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鲍春圃和《名人书简墨迹》(图)

鲍春圃和《名人书简墨迹》(图)

2014-04-16 09:46 文章来源:蔡一碟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鲍漱芳辑刻《安素轩石刻》拓本(局部)

鲍春圃藏有《清代名人书简墨迹》38通。这些书简原是乾嘉年间两淮盐务总商鲍志道和他的次子勋茂珍藏的。勋茂,号树堂,官至通政使司通政使,侍御、军机处行走等职,工书善鉴。平生慷慨好义,竭力施与,终身不倦。居台言东时,结交名公硕彦至多。从他遗存的书简中得知有袁枚、纪昀、朱圭、梁同书、刘墉、铁保、孙星衍、伊秉绶、张问陶、王芑孙、鲍桂星等27人。鲍志道居扬州时与诗人袁枚结交甚契。袁枚《小仓山房诗集》中,有《龙山慈孝堂图为鲍肯园题》一篇,就是为鲍志道作的。在书简中,可以看出鲍志道曾资助袁枚刻书和赈济,袁枚为妹妹治丧一事。信一开头便说:“老长兄关切之情,不但老人刻书之费,有所取资,而亡妹一家之寡妇孤儿,俱免填于沟壑……”袁枚心中感激,溢于言表,声泪俱下,信里提到的亡妹是三妹名素文,聪颖善诗。袁枚与她手足情谊极深。三妹因不幸婚姻,郁结成疾,死时只40岁,留下一孤女,境遇很惨。袁枚写了许多诗文,长歌当哭。如《送三妹于归如皋》:“一日尊前分手足,十年门内失诗人。同骑竹书怜卿小,略赠荆钗笑我贫。”《归家即事》中有“三妹抱瑶瑟,悔嫁东家王”之句。袁枚的《祭妹文》,悲悼亲人长逝,字字血泪,真挚动人,是海内风诵的名篇。《祭妹文》中说“汝之诗,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可与书简中“亡妹诗稿,当即于席间面致之。看作何言说,还当走告,以便大君子终始成全之也”一段文字相印证。袁枚得赞助刻书之款后,将他三妹的《素文女子遗稿》刻入《随园诗集》,又将《女弟素文传》列入《小仓山房文集》七卷中,心中非常快慰,称鲍志道的允诺是“仁人之言,其利甚溥,铭感之忱,非言所罄”!

 

 

袁枚23岁中进士,有“才子”、“奇才”之称。是清代诗坛“性灵派”的主将。三十岁而休官,清廉自守。以诗盛名当时,他的书法朴实老拙,刚劲凝练,简书一通,风韵酷似其人。

纪昀(晓岚)是内阁宠臣,“贯彻儒籍,旁通百家”,堪称博古通今的鸿儒。受乾隆帝恩宠,委以《四库全书》总纂官,积45年之功,完成《钦定四库全书》这部空前巨帙的编纂重任,旋即告老还家。嘉庆六年(1801),在京任清廷侍御的鲍树堂(勋茂)接到父亲噩耗后,即速告假回故里治丧。他将诗人王芑孙为父亲写的《行状》寄给纪昀看,并祈撰传。纪昀在信中谦逊地说:“勉承台命,作太老先生家传,方愧拙文陋识,不足以发挥厚德。乃蒙遽勒贞珉,复得冶亭(书法家铁保的字)漕使为之染翰,实为荣幸倍增,转深感佩。”铁保书写的传记,业经勾勒上石,镌刻待竣。叨光殊荣,借以写袁而告慰九泉下先人的,应是恪尽孝道的鲍勋茂。他先后派人选送了两方珍贵的歙砚给纪昀,表示感谢,纪昀在信中说:“前送之砚,已亲自手作铭识,纪述由来。”并得到刘石庵(墉)相国的称赞。又说现在又“蒙致”歙砚旧石一方,更加欢心无比。转而又自谦自己的书法似乎平庸,“不免有负此二砚耳!”纪昀性坦率,好滑稽,字里行间可见。

