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今天或是明天,无论是过去或是永远,父亲这个概念都是恒久的、不变的!对于人类而言,父亲是伦理,是道义,也是责任。有父亲,一个家庭就有了担当;有父亲,一个家庭就有了脊梁!父亲,是刚毅和坚强的象征,是儿女们赖以依靠的山岳!而罗中立早期的油画《父亲》,它的外延和内涵似乎已远远超出了“父亲”这个特指的概念。它牵动着我们——一个民族共同的心跳!
《父亲》是罗中立八十年代的作品,时间已过去了三十多年,今天,人们审视这幅作品,也许对作品的认知程度更加宽泛、更加细腻、更加关注的是画作本身的审美效果。这与画作当年带给人们的震撼,似乎有了很大的出入。然而,油画《父亲》毕竟是时代的产物,在当时,文化尚处在解冻、复苏的初春,这幅画作无疑是一支破空的响箭,一角透出云霓的晶蓝:《父亲》唤起了什么?我以为每个人的第一眼,都可能会被导入内心的情感所控制。这个“父亲”,人们读出了不同的意味、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激动。画作“父亲”无需解说,一切解说都成为多余、成为画蛇添足。你只要静静的和“父亲”对视,泪水就会不由自主地流出来,你的心灵就会靠近,就会被“父亲”的忧郁、期盼所缠缚。你还会从“父亲”的额头、脸颊,读出土地的厚实和深邃,读出面对苦难而自我吞咽的承受力,读出因为过度负重而再也无法伸直的腰背的老农的形象。这就是当年的罗中立,用西方的写实手法,绘出了中国当代的父亲的形象,如果更恰当的定位,则应该是一个川中一带最典型的老农的形象,然而,正是这个“父亲”的命题,使这幅油画,从浅层的概念上升到深层的理念,它使原本单一的形象,成了一个具有民族精神的复合体。
罗中立自己没有想到,这幅油画会产生如此的强烈的艺术效果,并最终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这可以说是生活的馈赠,是一个时代对有情人的眷顾。艺术的美丽和璀璨,是绽放在生活的沃土上的。有的人画了一辈子,画了几千、上万的作品,没有一幅让我们记住,哪怕是模糊的记忆都没有。我们不排除经典产生的偶然性,但我们同时要记住,经典也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的烙印,没有敏锐的观察,没有对生活感同身受的体验,艺术只是无根的飞絮。我们从罗中立后来的一系列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写实风格基本上秉承了《父亲》的创作精神,作品反映的内容依然是川中一带的农民的生活,绘画风格朴素、简洁,生活气息浓郁。
为什么罗中立的《父亲》,在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还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在一大批观众中产生内心的共鸣?我不由得想起了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几十年过去了,多少作家的作品沉溺于时光的河道,但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却历久弥香,在不同阶层的年龄段的人们,尤其是青年学子中拥有最广大的读者群。这难道仅仅因为它是一部经典吗?当然不是!我以为是作品扣住了我们的神经,这个神经就是我们正在淡化,甚至舍弃的人性。人们看到了人性丧失和消亡所带来的恶果,看到了道德背离、人伦扭曲所造成情感隔膜和人情分裂。很多人发现,人还是要回到自己本位上来,回到真实的、有血有肉的躯壳中来,只有人性的回归,才有善的回归和爱的回归。《父亲》的价值亦然,但它所透出的人性光芒更具有照亮心灵的意义,《父亲》让我们看到了什么,体悟到了什么,难道只是忧郁、苦涩、期盼吗?我以为还有一种深层的意义,那就是中华民族巨大的承受力、忍耐力!《父亲》的内涵丰富,它的深邃性,其实是抒写了我们民族的包容心,抒写了我们民族在生存与生活中的一种担当能力、一种默默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这才是油画《父亲》最宝贵的精神价值!
链 接:罗中立,1948年出生于重庆郊区,幼年在父亲影响下学画,1968年从四川美院附中毕业后主动到大巴山农村生活10年。1980年在四川美院学画,以一副超级写实主义作品《父亲》而一举成名,该作品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地刻画出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也由此被誉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画坛的一面旗帜。1982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曾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美展金奖、四川优秀作品奖。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比利时国家历史博物馆、台湾山美术馆。出版画册有《罗中立油画集》、《罗中立油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