抱石也创作了一幅,那背景苍凉大气,天地皆笼罩着一种萧杀之气。兆羽的陶瓷画《平沙落雁》,重在表现一种天地人之间的谐和:流水淙淙、雁阵南翔,高岸上一弹琴者,相距不远处又是一默然垂钓者。此时,琴声铿然,正如《古音正宗》中所言:“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陶瓷画《松下问童子》则清秀脱俗。兆羽很好地表现出了唐朝诗人贾岛小诗中的超然世外的意境:遒劲的古松,苍茫的远山,缭绕的白云。一持杖的老者、一稚气未脱的童子,诗与画在意蕴上实现了统一,在画中,我们能咂摸出诗的味道来。
张兆羽的陶瓷画,是传统技法的一种再植,它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他的继承,是创新的继承,是在古典的沃土上,培育属于自己的艺术品种。他的陶瓷画,没有刻板的匠气,意向大胆,虽古趣萌动,但却透出清新的气息,尺寸之间,逸兴遄飞,意境空濛悠远……
链 接:张兆羽,法名日必旺修(红教),湖南郴州人,居广西南宁邕江半岛山庄灵龟山畔,画室涵泳斋。现任中国国画研究院院士、研究员、《东方艺林》杂志社编辑、理事,香港才华国际俱乐部副秘书长、湖南怀化博物馆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国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曾荣获“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等多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