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研精达幽——张家祥临《兰亭序》评析(组图)

研精达幽——张家祥临《兰亭序》评析(组图)

2013-12-12 15:18 文章来源:东方艺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王羲之是千古书圣,《兰亭序》是书圣的经典代表作品,被历代书家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存复制本中唐冯承素摹本神完气足,允为最善本,亦称“神龙本”。后人临兰亭,多以此本为规模。

从部队成长起来的书法家张家祥,多年来,醉心于书法之道。以其好学深思选择了实临《兰亭序》这一书法学上的边沿课题为突破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诚然可贵。

 

 

家祥自九十年代初从我学习书法,至今已近20年的时间,自觉对他有些了解和认识。习书之初,他浸淫在泰山石刻、秦篆、汉隶、唐楷、章草一脉的书系里,日积月累、渐臻佳境。从他对那些久远时期书体衍变的梳理和揣摩、对碑帖间气韵血脉的贯通和整合里,不难发现他在前人碑帖和墨迹上下了很大功夫。

 

 

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几年前,他把从实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入手,深入研究王羲之书法的想法告诉了我,初闻他的想法,有些惊诧,明人方孝孺说,“学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语、孟。羲献余书非不佳,惟此得自然,而兼具众美。非勉强求工者所及也”。世人学书法者多从二王起步,然仰视其高度和深度大多望而止步,纵览历代名手兰亭临本,无非慕其神,疏其形,多以己意出之。可见此中难度,决非易事。继而一想,家祥有基础、有能力、有魄力,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即然有如此标新立异的想法,倒也不妨做个实验,尝试一番,随即鼓励了他的想法。

 

 

由此,家祥开始了他的临贴之旅。他由魏晋风度探得兰亭序文之渊薮,从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窥及古人之精神气度,目的皆在于探得王书的笔法堂奥,体察、把握书圣书写兰亭时的自然心态和审美精神。实临兰亭,首在形似,在追求形似的阶段中,家祥经历了从对每个字的解构到重组,再到通临的过程。在研究了魏晋人所用纸笔材料及书写姿势的基础上,从细微点画切入,对单字进行解构,将每一笔画拆解开来“一步一动”地锤炼,从起笔、行笔到收笔,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技巧的处理。如对《兰亭序》中“永”、“浪”字捺画的拖笔动作;“在”字的最后一横和“年”字第一横结束时成“方形状”的把握等,都一一分析,揣其内理,力求悟得正确的用笔方法。然后再从单字入手,找准笔画之间的相互位置,注重笔画之间的萦带关系,掌握其运笔规律,使之胸有成竹、做到笔笔到位,完成了对单字点画进行重组的过程。到了通临阶段,主要是把握字与字之间的位置衔接,体会行笔速度和书写节奏。在临习方法上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可谓为我所用不择手段,硬笔毛笔兼用,双钩描红并施,在毛笔改造用笔方法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办法。经过数年近千遍的反复临写,领悟日深,每有精进。这可以说是他个人胆识、眼力、工夫、学养等方面不断积累、融汇、提升的过程。

在追求神似的过程中,家祥不同于古今名手临兰亭的最大一点就是勇于树立“舍我”意识,即敢于冲破自身多年固有的惯性书写思维模式及古人“重意轻形”临帖观念的束缚,他自信只有不断地“舍我”,方能不断地“入古”,而后才是“出古”、“化我”,才能逐步地接近、走进古人的笔墨状态和精神世界。在此观念的主导下,他于《兰亭》气韵、神采的把握上则更多地从古人运笔的节奏、力度、笔势的细微表现上更大可能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己所用。事实上,写字之法,在心不在手,在神不在心,古人说“规矩可以言传,神妙必由悟入,然悟入多在规矩烂熟之后”。家祥多年实临《兰亭》,无一日之懈怠,规矩法度,早已烂熟于心,尤其在近两年的临池中,竟不期然偶有与古人会心处,点画神态,动而未形,须臾之间,几微幽眇,可谓精熟之至,神妙自现矣。较之当代人临《兰亭》实无出其右者,人们称其为实临《兰亭》第一人,即是对他精神上的鼓励,更是对其水平上的肯定。

从解构重组到全篇通临,从形似到神似,家祥呈现了作为当代书家向历史名帖临创意义上的实践超越和审美旨归。清人刘熙载说,“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我看家祥已入“他神”,也相信他在今后的磨砺中定能化“他神”为“我神”,在王羲之书法的探索和继承上开拓出一片风光无限的广阔的天地。

(作者介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山东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