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再谈剪纸类别的划分(组图)

再谈剪纸类别的划分(组图)

2014-03-03 12:20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李宝凤(吉林)火红的季节

编者按:2月8日评论版刊登了乔晓光先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和陈巨中先生《剪纸类别划分的设想》两篇文章,讨论了当今剪纸艺术在传承发展等方面面临的有关问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张树贤先生看过文章后即撰文,认为根据《中华剪纸》杂志自去年开展的这方面问题的讨论中,陈巨中先生提出的“西洋剪纸”、“民族剪纸”、“通俗剪纸”的设想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和群众习惯性的称呼并不一致,并对剪纸类别的划分发表了不同看法。从中我们看到了两种观点的精彩碰撞,这对于学术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大有裨益,这也是本期再次刊登剪纸主题文章的意义所在。

1984年,第一个中国剪纸研究会成立(后改名为中国剪纸学会),我当时是常务理事,1996年被选为秘书长,2004年开始任主任(会长)至今。30年中,学会举办的各种剪纸展览、评选和学术研讨会,我都参与其中,自己感觉剪纸学术上的争论从一开始就集中在对传承性民间剪纸和创新性现代剪纸的不同认知方面。由于两种不同观点的激化,1994年又成立了第二个全国剪纸组织,1999年两个组织虽然合并,但不久又分开了。从中可以看出,观点不统一,组织就无法团结,创作也上不去。现在中国剪纸艺术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又如此重视对非遗的抢救与保护,大家应抓住当前的机遇,求大同存小异,真诚团结,把中国剪纸艺术弘扬光大。

 

 

李闽(河北)家园

无论是从事剪纸的组织工作,还是做学术理论或进行实践创作,都应把剪纸视为一棵大树,这棵大树的根永远不能离开中华文化这片沃土。目前国内出现的各种不同剪纸流派应视为是这棵大树上的分支,各地举办的展览或研讨会,都是这棵大树上开放的花朵和结出来的果实。为使这棵大树长得茁壮,可以进行人工剪枝,剪去枯木小枝,培养长得粗壮的杆,使其成长为一棵千年大树,矗立于东方的地平线上。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哪几棵主要的枝干,根据《中华剪纸》杂志自去年开展这方面的讨论,大家与陈巨中先生提出来的“西洋剪纸”、“民族剪纸”、“通俗剪纸”的设想是不一致的。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和群众习惯性的称呼,我在这里归纳出如下3条意见供大家讨论。

传承性民间剪纸(简称民间剪纸)

传承性民间剪纸是我国剪纸中的大宗,也是我国目前非遗项目中属于重点保护和抢救的对象。它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从业人员众多,文化内涵深厚,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西洋剪纸不可与之相提并论,这连外国人自己也公认,中国是剪纸大国,是各国剪纸传播的母体。所以在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审批时,是以高票通过中国剪纸艺术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

 

 

赵澄襄(广东)花地

我曾两次去欧洲考察西洋剪纸,在德国参观恩格特剪纸博物馆时,馆内文字介绍:“恩格特是20世纪欧洲公认的剪影大师。早年的中国剪纸艺术和皮影戏令年幼的恩格特对构图和动作产生兴趣,后来他在德国的年市上又学到了中国最古老的剪纸艺术。”在日本,我曾拜访已故日本著名刀势画创始人宫田雅之夫人,她曾对我说:“宫田雅之的刀势画最初是受中国的剪纸影响的,所以他一直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无论是东方的日本还是西方的剪影大师,都是从中国剪纸艺术中吸取营养而发展壮大自己的,我们身为炎黄子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传承性民间剪纸是农耕文明的产物,除了剪纸本身所具有的物质性外,更多的是体现出非物质文化方面的特质。2000年,我任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秘书长时与会长、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共同起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上报文件的内容并非是全部描写剪纸艺术的本身,大多是叙述剪纸作为文化空间或文化表现形式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的价值。是把剪纸视为中华民族本源文化和表达中国妇女的心理素质、感情气质和民族精神的一种文化象征,体现出集体的智慧传承特性。因此对传承性民间剪纸的研究重点是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它的研究价值要远远超过剪纸艺术形式的本身价值。

 陈先生在文章中将剪纸的历史说成是1000年这可能是笔误,新疆古墓出土的北朝精美剪纸残片“对马”、“对猴”、“团花”经考古学家鉴定有1500年历史,证明剪纸的初创比1500年还要早。美术史家王伯敏教授在《中国民间剪纸史》一书中将剪纸起源定为2000年是有依据的。

 

 

创新性现代剪纸(简称现代剪纸)

