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何柏俊:独创中国“彩书”(组图)

何柏俊:独创中国“彩书”(组图)

2013-10-10 12:06 文章来源:书画村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书法家何柏俊

   中国书法延续发展了几千年后,已逐步形成了它独特的艺术门类。这种将方块文字的书写演变为一种艺术,是中华民族所拥有、所独创。我们从书法内在延续脉络上来看,古陶、瓦当、甲骨、金文、简帛、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古文字的博大精深。老祖宗的智慧让汉字书写艺术在每一个时期都能有序传承、创新,不断发展。在文化创意盛行的今天,我们如何延续、传承中国书法文脉?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踏雪寻梅》

 谈起书法创新、创意,人们的思维一般会局限在字型结构、字体变化上,难道没有其它途径?“踏雪寻梅”就是一个启示。大雪中如何寻“梅”?雪压之下的“梅”是傲然怒放还是颓废败落?“怒放”的“梅”姿如何让世人景仰?飘落的“梅”絮怎样沦为花泥而散落。
   何柏俊,就是一位年轻、富有创新意识的客籍书画艺术家。他1973年出生于广东梅县一个小山村,幼时喜欢舞文弄墨,对书法和古文有着很浓的兴趣。在其父亲何其洪先生的启蒙下,自小临摹《柳公权玄秘塔》、《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兰亭叙》等著名碑帖,练就了他那深厚的书法艺术功底。

 

 

   谈起自己的创意“彩书”,柏俊说源于多年前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设计“传统文化展览馆”时,在设计上大胆采用岭南文化印象的“满洲窗”作为设计元素的缘故。正是这次经意与不经意间的设计,为柏俊洞开了全新的彩书艺术之门。“经意”是柏俊对书法艺术三十多年的执着追求,“不经意”则是在创作中他常常以“玩”的心态偶得艺术效果。当然,“玩”是丰富的、是多元的、跨界的,而非单一的“纸”上艺术。柏俊说,自己属“牛”,“牛”人个性执着且不事张扬,在平和的外表下拥有充满创意的心。在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史无前例的文革,文化曾被遗弃,直至改革开放,文化才逐渐活跃起来。所以很多书法名家因文革影响,丢失了那段宝贵的时间和对书法的情感,没有一以贯之地继续创作。而柏俊却因年龄的关系正好错开了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从小到大完整地保持了对书法的热爱和激情,养成他对书法如信仰般虔诚。且当大家还停留在在宣纸上挥洒时,柏俊却迷上了“木板”刻字,且“木板”让柏俊的书法得到了极大的个性“张扬”。
   板刻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之一,它的最大特点是板上艺术立体感强。一个偶然的机会,广东梅州传统的板刻艺术对柏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后,他用自己的书法与板刻艺术相融,根据“板刻”艺术材质、形式、肌理的不同,因形造势进行书法创作。让匾牌楹联雕刻由传统的以“材质为书法服务”的概念转变为“书法因地制宜地为质材创意”的过渡,材质的自然肌理和雕刻工艺变为作品的主导。这一观念的突破使柏俊书法创新意识得到很大的拓展。正因为“板刻”艺术启迪了柏俊的全新思维,使柏俊有了对自身传统的认知和反思。
   柏俊是书法家,但他同样是色彩迷。传统书法中,“白纸黑字”是一种固有模式,它统治着书法世界几千年。柏俊平时书法之余,喜欢在宣纸上用色彩涂鸦,挥洒心灵的“意象之画”。灵感来时,可以连续创作一批同一风格但神情各异的作品,笑称“一胞多胎”。然而灵感一去,便兴趣索然,无从落笔。
   在柏俊从事工艺美术研究和创作中,岭南庭园的“满洲窗”、西方教堂不同色彩拼搭的“艺术玻璃”曾让他流连忘还;民族服饰的绚丽、东巴古文字的多彩、戏剧脸谱的梦幻色彩又激荡着他的思绪,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彻底让柏俊将色彩与书法结缘,是在2010年5月的一次“西藏之旅”。当他来到青藏高原,在湛蓝天空下,那随风飘动的五彩经幡,色彩是那么的艳丽,是那么的神奇。那经幡已不仅仅是华丽的视觉盛宴,而是表达和传承着藏传佛教的大爱,瞬间的感觉让柏俊感动,他内心深处蕴藏多年的情感就此爆发。在经幡面前,柏俊感到自我的渺小;在经幡上,他看到了西藏那辽阔的土地、纯净的天空和藏民的虔诚,找到自己要想表达富庶华夏与世界融和的灵感。而飘动的经幡,又从再次触动了柏俊那内心的一份宁静,书法,不就可以融进色彩吗?
 
