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当艺术遭遇商业 孰是孰非(图)

当艺术遭遇商业 孰是孰非(图)

2013-12-18 08:45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当艺术遭遇商业 

当艺术遭遇商业

关于艺术和商业的关系,艺术界争论由来已久。谈到商业,自然而然地就会联想到利益。任何事物走向商业化的驱动力都是利益,我想艺术也绝不会例外。

“艺术”本就是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事物。绘画、雕刻也好,文学艺术也罢,都会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有人欣赏,也有人不理不睬。在创作的最初阶段,艺术家没有名,也没有成熟到令人叹服的技艺。或许,这时可以看做是艺术家对纯艺术的一种追求。但是,当艺术家的雕刻和绘画无人问津时,还要为了如何填饱肚皮而忧愁,还在为晚上何处栖身而痛苦,站在这个角度讲,艺术商业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当从事艺术工作成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手段时,生存成为我们的首选。我们为了自己理想中的艺术付出了自己能付出的一切努力,期待获得巨大的回报是理所当然的事。在博弈场中,我们既满足了自己追求艺术的快乐,获得了或多或少的回报,而社会也因此获得了艺术的结晶,或者称做“至宝”。一场双赢的结局,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当我们再回到艺术的角度,不妨再细细地反思一下,觉悟到了什么?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作品已经不能称为艺术作品,只能叫做商品。我认为,艺术家的作品应该被更多人欣赏,而不是少数人收藏,艺术创作的价值不仅仅是名望和财富,而是艺术本身,为财富所累的艺术,已经不能称为纯粹的艺术。

同时,在现实的艺术教育和发展格局下,一个艺术门类如果想形成气候并且蓬勃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基本类似:良好的艺术传承与创新、优秀的创作人才的培养与储备、系统的推广普及,更重要的是商业化的程度。在市场经济下,如果没有资本的持续进入,之前的“艺术”积累就很难成体系地形成聚合效应,最终这个艺术门类还是很难形成气候,仍然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

既然艺术难以避开商业,那么如何与商业结合呢?商业化的艺术是从商业开始的,艺术仅仅是一个载体,这是生意,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行为,艺术主要是配合体现。这并不是说艺术不重要,而是起点决定了目的和手段。

而艺术商业化,在我看来更是艺术从业者应该认真考虑的。这里是以艺术为起点,在不影响艺术表现力的情况下去整合商业,就像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商业化的艺术和艺术商业化,有时对立,有时并行,还可能有时候纠缠不清。这两种途径孰优孰劣,意见纷争,留待时间裁判吧。

(作者系北京市工商联收藏行业商会秘书长)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