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建筑该怎么说话

建筑该怎么说话

2014-07-18 15:13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唐克扬

建筑可以说话吗?假如建筑可以“说话”,那么它一定需要某种形式的“语言”。乍听起来这像是给小朋友们的解释,但是事实上,任何人要理解建筑这样沉默的东西,就好像他想搞清楚海豚、猩猩的行为一样,一定要先建立起某种沟通的方式——这种沟通方式并不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建筑说话的方式便也决定了人们如何评论它的方式。

语言永远并不仅仅是关于全部的“事实”。

这个语言的故事和建筑原本就有关。据说,上帝为了惩罚企图造起通天之塔的人们,就让他们说不同的语言,以便让他们产生不同的意见,制造混乱和争吵,好让通天之塔——巴别塔的计划不了了之。建筑语言,就像建造通天之塔的人们所说的语言一样,难以统一,也永远制造着分歧。有了谁嗓门更大的计较,就出现了“什么建筑才是‘对’的”的疑惑。

在今天的世界,最为常见的一种建筑语言是“通俗”的——这种语言其实不太“严肃”,不太“深刻”,但是对大众而言却直白、有效。那就好像汉语从古典时代一路走来,从文言文发展出了口语的文学,郭德纲的段子慢慢都进了中学读本,一开始所有人都觉得这不太正经,但是渐渐地,就连大学教授们也开始欣赏了。

康德说,“人性这根曲木,决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当代的明星建筑好像也印证了这种口语化的趋势,一旦放纵,难以收束。奇形怪状不太严谨的当代建筑例子,远的好像弗兰克·盖里在西班牙建起的古根海姆美术馆,近的像是北京奥运场馆“水立方”东边那幢盘古大厦,头上顶着弯曲飘逸的“一坨”。造出这样歪歪扭扭的形状对建筑工人一定不易,和普通建筑相比,这些不太合语法的“通俗建筑”投资巨大而并不一定好用(它们的内部多半还得适应成人能呆住的规矩空间),但是它们层出不穷地涌现,足以证明这种俚语是有生命力的。它们对于普通人的吸引力,就像好莱坞电影对于保守的阿拉伯国家人民,虽然前者确有些轻佻,但一颗未经放纵的心灵,一旦习惯了动荡之后,就再也难以平静。艳羡新奇标新立异的“建筑新潮”,不仅是普通大众就是建筑专业的学生也是趋之若鹜的。

排除道德上莫名其妙的紧张感,建筑的“口语”和书面化的语言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英国学者萨默森(SirJohnSummerson)曾经在BBC谈论这个话题,后来写了《建筑的古典语言》(TheClassicalLanguageofArchitecture)一书。作者之所以没把书名起成《古典建筑的语言》,或许因为他认为建筑都是一律的,“现代”和“古典”语言的差别并不仅仅是时间造成的,而首先是说话人的态度问题:有的作家似乎本来就没想让读者看懂他的书。

 

这本书本是为英国广播公司写就的广播稿,因此相当深入浅出,非常值得那些崇信“不破不立”的先锋派扫盲之用。它与其说解释了什么是古典建筑,不如说把死板的“建筑”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会说话的人,单靠他的只言片语是无法预测他在晚会上的表现的——他既可以谈吐彬彬有礼也偶然大放厥词。但总的来说,建筑比艺术要靠谱,因为有一些基本语法(比如窗子和门都要长得像窗子和门的样子)难以被挑战,绅士说的话还是富于意义且相当一贯的,不厌其烦的,他使人们相信世界上有“古典”这么一个东西,可以把一大堆本来并不统一的营造贴上共同的标签——这正是建筑的古典“语言”存在的价值。

照说应该没有《建筑的现代语言》了,也许是因为当代建筑太喜欢“表演”而不关心“对话”,但是赛维(BrunoZevi)真的写了一本叫做《现代建筑语言》的书,认真阅读了萨莫森著作的读者才能充分享受赛维的著作,如果说前者是一个结构工程师,后者就像一个拆迁工人,他固然也提出了一些建筑“原则”,但是这本书的价值更多地在于如何“打开”,而不是在于如何“放下”。尤其有价值的是本书的“破解”也附上了“原型”,书的第二部分,根本是在用建筑史来“破解”建筑史。他很多时候似乎是在说,规则一定是有必要的吗?一个打火灾电话的人,不需要再用文言文了。

但是仅仅电话记录并不能当做文学课本。

认真看完这两本书的人可以打开第三本书了。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清晰地指出建筑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房子或者革命!”他认为,建筑和各种风格毫无关系,当代的风格就是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的“革命”——但作者并不是空发宏论,第一,他有一项威力巨大切合时宜的工具:(新)技术;这种革命之所以有必要是因为它已经不是一个贵族的聚会,大量的,简化的风格呼应了生产的效率,而不仅仅是设计的“趣味”。第二,柯布西耶的听众并不仅仅是文学家,甚至不仅仅是工程师,在十九世纪工业革命的高峰时期,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的“家”,他们实际是在贫民窟里或流离失所,这也不是文言文可以解决的问题。

于是,工业“制造”味的,免装修的建筑,成为那个时代取古典主义而代之的新风尚,一种新的语言。这种语言并不以标新立异的精美修辞为意,在大规模制造的时代,它的魅力反而体现在它“标准”的语法上,但奇怪得很,至少是一小批说着这种语言又善于推销自己的精英建筑师,昂首阔步地走进了属于所有时代的建筑博物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本书的写作年代已经过去快一个世纪了,所以我们无法试图刻舟求剑地建立本书和当代建筑实践的联系——事实上,每个时代的建筑学都从属于它们自己的社会情境。今天的情况很复杂了: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建筑语言好像又趋于复古了,它既保持着效率和严谨,与此同时它又不停地跨越时代和国界,杂交,混合,这意味着重新高飙的文化成本,刻意雕琢的语法,以及更加难以判断的“起源”,很多出身并不算高贵的词汇和短语,经过铺天盖地的跨界传播,成为新的“高、大、上”的样本。

回到萨默森爵士的那本书:为什么古典建筑会有一种语言?如果一种语言体系的社会沟通渠道不畅而造成了普遍的排斥,那么这种语言就失效了,像当代文化的其他分支一样,当代建筑的最迫切议题,可能首先是不同语言间有效的“沟通”,互相理解而又彼此尊重,然后才是或许永远也不能清晰的“真相”。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