伊秉绶任扬州知府期间,与鲍树堂父亲交好,故函中有“本世家之厚德,茑旧雨之深情”之句,他和鲍树堂又是同年中式的年兄弟,感情越加深切。简牍四通,传递了双方家庭亲人,遭变,互相吊唁的真情。嘉庆十二年(1807)秋十月,伊秉绶护榇返回福建,得鲍树堂相助以成行。后居宁化家中“闭门读《礼》”,“入山求茔”,半年多时间眼阕孝履。虽然两地关山远隔,驿路阻长,但书信频致,仍惦记着鲍树堂谊笃“友于”,奔赴故里料理长兄漱芳丧事种种,书中一再叮咛为亲卜葬求茔不可不慎,“惟存心默祷,以俟先灵之佑。”又冀肓鲍树堂“改卜新阡,意黄山白岳间,定有佳城,慰名贤之大显”。在“别久积思”一函中,又复道及:“但深翘仰,日月如驰!计大哥(指鲍漱芳墓地)松楸已茂,世史令侄(指鲍均),俱能承家,以感以慰。”

伊秉绶,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官扬州、惠州知府,力持风雅,文采映跃一时,伊秉绶擅书画、篆刻、诗文,尤以隶书自开面目,结体充实宽博,气势雄浑,有“愈大愈壮”之誉。从书简墨迹中可看出他的行书取法于颜,但又自出机杼,道劲中别具姿媚,富疏密聚散之变化,格调极其高雅。

还有一些是作者领受恩惠的答谢简,措辞殊多晦约,然深情发手肺腑。如诗人张问陶(船山)官山东莱州知府,逾年以病免,侨居吴门(苏州),为了“迎母南来,暂图鸟养”,蒙“老前辈(指树堂)慈云远复”,“格外相关。”得以遂初原,特驰函申谢,以表名勒不忘。嘉庆进士、侍讲学士、扬州书院主讲——吴鼎,与鲍树堂似有特殊情谊。信中说:“……至待鼎之厚,更有言不能罄者。小妾来时,即蒙安顿……鼎至承兄屡次枉顾,俾之一无所缺,感铭之至的惭愧之至也!”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亲朋好友,或狷介其性,恃才清高,不屑折腰巴结有司;或虽有一席官职而俸禄不丰;或仕余不济、家庭遭故,手头拮据,生活趋于窘迫……只要这些人有所求,鲍树堂从不吝啬,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更有趣的是,累年受命主考,奔波于中州(河南)各郡的远房族侄鲍桂星,秋帏一试,生童逾万。在如此繁忙辛劳的差使中,他也没有忘记族叔的恩典。尺素频频,问候殷切,函中谦称“中州无他物”,谨托知友带上土产地黄50斤,聊以伴缄,尚希族叔笑纳。音容跃然纸上。鲍桂星歙县岩寺人,嘉庆进士,累官工部右侍郎,性质直,敢任事,精于文学,著作甚丰。他与鲍树堂同乡、同宗、但未作京官,不免企望在朝的族叔有所照应。信中所谓“近水楼台”,得月总比他处可早。这也是情理中的事。

鲍树堂珍藏的名人书札册页,有鲍桂星写的跋:“右手简二册,吾叔大银台树堂先生所弃藏也,先生于师友间,风义最笃。尝谓桂星云:‘余以此册置案头,时时展阅,如待严师益友,朝夕用以警惕。不足为外人言。’嗟乎,如此用心,岂近今人所易有哉!……”

跋虽短,却简要地提示出物主的心志与为人!

书简是散文体的文史资料,它可与正史相佐证,或补正史的缺佚与不足。书简文字,信笔写出,很少矫揉造作,最能显示作者的心态和性格。简牍法书,行笔若不经意,最能代表作者的风格,历来为后人所重。鲍氏所藏书简墨迹中,如纪昀、袁枚、梁同书、刘墉、朱珪、铁保、伊秉绶、张问陶等,都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墨迹,历来被人们奉为圭臬。

上述书简真迹,历200多年风雨,经鲍树堂后人训经、训初姐弟完整保存下来,是很不易的,数年前,姐弟二人将祖传遗物——清代名人尺牍真迹34通(尚有4通不存)捐献给国家,入藏安徽省博物院,使这一珍贵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以使流芳永久,泽及后代。■

(作者系鲍氏族人)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