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价此起彼伏的拍卖现场让每一个参与的人血脉贲张,这是拍卖公司作为一个私密性强、门槛高,大众很难参与的行业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人们并不知道,看似红火的拍卖背后眼下其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艺术品的走势与收藏家的口味更是令人捉摸不透;对艺术爱好者的教育普及已经成为拍卖公司不可逃避的功能——且听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一一道来。
记者:作为国内三大拍卖公司之一,您对今年的拍卖市场作何评价?
董国强:感受最深的是两难处境,今年春拍从准备到拍卖整个过程都比较艰难。一是征集难,这是今年所有拍卖公司的共同感受。每天我们公司好几十号人都在世界各地找拍品,我一年有2/3的时间也在外面飞来飞去,到处去征集作品,很多时候都是出于私人朋友、个人感情的关系拿到拍品,绝大多数人在惜售。二是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有些藏家可能出现暂时的经济困难,导致一些已经卖出的拍品无法按时回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征集。
记者:什么原因导致出现您说的两难境况?
董国强:艺术品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挖掘,早期的拍卖将艺术品从民间换到有较强资金实力的人群手里,市场完成了第一轮易手。当艺术品都集中在一些资金充裕的企业家和收藏家手中时,让他们拿出来是非常难的。这个趋势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延续,市场上可拍的东西会越来越少,作品征集会越来越难。
记者:今年的艺术品春拍,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董国强:印象最深的是当下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精品意识特别强,一些特殊的、唯一的精品能拍出前所未有的高价。今年匡时拍出的吴昌硕巨副对联《篆书十六言联》,成交额高达1207.5万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而在2010年、2011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吴昌硕的作品单价也不过500万元。因此,虽然从成交额来看,市场整体行情和高峰时相比还有差距,但精品的成交价格有了大幅提升。
其次,那些存世量大、涨幅过高的名人书画无论价格还是成交量均出现明显回落,尤以张大千、齐白石的作品表现最为明显。而当代艺术、当代油画作品明显受到市场关注,反映出当代艺术已经走出前几年的低谷。此外,在瓷杂方面,由于大量优质瓷器散落于国外,造成国内拍卖行与海外拍卖行在瓷杂类拍品的竞争力差距愈加扩大,后者显然更具优势。
记者:您如何判断未来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走向?
董国强:近一两年的短时间内,艺术品拍卖市场还不能重回鼎盛时期,可能还要经历几年的低迷期;拍卖公司优胜劣汰、兼并融合的步伐可能会加快,拍卖业竞争也会日趋激烈。近一年来,国内一些拍卖公司也尝试着拍卖一些珠宝、手表等奢侈品,但由于关税等的原因,价格并没有太大竞争力,很难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有一些公司开展类似私人洽购等活动,但目前来看恐怕更多是个噱头,国内藏家还是喜欢公开的价格叫卖,毕竟这是价格发现的最真实体现。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年轻一代富豪的产生,他们的喜好更加多元,也为拍卖业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报记者陈 晨)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