 
 

《曲径通幽》


   深圳,又是一个充满朝气、充满创意的城市。“西藏之旅”回来后,柏俊凭着自己深厚的书法基础和对色彩特殊的理解,开始勾画属于他自己的“彩书”,这种艺术混搭的效果犹如矛盾综合体,让人们通过柏俊的笔墨显示出融和力。
   “把传统的书法精神和现代审美情趣巧妙地相融在画面色彩、笔触舒卷、造型夸张之中,呈现出书法全新的视角韵律”。柏俊指着自己的一幅幅彩书作品对笔者说。的确,衬托着柏俊“彩书”既非楷书、金文、帛书,而是完全夸张变形、属于自己的“何氏”变体隶书。柏俊的“变隶”还有其独特的返祖现象和世界性。从中我们看到了书法回归到方块汉字的本源,感受到传统经典内涵和西方造型艺术、装置艺术的影子。对变体隶书,柏俊说他不希望由此变成时下现代书法中“丢弃汉字”和“丢失笔墨”的探索,而是在保留着汉字完整的基础上,尽可能对局部进行了夸张放大和缩小,使章法更具时尚造型。
 
 
 
 
 

《岳阳楼记》

   谈起彩书创作,柏俊说自己是行走在创意与传承之间,两者充满矛盾。要创新,就必须打破原有格局,寻找出新的“和而不同”的平衡点。他强调彩书创作充满三个元素:一是墨色混搭;二是不规则方块组合;三是略带卡通元素的造型,围绕三元素进行的创新使柏俊的彩书作品,神情各异、妙趣天成、不重复自己,不重复古人,即便同样一个字,随性组合,创作多种写法。家乡名贤、著名的艺术先驱林凤眠大师那“融合中西”的艺术成就,就为柏俊创意“彩书”艺术提供了可资借鉴,也坚定了柏俊“彩书”创作的信心和决心。吴冠中、赵无极、周德群、黄永玉等一个个让他顶礼膜拜的艺术泰斗,同样柏俊找到了自己坚定的艺术信念。
 
 
 

   柏俊的彩书,不但在国人的眼里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在西方人眼里,又是一个认识中国文化的全新视界。方正大气、造型奇特的彩书作品,很符合西方人的审美情趣。荷兰艺术家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是“新造型主义”的开拓者,他认为艺术应该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以抽象的精神表达为目的,去追求人与精神统一的绝对境界。色彩与魔幻方块的搭配,就是特殊的西方艺术的欣赏模式。正是格子画家——蒙德里安方块天地里的多彩艺术,启迪了柏俊“因形而解义”,他将色彩融进书法,将书法回复到汉字的方块造型,使书法有了“色彩”而跨越了国界,创作出让外国朋友能够读懂、乐于欣赏的中国艺术。让外国友人在品味“彩书”之时,读懂中国的汉字和书法,继而慢慢理解领悟、接受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2013年7月,在俄罗斯申办2020年世博会演讲中,何柏俊的一幅“和而不同”彩书作品及创作过程的专题片,被选作俄罗斯申办博览会的一个演讲题材,在现场引起轰动。“中国文字怎么这样写?”看不懂中文的老外异常地惊讶,纷纷与作品合影并签名留念,俄总理梅德韦杰夫誉之为“世界语言”。瞬间,镁光灯定格了柏俊的彩书艺术。从此,“彩书”为西方认识东方文化打开的一扇艺术之门,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多了一个对话平台。
   对自己成功进行“彩书”创新,柏俊说自己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非科班也无师承,纯属托自然的恩赐之福,兴趣所为。但柏俊身上有着强烈的客家民系特点,即包容心、融和性和敢为天下先的创造性精神。他的爱好非常广泛,其中不泛经济管理、传统文化。笔者认为,或许没有受过专科教育,柏俊在创作才少了条框所限,可大胆落笔,可以自由发挥、天马行空。近年来,柏俊多次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学习社会管理和创新意识的课程,他希望从不同侧面吸取不同文化、学科的营养,开阔艺术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根基。
   目前,柏俊已经连续6届在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荣获“中国工艺艺术文化创意奖”金奖。专业报刊《美术报》也以2010年7月对柏俊的创意“彩书”进行报道。2012年,他的充满创意彩书陶艺作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是成为藏家追逐的对象。
   “柏俊彩书”的成功不但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次创新艺术的跨越。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是不变的,创新是永恒的。只有创新,才能使中华民族文化充满活力,才能永久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