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走乡串村锣鼓书 流传百余年的“家常”艺术

走乡串村锣鼓书 流传百余年的“家常”艺术

2014-06-06 18:52 文章来源:搜狐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6月4日,在卢氏县横涧乡代家村,亲切嘹亮的演唱吸引了不少乡亲。

走进村民刘小花家的院子,只见树荫下摆了一个方桌,刘小花和她的丈夫以及另两位赶来的艺人被众人围在中间,其中三人坐下来敲边鼓、拉四弦、吹笛子,另一人十分自然地唱起来……

“一个大姐整十七,四年没见二十一”、“二十七八月黑头,说这小孩偷石榴”……这些通俗的书词充满生活乐趣、散发着乡土气息,配以或平缓深沉、或清脆嘹亮的演唱,不时引起观众会心的欢笑和热烈的掌声。这种十分“家常”的艺术名叫锣鼓书。同行的卢氏县文化馆馆长王春生介绍说,卢氏锣鼓书以唱为主、唱奏分开,书词多为农村题材,多宣传惩恶扬善、追求大团圆的美好结局,伴随着民生、民俗、民情而生存,在当地已流传百余年,堪称一门“家常”艺术。

在融合、“游击”中生存

锣鼓书在融合中产生,在游走中存续。

谈起锣鼓书的艺术渊源,曾对此做过专门研究的卢氏县文化馆副馆长李淑霞说,地处山西、陕西、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卢氏一带,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交汇、融合,然后形成适合当地人胃口、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锣鼓书曲调中糅合有蒲剧、秦腔、道情、碗碗腔等成分,其中蒲剧早期乐户曾经从敲梆演唱、沿街以之讨生活转变为坐台戏剧形式,锣鼓书也应是这种坐唱形式的延续。

谈到锣鼓书的生存现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小花说,卢氏锣鼓书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艺人们根据社会需要,或在年节大型场合免费公共演出,或应群众邀请走乡串村、甚至在家中设书场演出。“每年大概有半年的演出季,农历正月至四月初八麦收前是我们的演出旺季。按每场每人80元、每月20场计,一个艺人的月收入是1600元。”

锣鼓书在传承中形成了一定的班组,大部分以师徒关系和家庭关系组成。但由于收入低,卢氏现存的几十名演员中年龄没有40岁以下的。如今不仅队伍的青黄不接令人担忧,而且长期“游击”化生存的“档次”也令艺人不满。“缺乏音响设备、服装杂乱,加之剧目都是老掉牙的段子,市场越来越难守。”刘小花说。

加强“动态”保护

2007年,锣鼓书被列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卢氏县非遗保护中心进行了资源普查、资料建档和学术研究等静态保护工作。

王春生说,对于濒临危局的非遗项目,动态保护更显重要。按照规划,卢氏县下一步将在官道口、沙河等5个锣鼓书艺术发源地或活动相对集中的乡镇建立保护区;把以锣鼓书为代表的当地民间曲艺纳入全县中小学乡土教材内容;举办锣鼓书学习培训班,开展创新曲目和改进音乐形式、培育新人等工作;组织以锣鼓书为代表的卢氏曲艺对外民间交流活动。

“艺人队伍的青黄不接是眼下最大的危机。”王春生说,今年开始实施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规定,各级政府应对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资金扶持,我们正邀请县人大代表对锣鼓书艺术进行考察,并争取能对现存的20多名骨干艺人进行重点扶持,让这门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艺术不致陨落。

 

 

 6月4日,在卢氏县横涧乡代家村,亲切嘹亮的演唱吸引了不少乡亲。走进村民刘小花家的院子,只见树荫下摆了一个方桌,刘小花和她的丈夫以及另两位赶来的艺人被众人围在中间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