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组图)北京老宅墙中藏清代会馆碑 有"乾隆"等字迹

(组图)北京老宅墙中藏清代会馆碑 有"乾隆"等字迹

2014-06-27 15:37 文章来源:法制晚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两块石碑已被运到附近一家公司存放摄/法制晚报记者崔毅飞

 

近日,长巷四条的邻里间多了个闲谈的话题——在已搬空的10号院老墙中,挖出两块乾隆年间的碑刻。

文物部门证实,这两块石碑分别为休宁会馆碑和功德碑。著名文保人士认为,石碑的出现印证了史料,证明该院落就是最初的休宁会馆,她将递交申请,希望将老宅认定为文物。

 

 

正房的廊心墙上,石碑拆离后的缺口仍在摄/法制晚报记者崔毅飞

发现老宅墙中藏石碑写有“乾隆”字样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东城区的长巷四条,在附近居民的引领下找到了10号院。老宅为二进院,现存前后正房各一,后院偏房两座,老瓦间荒草丛生。

据附近居民回忆,10号院曾住有8户、30多口人。但因为拆迁,这个院子一年前已经搬空。大前天老宅突然来了几名工人,从院子里先后搬出碑身、碑座各一对。

 

 

“出土”石碑的长巷四条10号院因拆迁已无人居住摄/法制晚报记者崔毅飞

“据说两块碑都是镶在墙里”,一位李姓居民称,两块碑同等大小,碑额雕龙,碑身上还有“乾隆五十八年”等字迹。他在这里居住了50多年,10号院的人从未向他提及有石碑存在。

经李先生指引,记者在前院正房看到,南北两端的廊心墙上分别有一处长方形缺口,均高2.5米左右,这便是石碑曾经的位置。

据了解,石碑被工人用车运到了附近的北京大前门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所在地。在该公司院内,两座石碑的碑身、碑座分别放置,还未来得及清洗,石材上沾满泥土,大小模样相似。碑座为素面方趺,碑身倒放,阴面向外无任何字迹,因阳面被扣住,碑文难以得见。

 

 

认定为“休宁会馆碑”将移交政府部门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长巷四条形成于明朝。过去这里会馆较多,据清《京师坊巷志稿》记载:“长巷上下四条胡同有岳阳、上新、新城、乐平、休宁、今溪、南昌诸会馆。”

昨天下午,东城区文化委员会文物科负责人汪源先生告诉记者,从长巷四条10号院运出来的石碑,分别是“休宁会馆碑”和功德碑,碑文上确有乾隆年间字样。文物部门很早就知道石碑的存在,但石碑一直封存在廊心墙里,这次在拆房过程中露了出来。

汪源分析,石碑应该是当成建筑材料被镶在了墙体内。目前存放在大前门公司内,将来会移交给政府部门。

文保人士石碑印证史料希望认定老宅为文物

就墙内存碑的问题,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卫东介绍,一些会馆的院落不够宽阔,没有地方设置石碑,因此石碑镶嵌在墙内的情况非常多见。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曾一智认为,长巷四条集中了这么多会馆,实属罕见。如今在长巷四条10号院发现休宁会馆于乾隆年间的碑刻,佐证了文献资料,证明该院落就是休宁会馆原址。该院落历史建筑及传统格局犹在,保留历史信息较多,对该地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据记者了解,根据《文物保护法》、《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曾一智将于今日向东城区文委寄发《不可移动文物认定申请书》,希望认定老宅文物身份。

回应建国后曾被改建将征求专家意见

今天上午,东城区文委文物科负责人汪源称,长巷四条10号院建国以后变成了民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部改建,建筑本身没有价值。但如果有市民向他们提交文物认定申请,他们会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并进行勘查,但需要多长时间尚不能确定。

安徽休宁会馆为工部尚书汪由敦自乾隆十七年主持创办。清《京师坊巷志稿》中有休宁会馆曾在长巷四条的记述,清末(1906年)的文献资料显示,休宁会馆地址在丞相胡同13号(1965年更名为菜市口胡同,今已无存)。

《黄山晨报》曾记载:清代北京的休宁会馆,是所出状元最多的会馆,也被誉为“会馆之最”。

文并摄/记者崔毅飞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