为什么要把创新性现代剪纸独立出来?这主要是根据国内半个多世纪剪纸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由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国内一批文化精英开始重视并亲自参与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比如北京画学研究会成员画家陈志农先生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创作了一大批旧北京民俗活动和平民百姓的剪影,受到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的高度赞扬,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鲁艺”的一些革命文艺家,如张仃、古元等人,他们在收集、学习陕北传承性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又创作了大批创新的现代剪纸,而受到大家的好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和扶植,各地的文化馆、群艺馆又有大批专职文化干部负责,包括剪纸在内的民间艺术纳入有序的长期发展阶段。加上这一时期的出版界、新闻界经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刊登带有一定主题性和宣传功能的创新现代剪纸,这起到了刺激、鼓励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现实生活、创作出带有新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时代的变革,带来文化艺术的“胚变”,甚至出现新的流派,这是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农耕文化孕育的民间剪纸传承了几千年,到工业信息时代,如果还是老样子,那才是不正常。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美术工作者介入民间剪纸的队伍,传承性民间剪纸艺术已经起到质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创新性剪纸队伍中不乏出现了大批大师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如北京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腾风谦先生用剪纸为儿歌配图的《朵朵葵花向太阳》,在1959年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上,是中国首次荣获“儿童书籍插图装帧艺术”银奖,当时在同行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建工大学副教授赵希岗先生的《剪纸的故事》再次夺得2012年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银奖;上海画院国家一级画师林曦明先生20世纪60年代创作了许多儿童读物剪纸插图和后来创作的一批创新现代剪纸影响了几代人;中央美院教授吕胜中创作的剪纸《小红人》不但在国内引起反响,还参加了国际双年展;中央美院教授乔晓光的剪纸在与国外文化的对话和融合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功;北京奥运会前夕开通的10号线地铁壁画在激烈的竞争中,张树贤的创新现代剪纸“天、地、人”最终入选;山东现代剪纸艺术家于平、任凭夫妇创作的生肖剪纸不但每年都被国家邮票公司选为新年贺卡,还在我国台湾宝岛引起反响;广东赵澄襄的剪纸被一家画廊做成包包在市场很畅销,创新性现代剪纸开始登上了大雅之堂。改革开放以来,外来的各种现代艺术流派又进一步激发了国内剪纸艺术的创作,其中涌现出众多具有个性的新剪纸艺术精品,2013年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和温州市文联合作,在温州市博物馆举办了“首届现代剪纸精品展”,受到观众和媒体的好评。该展又受邀到桐庐、绍兴、慈溪等地巡展受到好评。这些作品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促进了剪纸艺术的繁荣和多元发展,这些个性彰现的新作品在全国已逐步形成了剪纸艺术领域的新流派。这对弘扬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是起到弘扬的作用的。顺于民心,又利国利民,这样的好事为什么不做呢?日本人吸取了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之后,又融入了日本画,创造了“剪绘”新的艺术形式。中国人继承了自己老祖宗留下的遗产并将加以发扬光大,这是合情又合理的事,因此我们更要积极给予鼓励和支持。

 

 

生产性工艺剪纸(简称工艺剪纸)

剪纸艺术源于民间,属于民众,用什么样的措施来激活民间智慧和民众力量,让广大剪纸艺术家和剪纸爱好者自觉、可持续地创造他们的艺术,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近几年我们在浙江桐庐多次举办过创意剪纸比赛,结果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剪纸延伸品,如剪纸服饰、剪纸包包、剪纸丝巾、剪纸沙发垫、剪纸雨伞、扇子等,桐庐出现了“剪纸书房”;北京建有“剪纸屋”;汕头有了剪纸“阳光房”。在全国各地的旅游景点都不难看到各种剪纸旅游纪念品,就连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舞台布景,演出服饰也都喜欢采用剪纸的图案。群众离不开剪纸,老百姓需要剪纸,这部分剪纸社会需求量大,容易被广大的群众接受,但与前两种不同的是,这类剪纸以市场商业需求为目的,可以大批复制生产,成本较低,故有人称之为“商品剪纸”,陈巨中在文章中定位于“通俗剪纸”。如果改用“生产性工艺剪纸”,就不会给人产生贬义之嫌,因当前在提倡非遗保护时,也常常提到生产性保护这个词。

2009年2月,由文化部等15个单位联合在北京农展馆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大展。展出了剪纸绘画、印刷装潢、陶冶烧制、雕铸墅造、五金錾锻、制茶酿造、木制编扎、织染纫绣、中医9大项24个品种。这个大展告诉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向纵深发展阶段的一个新的理念——生产性方式保护。所谓生产性保护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通过生产、销售、流通渠道转化成产品,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旨在“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在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中进行活态保护。

 

 

 活态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特性。在长期的手工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传统技艺,其技术内涵和文化特性依存于追求现实事功的践行过程。传统手工艺的形态特征和功效作用,只有在社会实践的具体活动和生产中才能得到展现和发挥。因此,传统技艺的保护不应成为僵化的消极保存,而需要在不违其内在的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当代社会体系,使之在社会实践和生产中得到积极保护。历史表明,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持续与发展,都根本地关系着手工劳动实践和相应的社会存在。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比珍贵的文化资源,可以在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中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和相关商品。

传承型民间剪纸在中国延续了千百年而不衰,靠的是各地的民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节日和年文化在百姓的生活中日趋淡化,成为人们关注热题的却是经济市场、娱乐休闲、旅游、家居装修、影视动漫这些新时尚,故此要让剪纸艺术继续一代代传承下去,必须让它适应时代变革,与时俱进。使其中一部分走向商品市场,产生自身的造血动能。让它走向持续发展的道路。

小花遇大运,中国剪纸艺术在当今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形成了一个多元发展的局面,坚持弘扬民族传统,提倡开放姿态,构造中国剪纸艺术的自身发展道路,提升中国剪纸艺术的国际话语权,已成为当前中国剪纸艺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