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余蓉
6月27日,记者来到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采访。
当天,毕业生集中办理离校手续。
“今年,我们学院就业情况很好,有90%以上的就业率。就业单位有中央电视台、京华时报等。”
学生处主任刘婵分析:“我们的实践教学做得好,学生的业务素质普遍比较高,就业自然没多大压力。”
“我们的实践教学,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院长彭祝斌教授介绍,专业建设之初,学校强调,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要4年不断线,一以贯之。
2007年,该院新闻学专业被列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
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与媒体深度合作,让媒体成为办学伙伴,由使用人才的角色转变为共同培养人才,这是彭祝斌正在思考并实践的课题。
把媒体精英请进教室,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把大二学生送进湖南经视、进行播音课程学习,和湖南日报成立“湖南大学—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大学生阅评组”,和大公报合作、举办传媒实践赛事活动,和多家主流新闻机构合办湖南省大学生记者节……
近年来,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上,屡出“奇招”,招招“奇效”。
今年6月初,金鹰传媒总监张恢仁带着他的《金鹰节策划现场》,走进教室上课,与同学们展开热烈的讨论。
“当年金鹰奖颁奖仪式并不出色,落户长沙之后,是怎样把它做起来的?”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们围坐在老师周围,踊跃发表不同看法,与张恢仁展开讨论。
“老师把金鹰节的策划前后,都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思考,不仅听得过瘾,也开拓了我们的思维。”2012级本科生徐斌燕听完课大有收获。
副院长梅文慧副教授介绍,邀请资深媒体人走上讲台,以第一人称给学生剖析自己的专业作品,让学生通过“代入感”直接体验新闻现场,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直观,更容易引起共鸣。
这个学期,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杜平、腾讯大湘网总裁舒展及新闻总监罗焕艾、新华社湖南分社新媒体中心主任杨晓明等资深新闻人,纷纷走进媒体课堂,以“境外华文媒体的品牌塑造”、“大微信时代”、“策划即生活”等传媒热点问题,作主题讲授,都大受学生追捧。
开门办学,媒体深受吸引。
去年11月,大公报在湖南大学开展了“我是记者”的大学生传媒类创新实践活动,决出鲍贞烨等十佳大学生记者,给予赴大公报实习的机会。
大公报湖南办事处副主任唐学伟坦言,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举办活动,是看上了学院的开放性,“媒体的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加入,希望通过这次活动,一是给同学们展现的舞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大公报,加入大公报。”
去年12月,学院举办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记者节,邀请了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来共同主办,特意新增了“大学生心目中的十佳记者”、“2013年度大学生最关注的十大新闻”评选,既让学生走出了“象牙塔”,也让媒体走进了“象牙塔”。
“开门办学的受益者肯定是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多了更多课堂外的课堂,多了更多学校外的老师。”
院长彭祝斌认为,这扇通往社会媒体之门一打开,学生的成长就会加速。
2011年9月,湖南经视深感播音储备人才缺乏,于是前来学院“要人”。可是不巧,大三的学生都已经去毕业实习了。
学院与湖南经视商量后,做了一个大胆尝试:优选基本功扎实的大二学生,进入湖南经视,去完成播音主持类课程,让媒体按照自己的用人要求培养学生。
大二学生赵天阳就是其中之一,他说:“在学校是在课堂上学,在台里却是在工作中学。比如给新闻配音,学校老师教的是用纯播音方法,在台里这样配音,却过时了。这种应用性强的学科,第一线的学习很重要。”
“学习结束后,这批学生相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业务能力都表现突出,试点工作是非常成功的。”
实践教学部主任谢伦浩副教授介绍,学院下一步的工作,是修改和完善新的新闻学培养方案,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媒体实战中学业务,强化新闻实战能力。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年5月25日,学院2011级媒创班江嘉伟、陈亮、刘一帆、欧阳逸雪接到了一份喜报,他们合作拍摄的新闻纪录片《存军与桂桃》,获得第七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最佳编导奖。
他们跋山涉水,耗时数日,用自己的镜头,讲述了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妻教师,守在湘西北的酉水河畔,用双手托起了大山孩子的上学路。这4位同学的职业精神、业务能力,得到了充分认可。
今年6月,学院还受邀参加中国日报(香港版)举办的“2014校园学报新闻奖”,学子将与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世新大学、澳门大学等两岸四地的新闻学子同场竞技。
近3年,光是在3个月的毕业实习期间,学生个人在记者岗位发稿量最多的达到12万字、154篇;独立署名最多的达45篇;在央视实习的最多发稿30多条;在国家级报纸上发表头版头条最多的有5个;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获得所在媒体的好稿奖,每年都有学生直接到实习单位就职。
2013年年度招聘中,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在湖南大学举办了专场招聘会,一次就接收了11名湖大新闻传播学子。
在这场合作中尝到甜头的,不只是学院这一方。
今年4月11日上午,“湖南大学-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大学生阅评组”成立,湖南日报报业集团考评组走进湖南大学办公,学院10名学生变成“座上宾”。5位专家携手10名“大学生阅评组”成员,完成了该集团3月最好最差新闻初评。
“大学生阅评组”成员,从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优秀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中遴选,为报业集团月度、年度优稿和差稿的评选,提供意见。这为提高学子专业素养,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平台,向珂、罗丰瑶等同学推荐的月度最优稿件,都得到了湖南日报专家的认可。
同样,对于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来说,是贯彻开门办报方针、推进采编业务改革的一大尝试。集团办副主任周韬认为,开门办报需要听到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而来自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的学生,具有专业素养,可以同时站在行家和读者的双重角度,在评价新闻报道上给予宝贵意见,“倒逼”报纸内容质量的提升。
事实上,双方早就开始合作,2013年,双方共同组建了新闻传播学类文科实践教育基地,被列为2013年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依托双方的资源优势,双方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上良性互动。周韬认为,“媒体的发展离不开智力支持,学院在新闻领域的科研成果,我们需要‘为我所用’。”
彭祝斌认为,双方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比如师资方面。我们现在派了新闻系主任徐琼副教授在湖南日报一线兼职,将来,学院的中青年老师都要深入到媒体一线工作至少半年,他们再回来教书,就不会是纸上谈兵。同时我们也邀请湖南日报的资深媒体人,带着课程计划来学校兼职,真正有系统地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