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耕人生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前些日子有媒体大议“文人画”,似有争论。依我看,当下还在讨论“什么是文人画”这样的问题,无疑是个伪命题。
从历史沿革看,文人画至少必须具备学养深厚、言之有物、格调高雅、风格独特。文人画家必须胸有韬略、腹有诗书、兴之所至、信手拈来。而画面则要求迹虽断而意连、笔不周意周,大巧若拙、返璞归真。至于艺术风格,则需体现思想情趣与笔墨技法的高度融合。
一言蔽之,文人画重意、重简。意即画家的涵养,简指画家的技法。
从争论中,诸方神圣各说各花香、自说自花红。有投机取巧者,借文人画之名玩忽悠,恐会贻误读者。误之一:文人画便是写意画,写意画即是寥寥数笔,似与不似,学上一阵子也可成画家,也可成为文人画家。其实连最起码的绘画基础、造型能力都没有。事实上,文人画既包含写意画,也包括工笔画。北宋工笔画家崔白的花鸟工笔画就很写意,他也是当时的文人画家之一。
在文人画中,写意与工笔并没有明确分工。两者都要求画家既要具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又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文化素养。“写意”两字看似简单,却隐含着艰深的学术课题,而非一蹴而就的浅尝辄止。倪瓒所说的“逸笔草草”,齐白石所说的“似与不似”等皆非随意而为之。齐白石主张绘画“奔放处不失法度,谨微处不失气魄”。从历史上文人画家遗留下来的作品看,并无草草之笔,而是处处见功夫。明代文人画家陈淳的写意画,其实就很工。其作品虽一花半叶,却淋漓舒爽,表现出言之有物,绘画功力彰显。
误之二:胸无半点墨,也大喊文人画。其实上也就是借用文人画的概念而已,虽然有一定的绘画能力,准确地说,是有一定的工匠画的能力。对于《十三经》、《二十四史》却碰都未碰过,于《经》、《史》、《子》、《集》亦不知为何物,顶多也就是经历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走走过场,怎么就成为文人画家了呢?
文人画不只追求形象和色彩,一些画家认为传统有用,照搬照套地走着传统的路子,却远远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而有一些人手挥毛笔,装腔作势,把浅陋的涂鸦称之为“文人画”,更是俗不可耐。
文人画是画家心境、情感的自然合一,从形似到神似再到气韵,最后形成一个学术体系。文人画要求画家既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又要有丰厚的文化学养,还要有好的心态、好的气质和独特的艺术个性,以笔墨来传递思想。
诸如八大山人笔法恣肆、放纵、简括、凝练,造形夸张、意境冷寂;石涛努力体察自然,鄙视陈陈相因、亦步亦趋的画法,极力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和法自我立,面向生活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他们的阅历、才情、学问、思想具有浓烈的文人情怀,他们以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营造画中意境。通过这种文学性、哲学性及抒情性的结合,抒发个人的性灵和抱负。
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自是它千百年来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发展脉络清晰。文人画自有文人的情怀、文人的情趣,绝非某些个人说我画的是文人画就是文人画了。
最近在微信中看到著名理论家陈传席先生的一篇文章提到:当代难有大师。文中指出:(画家)没有文化功底,(作品)格调上不去。以当前的美术教育而不进行改革,很难出大家。他指出:唐诗为什么昌盛,就是科考要考试啊,于是社会形成风气。现在美术学院招生,只考素描、色彩,不考传统文化,画家何来文化修养?正因为这种文化缺失,画画也只不过沦为高考的终南捷径罢了。
儒家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没有大见识、大胸襟,就永远只能在小道上转悠。毛泽东、郭沫若、于右任,他们的书法写得多好,但他们又有谁是专业书法家呢?可见,文人画是意识形态,是形而上的东西。没有文化底蕴和社会阅历等大道为支撑,永远都无法达到。
文人画,说声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