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凤书法
“艺舟双楫——张其凤书法作品展”4月30日在江苏美术馆开幕,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专门撰文介绍。
张其凤,山东省九届人大代表,多次担任教育部霍英东基金奖评委,江苏省社科基金立项评委。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中国书画专业负责人。
——编者按
我和其凤是高密老乡,虽然早就见过面,知道他是书法家,但直到2009年春节,他在高密举办个展,我才第一次领略了其书法作品的整体风貌。他的书法有深湛之功,有精雅之美,同时又不乏粗砺莽荡之气,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很大的气象。今年,先在红高粱艺术节上见到他20件小楷,后在京又见到其一批新作,发现他较4年前又有了明显的变化,他的刻苦努力,让我对他的未来充满期待。
其凤真行草隶四体兼擅,4种书体都入展过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显示了其扎实的基本功。中国书法界最高规格的兰亭奖,迄今为止举办了4届,他两次榜上有名,没有几把刷子,这肯定玩不转。他的书法在我们山东老家深受各界喜爱,拥有众多的粉丝。
因为拥有理论上的自觉,其凤的创作选择就自然带有不同于时流的特点。他对古今书家所吃笔头的深浅做过专门研究,因此在其笔法实践中增加了魏晋笔法中风神洒落的元素。他善于感悟,勤于归纳总结。古罗马有一尊两面神,有两个朝向完全相反的面孔,一指向过去,一指向未来,意谓只有把握好了“过去”与“未来”,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与我们传统的“执两用中”思维模式极其接近。其凤据此生发出两面神创作思维模式。他从形态学、动力学、色彩学、哲学、书体、古今,甚至南北地域、东西方审美方式等方面,建构了许多“对立元”。在这些“对立元”内,他先向对立两极的各自一极上极力拓展,然后将相反的这两极结合起来,以寻求最大的张力空间,以便达到极致,从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临、创实践中,他不断地强化这两极式训练,譬如在驾驭小楷与狂草这一“对立元”上,写小楷,在那些极为短小往往未及展开就已结束的点画里,他要求聚焦精微,起、行、收三个阶段必须交代得动作沉稳、轨迹清楚,线条优雅生动,用以展示理性,彰显传统笔法的功底。二是在草书尤其是在狂草等方面, “飞流直下三千尺”、 “大风吹倒三山去”,天马行空,激情澎湃,敢于探索,敢于出新,用以张扬自己狂放不羁的性灵。同时又不断地使“对立元”内的两极互相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调剂,相互糅合,在写小楷追求精美之时不失性灵,在写狂草追求天马行空、狂放跌宕状态中要有能力对激情难抑的动作加以操控。做到开合有致,虚实得宜,疏密得当,动静相生,枯润相映,达到对立两极的辩证统一,形成自己清新雄健,飘逸多姿,富文气,功性两具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艺术里,对宇宙生命状态的揭示与表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宇宙万物的律动与万千气象是中国书法线条最最重要的表达内容。其凤在研究书史时发现,汉末、魏晋南北朝、唐代乃至北宋书法家们的取法渠道有三:一通向古人,二通向心灵,三通向造化。南宋尤其是元代赵孟頫之后,人们囿于古法,拘于心智,不再从大自然中摄取灵感,致使天地氤氲的万千气象在笔墨之间流失殆尽,有鉴于此,其凤重提“书法当师造化”这一主张,意欲将这中断近千年的灵脉续上,让自己的书法,回归自然。由此他有意识地在表现力最强的草书创作上设立了两个通道,以与自然对接:一是高音系列;二是云烟气象。
其凤不仅字写得好,而且学问也做得不错。书画史研究是其专业,其成果固然不能小视,而其刘墉研究则超越了其专业界域,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他由新中国建立后刘墉研究的一片空白,经过20余年的努力,已经形成由他撰写的《刘墉研究丛稿》、 《坐忘斋文集》、《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刘墉》 (史实卷)、《刘墉》(民间卷)、《刘墉家族与日照》、《清代诸城刘氏家族文化研究》7部书稿构成的学术成果群。在这个成果群中,他考证了刘墉及其族人若干个重要史实,廓清了笼罩在刘墉及其家族身上许多令人困惑的历史迷雾,同时对刘墉的书法、交游、诗歌、宦况政绩做了深入系统的阐释工作。其中《刘墉研究丛稿》是填补刘墉研究空白的奠基之作; 《中国书法全集·刘墉卷》是当代收藏家购藏刘墉书法必不可少的参考书。近些年,他由刘墉的个案研究推进到刘墉的家族研究, 《刘墉家族与日照》以及中华书局刚刚出版的《清代诸城刘氏家族文化研究》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
书法与人生与哲学与社会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一个书法家如同其他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人一样,如果没有灵魂上的深度,没有意志上超人的品质,没有深刻、敏锐的艺术感悟力,没有博大的心胸、没有强烈的使命感,不追求完美,就难以取得傲人的成就。其凤人很踏实、很刻苦,文史哲的修养日渐深厚,对书法创作有一种近乎于本能的敏锐,从他的书法中,我感悟到了其书法线条背后的深度,也感受到了其书法的高贵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